为什么瘦金体不能入国展呢?

星月斋主


我一个朋友是学习瘦金体的,从高中到现在也学了十几年了,他也隔三差五的投上几次稿,但最后都是石沉大海,他也很纳闷,为什么瘦金体这么漂亮的字体,却偏偏上不了国展,一气之下该学了绘画,坚持了几年,竟然成了职业画家。


瘦金体不能够上国展也并不是绝对的,有一些中书协举办的展览还是能够看到瘦金体的影子的,比如刚刚在济南会展中心举办完的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我去现场看了,里面就有几幅瘦金体的对联作品,很是显眼。


但是总的来说,国展上面瘦金体的数量还是非常的少的,不仅仅是瘦金体,就连唐代的楷书也不常见。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当下全国书法的主流就是以二王书法为主的小行草书,你去看展览,一般整个展厅都是清一色的二王和米芾,中间夹杂着黄庭坚和苏东坡,隶书、楷书、篆书都比较少,楷书一般就是褚遂良或者魏碑,几乎是见不到瘦金体的。

总结到底层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喜欢潇洒率意一点的东西,喜欢自由的书写,不喜欢被太多的法度吸引,可以说宋代的尚意书风在当今又开始兴起了。

而瘦金体这种书体不被大多数人喜欢,主要是因为他的法度也很严谨,必须要这样写,很难写出自己的个性和面貌,应书法术语说就是写不出来。


2、参赛者的自身选择也很重要,因为往届展览,并没有出现太多的瘦金体,说明这种字体并不好入展,入展的几率非常的小,除非有真水平,要不一般都会故意的规避这种书体。

加入中书协突然在一次展览里面选了10幅瘦金体,那么下一次展览必然会冒出大量的瘦金体,投稿者都会研究展览,跟着流行走。

3、中书协也会有意的规避,毕竟瘦金体只是一种很小众的书体,写的人也少,写的好的更少,要是展览上瘦金体太多了,也会显得千人一面,毕竟这种书体是很难写出自己的人个性的。

你觉得呢?


不二斋


当下书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少有“瘦金体”书法作品能登上国展。

什么原因导致这问题的如此突出?究竟是瘦金体的个性与当下国展的需求有出入,还是今世学者所具备的能力欠佳呢?

我从以下几个点开始深入探讨一下。

第一,宋朝楷书与魏晋唐楷书之间的差异。

瘦金体属于楷书,入选国展要划分到楷书门类。

而说起楷书,整个书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有三个朝代,魏晋,南北朝,唐朝。

魏晋看韵,南北朝观势,唐楷尚法。其中以唐朝楷书为最,唐楷是楷书发展到完备,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论在字形还是笔法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严谨的程度,好比人之学书,到了人书俱老的阶段。

而魏晋楷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在“韵”,追求的是点画意趣。

刚柔备焉,点划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

观之南北朝魏碑楷书,关键点在“势”,则用笔较为随意,点画不尽工整,故可任意挥洒而不失其趣,结字也是因势赋形,并无一定之跪,追求的是结字上的意趣。


总结一下,魏晋追求点画布白之妙,南北朝追求体势变化之妙,而到了唐朝,欧阳询把这两种精妙之处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既有规矩又有变化的唐楷,可以说楷书之法尽于此。


而宋朝楷书呢?

是比较典型的“尚意”楷书,意在行草书中,很容易表现,尤其行书中更加自如,但是在楷书上的可开发性很低,不如魏晋唐。

故,不单单是瘦金体,即便苏轼和黄庭坚的楷书,也少有入了国展的。这并不是瘦金体的问题,而是整个宋代书风的问题。

第二,国展的“竞赛”式标准与瘦金体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在书风的选择上,宋代并不占优势,但真正把瘦金体逼入死门的是这个原因。它与其他字体的“可溶性”不高。

国展是“竞技”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并不是纯纯的书法功力,乃是一种技术和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当然,这需要功底做支撑。

好比写易入选的唐楷,如只写纯欧楷的的话,是非常难出彩的,毕竟这是比赛,一定要分出高低。有些情况下,并非投稿人水平不够,而是写的不够精彩,换句话说就是没新意。

如另一投展欧楷的人,用了褚遂良的笔意,加了二王笔法,有飞白之墨色变化,即便功力稍逊色一些,也是可以打败写纯欧楷的人的。

鉴于国展这个标准,那就可以分析一下瘦金体的劣势了。

瘦金体是宋徽宗独创的书法字体,在本质上,他的笔法他的工具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书体都格格不入,这个世界上很多前辈都曾试图融化过瘦金体,想吸取其中的养分,但是很难成功,要么失了神采,要么失了细节,总之无尽善尽美处。

能表现瘦金体之美的,只有瘦金体本身,不能掺杂任何杂质,所以瘦金体的变化空间和可融合空间并不如其他楷书一样自由。

这在比赛中来说,是处于弱势的。好比别人上战场带了十八般兵器,而你只有一把弯刀,想要战胜别人,就只能建立在纯功夫上,而非五颜六色的形式上。

故而,在投展来说,对瘦金体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少。

三,总结

少,并不意味着没有,比如第一届国展中有瘦金体作品,近期的第二节楷书展中也有瘦金体作品(第二图),而上图,是上届兰亭奖作品,都是瘦金体。

他们都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的改善了瘦金体的用笔,并没有纯粹的仿摹,多了些书写性,而且可见,他们写瘦金不是“画字”,故而能入选。

“描字”“画字”“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内行人眼中,一眼便知,所以也能看到这些入展作品的不足之处。


关于瘦金体入展,其实并非不可能,只是缺少有心人罢了。练瘦金体的不在少数,但是多为画字描字,投而不入很正常,反倒是这些部分细节不太好的作者,比那些模仿更像的人机会多一些。


梁宇航


书法史上有些很另类的书体,比如“瘦金体”,比如“六分半书”,比如“漆书”,这些字体有个性,但普及性不强,国展中,这类字确实难以入展。



赵佶的瘦金体其实来源于褚遂良。褚的字体硬瘦,而他的学生薛稷更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点。

赵佶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喜欢硬瘦书法,同时他又喜欢工笔画,他想将工笔的笔法引入书法,于是便有了瘦金体。


但平心而论,瘦金体有点类似今天的美术体,艺术价值并不高,这正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我们可以欣赏,但并不提倡。

在大侠金庸的笔下,少林、武当是正宗,崆峒、峨眉属旁流,天下武林,还是要看少林武当,所以瘦金体、六分半书注定是难入国展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一,瘦金体和虋宝子碑一样,风格特异。在漫长的书法史上,在书法风格流派归类中属于孤例。其风格的独特性,法度的自足性决定了其不能与任何书体融合。书法艺术讲究师法多门,稼接融会,才会出现新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但这类风格无法融入其它书体,难怪成为孤例。从古至今,绝少有人效法。因为学这类书法,无法加入任何其它优秀书法的风格的元素,也不能有任何个人的创造发挥。国展提倡风格多样,但更坚持共性的原则和原创的原则。这也就难怪国展中少见瘦金体。

二,欧柳楷书,与瘦金体相类。写这类作品,写不象啥也不是,写象了,即一丝一毫不变,如同复印一般。加入任何别人的和个人的表现元素,也就是啥也不是。没有任何原创的东西,当然也入不了国展,甚至连省,市展,这类面目的作品都极少选入。


快乐书法营


类似这个问题之前曾出现过,好像是说“欧楷为什么不能入国展?”。

瘦金体实质是徽宗体。当代有不少书家写瘦金体,而且写得相当好。可是,为什么进入不了国展大门?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临帖属于模仿秀,不被待见。从历年来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赛活动看,主导思想是,支持个性,鼓励创新。于是,每次大展赛上评选结果都出现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尤其是近十年来,入展作品当中,写魏碑、隶书、今草的比较多,有少许是颜体的影子。这些作品主要特征是,几乎都不是临摹的,而是化古为今的新模式是主流。

所以,国展主要目的是推出新人。怎么个新法儿,我一直没看懂。

希望书法大展组织主办者,能多搞一些分类编组专项主题活动,比如,专门的欧楷展、赵体展、瘦金体展……应该不拘一格,尤其是要考虑给隐居民间苦心专修的爱好者们,提供展示机会的平台,别老是吹捧那些获大奖的,书法是全民的,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以我看,再不改变书法活动规则,好多字体就要出现濒临失传了。既然书法是国粹珍宝,并且是非遗项目,更应该万紫千红,不能奇花独放。

以上是我的想法,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64ed498e6d02134c0d79b69b92f8ff5\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一般认为的原因:瘦金体的普及程度不广泛。

1、皇帝的字是御笔,一般人岂敢随便模仿,招引仿造御笔的嫌疑?因此在宋代便得不到普及。

2、理论指导匮乏。瘦金体既然历代临习钻研者廖廖无几,其技法论述更是历史空白,这使得某些爱好者即使有心练习,却苦于找不到门道,得不到指导。

3、瘦金体资料非常缺乏。

4、荒谬的瘦金体倾国倾城论。有部分人认为北宋是因为瘦金体而亡国,把瘦金体定为亡国之书体。

5、认为瘦金体是美术字,题画字,带来极差的负面影响,也是影响了瘦金体的传播普及的重要因素。

个人认为以上论点(原因)基本是对的,论据也还靠边,但是言者立场有问题。

1.瘦金体创始人宋徽宗是个亡国之君,千秋功罪自有评说。中国人素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之说,虽不能百发百中,亦可谓普遍真理。中国人拜师学艺,讲的是德本才末。不流行是对的,流行才奇怪呢。个人认为,可能恰恰是因为瘦金体为亡国之君所造,才有了这么大的名声,因为,地球从来不缺好事者。

2.说瘦金体资料少,难学,没人教:一方面有创始人名声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字难不难写不是问题,美不美才是问题。为什么“钻研者寥寥无几”?个人觉得,有创始人的原因,也有这种字体不足为法的原因,艺术美也不是可以强加于人的。当然,瘦金体之所以流传至今,也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3.几年前认识一个写瘦金体的人,个性孤僻,认死理,自称学道,但是攻击性很强(不排除是一种身体疾病的表现),能说,但非常难以沟通。看到TA写的瘦金体,现在想想,也有这种别扭感。

以上,纯个人观点姑妄言之,不能以偏概全,如有冒犯方家,敬请谅解。本人也不是专家,请高人不要笑话俺。




乾安2018


首先: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其次,所谓书法必有法可循,瘦金体正式面世引得一部分爱好者是从宋徽宗(1135年)以后开始,距今也就不到千年,而谈到书法都说“中国书法五千年”,相比起来瘦金体是为后起,毕竟关于瘦金体的受众是有限的,其作为书法形式所遗留的作品相对于行书,楷书,草书等也是很有限的。所以个人认为目前国内众多书展很少有将瘦金体纳入其列,但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瘦金体会有一天惹更多人喜欢和学习。

个人拙见,不喜勿喷。







晓来文章千古事


国展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关注度人数较多的平台。平台之上的艺术与文化需要被大多数人接受,符合主流文化,而且没有太多争议,而宋徽宗因为常年沉溺书画、荒废政务,直接造成了靖康之难而饱受世人批评,其擅长的字体瘦金体虽然秀美但是却难以与主流书法一同展现,确实也有些遗憾。其实,如果仔细看瘦金体那种纤细而又有韧劲的字体,相当唯美传神,因为有一些瑕疵便入不了大雅确实可惜。艺术、文化不应单单重视其主观评价,好的艺术与文化多是带有交流属性,发展后也会间接产生经济价值。瘦金体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文化,不应该因为有“瑕疵”而将它隐藏不被世人所知,它并不是糟粕,而是一种创新的风格,在主流书法被人所学习的今天,也应该有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跳出字帖与传统书写方法,打破常规,寻找更多的书法创新可能。


谦和易文化传播


一,瘦金体很容易入展 在所有书体中瘦金书是最容易入展的作品 它不需要杂交 唯一可以直接投展的书体 我用此体已让六名学员加入中书协

二,作品入不了国展 A,书写技巧不过关B,形式不符合国展C,没有专业老师指导

三,每种书体在国展中原则上是不许超过两件 主要是考虑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所以选择书体特别重要

我是写书法的小学生

我叫刘国峰



中书协会员刘国峰


我一直觉得瘦金体的不流行与大众对徽宗的认知有关。若它是一位伟人首创的,相信追捧度一定会很高。而瘦金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亡国体”,这与徽宗的生平有很大关系。但是,政治观应和美学观剥离开来研究,不因为作者的人格而对其作品产生偏见才是客观公正的做法。比如看待蔡京和赵孟頫的书法亦应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