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古今中外,三國無疑是最為說不完、道不盡的歷史話題,因而相對應的三位王者曹劉孫,隨之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巧合的是,在日本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同樣也有著三位公認的王者,即後世所稱"日本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但不同於三國時代的三足鼎立,日本戰國的三位王者卻是依次而起。在織田信長手中,近畿核心地區及周邊已牢牢掌控,天下幾近統一。而到豐臣秀吉的時代,天下則已經基本安定。但一些意外之事的發生,最終致使政權更替到第三位王者手中,即德川家康。因此,不少日本人戲稱:"信長種麥,秀吉烙餅,家康一口吞。"不過天下這塊大餅,遠沒有那麼好吞。

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一.人質生涯

1543年,三河松平家的嫡長子家康降生,祥和氣氛隨之縈繞於岡崎城,但家臣們的眉頭卻依舊緊皺。東有駿河今川家,西有尾張織田家,夾在兩個強者間的小藩松平,幾乎舉步維艱。

48年,今川發威,5歲的家康無奈被送往駿河充當人質,尚處懵懂便不得不背井離鄉,淚別父母。不料,織田家卻從半路殺出,家康遂又成為尾張之人質。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羈留他鄉,家康有幸結識尾張大傻瓜信長,為日後的織田德川"清州同盟"埋下伏筆。

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49年,今川家軍師太原雪齋攻下織田安祥城,俘虜信長兄信廣,並以此為質換回家康。於是,家康再次得遇貴人,即師傅太原雪齋禪師。而雪齋的其他學生中,其一便是時任駿河、遠江大名,被譽為"東海道第一弓"之今川義元。

60年,義元上洛,17歲的家康帶兵隨行。行至尾張桶狹間,信長出奇兵突入中軍,統帥義元戰死,大軍潰散。從5歲離家至今,家康終於得到機會重返三河,而此時家康父已故,因而直接出任岡崎城主。

二.亂世謀略

1562年,家康與日益強大的故友信長結盟,與日益腐朽的今川后主氏真劃清界限。由此,在配合盟友信長統一天下的同時,展開針對東方的攻略。

70年姊川合戰,織田德川聯軍力克北方強敵越後朝倉家、近江淺井家;75年長篠之戰,聯軍大勝甲斐武田家。因此說,日本天下這片麥子,遠非只有織田信長一人的汗水。

此後直到本能寺之變信長隕落,家康治下已有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及信濃南部地區,成為坐鎮東部的一位大大名。而面對信長后豐臣秀吉的一統之勢,家康則出於太平考慮最終選擇退步臣屬,並於89年再度退讓,受命轉領關東,即相模、伊豆、武藏、下總、上總及上野、下野部分。然而,因禍得福,由於轉封之失而獲准在西征朝鮮中留守內地,存蓄有生力量。

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德川四天王:酒井忠次、井伊直政、神原康政、本多忠勝)

三.天命垂青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5歲的嗣子秀賴承襲家業,然而,徵朝戰敗以來的陰雲早已籠罩在豐臣家上空。以秀吉正室北政所和秀賴生母澱殿為首,家臣分裂為武功和文吏兩派,一時間勢同水火。一番明爭暗鬥後,雙方矛盾激化,諸藩大名也紛紛站隊,撈取實惠。

大決戰最終於美濃關原打響,西軍以文吏派石田三成為首,東軍則以家康為首,血雨腥風過後,東軍大獲全勝,而統帥家康,自然也成為獨步天下的強權人物。1603年,家康受封徵夷大將軍,同年,於江戶開幕,即日後享祚264年,太平十數代的德川幕府。自此,轟轟烈烈的戰國時代,終於拉下帷幕。

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四.德川之龍

遙想當年秦始皇虎吞六國,終結戰國時代,何等之雄武,反觀家康,則似乎稍顯遜色。對此,不少中國歷史、遊戲愛好者紛紛追贈家康"烏龜"之諢名。的確,家康的壽命要遠超同時代諸人(家康73、信長49、秀吉61),據說他酷愛調製中藥,想來也不無關係。

"一動不動是王八",縱觀家康的戎馬生涯,似乎也並無多少主動之侵略,更多為奮起抵抗,或應和大勢、協同作戰。但就在看似不動之中,家康默默收復消化以故霸主今川、武田之舊地,積極發展內政,存蓄實力。其實,這也正是家康對中華思想的最高參悟。

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在家康留給子孫的"德川家訓"中,開篇第一條便是"人生有如負重行遠,不可急躁",而在《論語·泰伯》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其前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任重道遠,是曾子對於中國士人、君子的一個標準,即遠大的抱負、堅韌的意志。

此二者實則相輔相成。《孟子》中又言:"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反問於己)而縮(縮,直也,理直),雖千萬人,吾往矣。"無論是死而後已的意志,還是勇往直前的豪氣,本質上都源自儒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理想。

日本戰國與中華文化:德川家康

不得不說,家康的確從儒家文化中體悟到了"仁者之道"的特殊內涵。看似消極的忍耐,其實卻是對於內心志願的積極順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的同時不忘己之初心,這便是家康的亂世謀略。假使終無天命,雖未能成一世霸業,但仍可保一方之安寧;倘若天命垂青,德川之龜便化身德川之龍,不飛則已,一飛而沖天。

甚至在日本小說家山岡莊八的《德川家康》中,年幼的人質家康受教於太原雪齋禪師,第一堂課便是對《論語》的研讀。雖是小說,但可見同樣在日本人眼中,家康與中華儒家文化都體現出無比的契合。

江戶開幕後,政府將儒學定為日本官學,家康其人成為一代統治者的同時,也自然成為中日兩國文化溝通融合的使者,永遠閃爍在世界歷史上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