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书法影响力


这个,多了去了,就聊下硬笔书法吧!

聊几个典型的——

我小视频中的硬笔行书,明显是服务于日常书写方向的,尤其结构变异后的行书,写法也会介绍下。

某个小视频下面,有人留言了:“用简体字讲书法,不是用繁体字,我就是看着别扭!”

我看到留言后,真的呵呵了,并没有回复这位朋友。

难不成,你日常工作学习,用的全都是繁体字吗?

难不成,简体字行书,不能学书法的结体?

难不成,你看不出来这是服务于日常书写的?


再举例——

我们知道,楷书的笔顺是固定的,而行书的笔顺,有些是不同于楷书的,结体上也有相应的变异。

行书的笔顺有的是有调整的,但又基于约定俗成,而非乱发挥的,如:“书”的行书中先写竖,没问题的!然而,有人看视频后留言了:

“连笔顺都写错了——”



再举例:

练硬笔的知道,硬笔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实用方向;一个是纯粹书法艺术方向。前者,是实用与书法结合;而后者追求极致的书法艺术,不考虑实用性;

有的人拿自个慢临的繁体字,去和实用行书对比。我就见过――

去年,在某贴吧讨论庞中华的字时,有个人回复:我的字就比庞中华要好。然后贴出自己临的灵飞经!


可能,他可能感觉慢慢临的个灵飞经,还是古代繁体,临的也确实很漂亮,就感觉应该比庞中华的字要好!

没想到,传图的这位,被众人批,最后自个删图了~

马拉松冠军的跑马拉松时的平均速度,肯定不如大多数人的百米冲刺速度吧?

但这有可比性吗?而有些朋友,还真的就是不懂这道理―――所以,要和庞中华的实用行书对比!

好吧,今天就聊到这里。关注我,为你分享最实用有效的练字方法,和最有温度的视频讲解。


行书一点通


谈及书法艺术,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古人创造书法时已说明“用笔、结体、章法”是书法的三大要素,然而这三大要素,有人继承、有人为了追求创新而模糊不清了,作为艺术,时代审美固然重要,然而传统文化不能遗忘或者丢失,这是每一个书法家的责任,

那么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是什么呢?一句话可以概括,那便是“分不清楚什么叫真正的书法家,分不清什么叫真正的书法艺术”,当你冷静心来看待现在的书法风气,你就很容易明白了,书法中的“篆、隶、草、行、楷”这五体的笔法、笔势、笔意都不一样,即便是“行草结合”都要有非常严谨的规范性,



“笔墨纸砚”作为书法最原始的创作工具,古代的条件自然没有现在的条件好,却也出现了许多有作为的书法大家,比如一千多年前的书圣王羲之,时至当代的启功,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除了启功是真正的书法家,其他人有待争议,不要认为会写几个字、临几幅帖,就标榜自己为“书法家”了,人嘛,谦虚点。


所谓的书法,书中要有法,法又不独立脱离于书,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讲,书法艺术又不同于其它视觉艺术,比如绘画艺术,书法的笔法是千年不变的,就像固定的模型或者骨骼,每一种书体都有匹配好的骨骼,唯独不一样的是,不同时代的书法可以不一样,比如,唐代“尚风”,宋代“尚意”,

换句话说,书法中的笔法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绘画艺术中的素描,因为书法也要彰显出字体的“空间感”,而笔墨的浓淡用作表达书法作品的情绪,比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蕴藏了书家悲愤激动的情绪,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表达的是一种愉悦轻松的心情,继承书法的传统,不代表“保守”审美,确切的说“传统”是一种文化底蕴。



诗夜城主


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应该有四个:

一,误认为我认识汉字就懂书法。其他的艺术行业,一般人不敢轻易评论,到了书法这一块,恰恰相反……事实上,书法欣赏是相当有难度的!

二,误认为写字就是书法!中国书法非常伟大,用汉字作为载体……中国汉字本身就有艺术特色,会意、形声等,而且有四维空间,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具备这一高度。但书法不全是写字,有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高艺术价值的要求……一根线条就需要你我十年磨砺……还有,中华民族五千年人文思想与哲学观,一一浓缩成精华融入,再加上书法家的个性、情感中传达……

三,误认为学书法可以自学!综合上两条,人们往往认为书法很容易,殊不知国内一些顶级的书法名家谈起书法来,都认为书法太难!行业内有一句话,自学等于自杀。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学了一辈子还是书法外行,连审美能力都不在路上!还好,这种自杀行为还能强身健体……在古代,书法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于将笔法带入坟墓。

四,误认为书法家写幅字很简单,常常想免费索取,甚至于有些人无耻到你送幅字给他是应该的,因为挂在他家里为书法家作宣传了!殊不知,一个书法家,其技法与文化积累,没有数十年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陈天哲


个人心得

《初学书法临帖的三大误区》

2009年至今,本人重拾毛笔,坚持每天临帖,积累下来,有以下临帖方面的经验和体会,现归纳梳理出来,与大家共享,或可资初学书法者一点借鉴,方不失初衷。

一是临帖必须防抄字。一般来说,初学书法者,想写好字的心情比较迫切,练字的劲头也比较大,因此写字的热情也比较高涨,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一写再写,一临再临,却看着写出来的字似乎没有变化,不免心生焦虑,热情也会大减。这时,就要冷静分析,原因出在哪?以本人经验,除去笔法技法方面的问题,极有可能是陷入了抄字的误区。什么是抄字?就是你没有仔细读帖,没有仔细琢磨字的间架结构,以及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起收转折,牵丝映带,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写字,从帖头写到帖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写,虽然盯着很准,字都对上了号,没有写错一个字,但写出来的字与帖上的字相差甚远,笔划结构还是自己的样子,这就是抄字。这样抄字,只是在重复自己的错误,写再多也没有用,不能进步。还有的是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就象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作业,连赶累赶,写的多也没有效果。

二是临帖必须防画字。临帖的第二个误区,就是要防止画字。什么是画字?顾名思义,就是在临帖时,你的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照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写字,必须要全神贯注,握紧笔杆,着力笔端,要有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起收转折,牵丝映带动作。初学书法临帖时,往往会陷入只顾模仿字形字体,照葫芦画瓢,忽略写字诸多要素的误区。还有的不对帖字仔细研读,没有搞清字的笔划走向,来龙去脉,临帖时就只能是又描又画,而不是写字。

三是临帖必须防学不专致。初学书法临帖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学不专致,见异思迁。有的人临帖不是一帖到底,而是今天临这本,明天又临那本。比如说,学着颜体,觉得柳体好,又弃颜拾柳。柳体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欧体好,又转学欧体。过段时间,又认为楷体不好学,进而丢楷学行。这样反复无序,杂乱不一,未精一体又习一体,未通一家又转一家,肯定学不好书法。历史在不断推进,书法也随之不断洐变,书法大家,先贤名士,层出不穷,大有人在。然而,学习书法,必须有所选择,特别是初学者,宜专精一家,专精一帖,不可一手抓二十四个螺丝,也没必要一手抓二十四个螺丝。即便你都学会了,恐怕也只是泛泛之技,学而不精,拿不出手,无一过人,缺乏拳头产品。

当然,除上述三大误区,初学书法最大的误区是不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俗话说,字无百日之功。这说明,学习书法是一项慢活,必须慢慢来。只有坚持下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取得进步,走向正轨,走向辉煌。最忌的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都说学习书法没有捷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个人认为,不光学习书法,学习其他门类技艺,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都要下大功夫,刻苦学习,才能取得成绩,取得成效。奢望一蹴而就,或一夜速成,不止是行不通,并且还没有先例。藉此,必须向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大声疾呼: 贵在坚持! 要学书法,就要坚持!坚持!坚持![拳头][拳头][拳头]


闲于31074436


凡是自己能看懂的书法就是好书法,看不懂的就是垃圾,凡是美观书法的就是好书法,凡是不美观的就是垃圾。这些都是普通人对于书法认识的误区。这些我们可以都先不说,我们来说一下普通人对于书法认识的误区的两个极端展开。


一、认为楷书是最为神圣的。

关于这一点是最近这些年才出现的,主要归功于田英章。田英章是一个极为擅长宣传自己的人,成立“中国楷书网”(叫田楷网更合适),提出“楷法无欺”的观点,全国各地收徒办班讲学,出版各类田楷书籍等等,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田楷。这对书法的普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遮蔽了大众的书法审美。出现一些很奇怪甚至搞笑的问题,但凡你说谁的书法好、影响力大,首先就是他会写楷书吗?这就出现了唯楷书独尊的现象。


二、认为草书是最为神圣的。

还有一类人群是这样的,认为一笔一划写楷书的都是初学者,能够拿起毛笔来疾风骤雨的画上一幅“草书”的人就是大师。这种现象出现的应该很早了,记得我小时候也存在这种观点。这种现象总起来说还是大众对书法认识不够造成的。

要解决这两种极端还是应该普及书法,让大众更加客观的认识书法,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古风书法


小村姑来说说:普通人对书法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古人在书法上的天赋高于今人”。古人是十年磨一剑,今人是一天磨十剑,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在古代,毛笔字是文人士大夫的吃饭工具之一,在乡试、会试、殿试的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印入考官第一眼帘的,就是你的文字书法,卷首部分是密封的,连名字都看不到,如果文字潦草,涂涂改改,甚至别字连篇,自然就会扔到垃圾堆里,十年寒窗白费。


因此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加强书法修为,是为晋身的法门之一,这样子,十年时间,除了读书就是写字,不要求出类拔萃,但也得中规中矩,至少小楷部分,需要扎实功底,几乎和印刷体差不多了,今后为官,写封奏折,皇帝他老人家看着也舒服,当真要字迹狗爬,让皇帝猜猜看?还有,写奏折的小楷,最好不要太有风格,否则皇帝是有意见的,毕竟黄帝是要行朱批的,难道你的字要盖过皇帝老儿不成?

古人娱乐活动少,尤其文人,不屑于飞鹰斗狗,自然要比拼高雅艺术,比如纂刻、书法、鼓琴、茶道什么的,每天摸索,自然精益求精,这可是在圈子内混下去的本钱!万一被罢了官或者告老还乡,还可以用自己的字画贴补家用,这些可都是经世之学啊!普通人只觉得埋头苦干,流血流汗,殊不知,劳心者,已经用毛笔、宣纸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刮去大部分了。


古代为官,除了科举,另外就是捐官(这里不赘述了),还有就是结交权贵,被人引荐,如果有一笔漂亮的字,再加上周围人的吹捧,自然会令主事者青睐,所谓文如其人、字也如其人(没有必然联系),给自己的机会就比别人多一些。甚至优秀者,会引起帝王的兴趣。


上面所长说的都是一些普通人,每个时期都有一些聪慧无比的人物,他们对书法的领悟,超越了当时普通水平,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自成一家,就是个中高手了,他们的书法,当代就可以价值万金,一字难求,传之后世,谓为神奇。比如:东晋王羲之父子、唐朝楷书四大家,宋朝的苏、黄、米、蔡,元朝的赵孟頫,清朝的刘墉等。

今人就不一样了,可以有几百种工作可选,以工商为本,文字部分有电脑代劳,平时的诱惑也很多,游戏、电影、旅游、麻将、婚外情什么的,都可以用来打发时光,就不再专心书法修炼了。


仅此而已!

谢谢阅读!


诸葛小村姑


由于现阶段我们工作生活需要手写文字越来越少,所看到的规范文字基本上都是以报纸、文件上的宋体印刷文字作为标准,固化了我们对于文字或者书法的认识,认为书写工整、排列整齐的才是好书法,其他的如字体侧倚出奇、排列富于变化,章法灵动流畅的书法都是丑书,这就是普通人对于书法最大的误区。很多人认为不能写规范唐楷的都不是好书法家。😀

书法作为文字的艺术,它除了满足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以外,应该是富于变化和美感的。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各有精彩,不应偏废,不能认为印刷体最美或者规范的唐楷是最漂亮的。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是唐楷,它的笔画、结构和章法也是富于变化的,不是僵硬刻板的。

当然,现在确有一些江湖书法家包括有一些资深老朽的书法家,他们全力渲染书法的怪和奇,偏离了应有的法度,混淆了我们对于书法的审美,应给予纠正。





临风阁知书


我是个普通人,有发言权。我对书法的误解就是,总觉得书法门槛很高,不是我等普通人能高攀的。但练字一年来的体会就是,书法门槛很低,人人可练,但书法家门槛很高,确实想都别想!

但练字和书法还是有区别的。首先目的不同,练字的目的就是写的好看,所以找本现代人字帖,临几个月,说不定就写的不错了,目的达到,OK了!练书法却是爱好,目的更在于修心养性,不是几个月就可以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第二,入门不一样。刚才说了,练字找个现代人字帖,练练就可以了,书法大多临古贴,古贴浩如烟海,临完这个临那个,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仍然是没有终点。

最后再强调一下,练书法千万不要有成名成家的想法,就是一个爱好而已,当你静静的坐在桌前,静静的临帖的时候,总比你喝酒唱K看那些毫无营养的电视剧网络小说要好上百倍!这就够了!


用户53337490927


什么叫普通人,练习书法就不普通了吗?大家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尘啊。我们今天“书法”这个词,太沉重、太飘渺。

“书”自古以来,就有“写”、“写字”的意思。加上“法”,字面意思就是“写字的法则”,换言之,就是把字写成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的法则,或者是把字依照美感的法则写成的艺术作品。当字有了美感,就成了艺术,才能称得上书法。


不是只要会写字就能写书法,没有对艺术美感的观摩和感悟,无论拿钢笔还是毛笔,写出来的字还只是字。书法不但要具备技巧性,还要具备灵性。有灵性的字,才有意境,才有品位。丑字不是书法,状如算子的字也不算是完全的书法。

如今,有些人不是在写字,是在画字。写字的时候要把笔画断开,写一大截,把笔提起来,再把剩下一小截描画完。难道古人写字有那么费劲?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跟着学。

还有些人认为某些书法高深莫测,内心敬而远之,不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书法作品。所谓“咸鱼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审美各不相同。自己认为好就是好,认为不好就是不好,不必人云亦云,以作违心之论。


倚斋听风雨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汉字的发展。如今汉字的印刷体,很规范、也很标准,大部分普通人,就是用审视、审美“汉字”的标准来审视、审美书法作品的,通俗地讲“人人可以接受”的美,汉字的美,以及美的标准,并用这种统一的标准去审视所有的“书法作品”,符合的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这就是“误区”。

书法艺术,不同于“字”的美,在于他赋予作品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追求,人生境界的塑造,

以及对我国纸、墨、笔、砚、印的完整的融合。在继承“纸墨笔砚印”的认识过程中,对“书法作品” ,认识能力、分辨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用人的常说的“外行”与“内行”,外行看什么?内行看什么?标准不同、造诣不同,自然结果不同。但大众的审视标准就是直观感觉的美,形体、造型、表现给人的“赏心悦目”这就是大众的美。

至于“书法”专业的审美标准,简单地说:南帖北碑,也就是人们说的南方人,看一幅作品,是从作者本人对中国书法“字帖”的认识程度、范围而言的,临过谁的帖,谁的字帖是打基本功,谁的字帖引导走向书法创作,起点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北方人更注重“碑”的临模,讲究对碑帖的认识和了解,功力下的多少,阅历不同、起点不同,看法自然也就不同。这就是专业审美和普通审美的区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