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裡巷】最美四月天 一世清明“結”

【津门里巷】最美四月天 一世清明“结”

【津门里巷】最美四月天 一世清明“结”
【津门里巷】最美四月天 一世清明“结”

今天為您帶來評論文章

【津门里巷】最美四月天 一世清明“结”

最美四月天 一世清明“結”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絕代風華的民國才女,把仲春時節的春意繾綣、風光旖旎用凝練簡潔的筆觸娓娓道來;春風十里柔情,人面桃花相映。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無論春雨是否如約“捧場”來渲染肅穆涼意,國人心中都縈繞著割捨不開的“清明結”。有人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細讀之餘,不免增添幾分感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遺憾每天都在上演,及時行樂不如及時孝老。

“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傷心畫出難”。正所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背井離鄉、風雨兼程的“追夢人”都有著獨特切身的感懷。春山可望、草木蔓發之際,放眼祖國的大好河山怎麼不讓人憶古思今、愴然慨嘆;特別是人生到中年上有高堂、下有妻兒,多少人在面對膝前盡孝與“詩和遠方”的抉擇時在臨行前的不眠之夜輾轉反側;“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這也許就是過清明節“最好的答案”。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千百年來,“清明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心結,是“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物是人非,是“應似飛鴻踏雪泥”的世事無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淡淡憂傷;反觀現在,可能大多數人特別是青年群體都沉溺於聖誕、萬聖節的徹夜狂歡,在燈紅酒綠、觥籌交錯中“致敬青春、釋放真我”,而把本身就具有深厚歷史積澱和精神傳承的“清明節”簡單當成“三日遊”,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很多時候只有在已經作古的墳頭墓前,才能更好思考“我是誰、從哪裡來、最終又要到哪裡去”的人生哲學之問。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明節在“心”不在“形”。生前萬戶侯,死後一抔土。風光厚葬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那是當時的統治者“家天下”執念的必然產物;生前榮華富貴,死後也必然世襲罔替,金銀珠寶自不待言,甚至不惜以人命殉葬,這種封建迷信不僅荼毒著當時的民間,直至今日仍然在部分落後地區大行其道;“生前一次孝舉,勝過死後百次掃墓”,緬懷親人的心情誰都感同身受,但過度鋪張、爭相攀比的“求場面”、“好面子”就“變味了”;“不破不立”,正如辛亥革命剪掉封建王朝的“辮子”,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一束鮮花寄親人”、網上文明公祭、帶領孩子體驗傳承清明習俗等都是對祖宗先輩最好的告慰,錦繡山河猶在,中華國泰民安。

“津門裡巷”為“網信天津”微信公眾號下設專欄,欄目聚焦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理論前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等主題,鼓勵全市好網民和網絡文明志願者等群體積極創作,推出一批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原創網絡評論、圖解、H5、微視頻等新型網評作品。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第81期(總192期)

相關鏈接:

1.【津門裡巷】京津冀協同發展——築夢的平臺

2.【津門裡巷】“四海聲評”網絡評論大賽第五期優秀作品展示——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

3.【津門裡巷】協同京津冀,美好生活圈

【津门里巷】最美四月天 一世清明“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