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朱棣在北京稱帝后共有14位皇帝,為何北京卻只有明十三陵?

小小嬴政


明十三陵簡介

明十三陵位於現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至1409年5年永樂帝修建長陵,到1642年崇禎皇帝葬入思陵止,這233年明十三陵先後修建了13位皇帝陵墓、7位妃子墓和1位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位妃嬪和2位太監。

明十三陵的皇帝都有誰?

  1. 明長陵:明成祖朱棣和其皇后徐氏的陵墓,建於1409年。

  2. 明獻陵:明仁宗朱高熾和其皇后張氏的陵墓,建於1442年。

  3. 明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和其皇后孫氏的陵墓,建於1435年。

  4. 明裕陵:明英宗朱祁鎮和其皇后錢氏及周氏的陵墓,建於1464年。

  5. 明茂陵:明憲宗朱見深和其皇后王氏、紀氏和邵氏的陵墓,建於1487年。

  6. 明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和其皇后張氏的陵墓,建於1505年。

  7. 明康陵:明武宗朱厚照和其皇后夏氏的陵墓,建於1521年。

  8. 明永陵:明世宗朱厚熜和其皇后陳氏、方氏及杜氏的陵墓,建於1536年。

  9. 明昭陵:明穆宗朱載垕和其皇后李氏、陳氏及李氏的陵墓,建於1572年。

  10. 明定陵:明神宗朱翊鈞和其孝端顯皇后王氏及孝靖皇后王氏的陵墓,建於1584。

  11. 明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和其皇后郭氏、王氏及劉氏的陵墓,建於1621年。

  12. 明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和其皇后張氏的陵墓,建於1627年。

  13. 明思陵: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的陵墓,建於1642年。

自朱棣遷都後唯一沒有進入明十三陵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自朱棣遷都後明朝唯一一個沒有進入明朝皇帝陵園的就只有明代宗朱祁鈺,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北京的明朝皇陵只叫“明十三陵”,而不叫“明十四陵”的原因啦。那麼為什麼作為皇帝的朱祁鈺不葬入明朝皇陵呢?這裡面的故事不可謂不曲折啊,聽我為你詳細到來。

1449年6月,對於大明王朝來說這個月註定是一個恥辱的,也是悲壯的。這一年瓦剌太師也先借口明王朝減少朝貢賞賜,隨即領兵南下直逼北京城的門戶大同,而就是在這一年能夠約束明英宗朱祁鎮的太皇太后和一干輔政老臣都相繼死去,此時無人可約束的明英宗,又正值年少輕狂,想證明自己的年齡,當朱祁鎮聽聞區區蠻夷瓦剌竟敢觸怒天朝聖顏,並早已蠢蠢欲動,而後又受到當時奸宦王振的慫恿,隨即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準備御駕親征,想借此擊退瓦剌之名來證明自己,但是結果我們都知道此次征戰的最終結果就是大明王朝50餘萬精銳全軍覆沒,66位朝中大臣悉數被殺,明英宗更是兵敗被俘。而瓦剌也趁機兵圍南京,並想利用英宗的皇帝身份來逼迫明朝簽訂“城下之盟”。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載“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帥群臣諫,不聽。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寧侯宋瑛、武進伯硃冕與瓦剌戰於陽和,敗沒。甲午,發京師。乙未,次龍虎臺。軍中夜驚。丁酉,次居庸關。辛丑,次宣府。群臣屢請駐蹕,不許。丙午,次陽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己酉,廣寧伯劉安為總兵官,鎮大同。庚戌,師還。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硃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而此時由於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已悉數被全殲,整個北京城自剩下10萬的老弱殘兵,而在當時如果沒有皇帝的命令天下的兵馬無人可調動,最終在危機關頭,在孫太后和于謙等人的力保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是為明代宗,而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之後在明代宗和于謙等人的堅持下,最終瓦剌被迫退兵,大明王朝度過了生平的第一次危機。

《明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載:“是月,廣東賊黃蕭養作亂。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而後瓦剌見明英宗已無任何作用,並將英宗送回了北京。但此時的代宗已大權在握,他肯定是不會放棄這皇位,隨即代宗就將英宗幽禁在了南宮中,而英宗這一待就是7年。但是就在1457年,由於代宗突發重病,而當時代宗又沒有立太子,就這樣在石亨、徐有貞等奸臣的謀逆下,英宗被再次立為皇帝,而代宗被廢為郕王,之後就在二月十七日明代宗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而這次變亂就是史稱的“奪門之變”。

在代宗死了之後,明英宗十分憎惡他,並當朝滿朝文武的面辱罵他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之徒,並且還給了他一個“郕戾王”的惡諡。同時在明英宗再次登基為帝的時候,代宗已被貶為郕王,所以他死後就自然而然的不能葬在明朝的帝陵當中,而是被明英宗以親王的規格葬在了北京西山。雖然後期明憲宗為其平反了,而且也恢復了他皇帝的尊號,但還是沒有將其遷入明朝的帝陵當中,畢竟一方面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另一方面畢竟代宗是被憲宗的父親朱祁鎮所廢,恢復帝位已屬不易,如果還要將其遷移到與朱祁鎮一起的明朝帝王陵園恐怕是絕無可能的,也就是這樣明代宗就成為了明朝自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到明朝帝王陵園中。

《明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載:“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上皇復位。二月乙未,廢帝為郕王,遷西內。皇太后吳氏以下悉仍舊號。癸丑,王薨於西宮,年三十。諡曰戾。毀所營壽陵,以親王禮葬西山,給武成中衛軍二百戶守護。”

代宗朱祁鈺原本在明十三陵中是有陵墓的,而這就是之後的慶陵

其實代宗朱祁鈺並不是沒有在“明十三陵”建造自己的陵墓,只是因為後期因英宗復位之後,他被貶為郕王后,英宗又不允許他以帝王的規格葬入明皇陵中,隨即這座陵墓就棄之不用了。最後這座陵墓就被明光宗朱常洛所佔,而這就是“明慶陵”。由於當時明光宗就當了29天的皇帝就病逝了,而且其父親萬曆皇帝都還沒下葬,再加上此時的大明國庫已經極度空虛,顯然無法再為光宗建立陵墓了,也就是這樣最終熹宗決定直接在明代宗陵寢遺址上建造光宗的陵墓,而這就是慶陵。

你知道明十三陵唯一的太監墓是誰的嗎?

作為明朝的帝王陵園,能夠埋在這裡全都是皇族最尊貴的一群人,包括皇帝、皇后、太子和妃子,而且即使是妃子整個大明王朝也只有三十餘位有資格埋在這裡。可以是就是這樣的寶地卻出現了一座太監墓,這不得不讓人稱奇啦,那麼是哪位太監能夠埋在一塊皇家的陵園上呢?



明十三陵的太監墓實際埋葬著兩位太監,但是知道姓名的就只有一位,那就是在崇禎帝眾叛親離之時追隨崇禎在煤山自縊的那位太監,他叫王承恩。王承恩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幾個能被皇帝賜諡的太監,他被南明弘光帝賜諡“忠愍”,也被世人稱為歷史上最忠貞的太監。當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時,當數十萬大軍悉數逃竄,或降,或逃,卻無一人護佑大明皇帝的時候,當曾經在朝堂上享盡榮華富貴的朝廷大員們戰戰兢兢的跪在李自成的腳下,卻無一人為大明王朝奮其反抗的時候,只有王承恩一直忠心的跟隨著崇禎帝,護佑著崇禎帝,當崇禎帝準備在煤山自縊之時,也只有他一人忠心的站在邊上伺候著,等崇禎帝歸天之時,他就平靜的跟隨著崇禎皇帝而去,他還想著在幽冥路上能夠繼續伺候著崇禎皇帝。


澳古說歷史


一,少了誰?

那就先數一數定都北京後都有哪十四位皇帝在位,依次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玉、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而十三陵則依次為明十三陵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少了誰呢?代宗朱祁鈺,葬於北京西山的金山口。為何大家都是皇帝,獨獨朱祁鈺被排除在十三陵之外呢?這還要從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說起。


二,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率部入侵,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滿朝文武勸阻御駕親征,而且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由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王振。當時明朝兵力20萬,瓦剌方面只有5-6萬,導致朱祁玉犯了輕敵的兵家大忌。且大軍在王振指揮之下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因為拉著王振財產的一輛輛大車都還沒到。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朱祁鎮被俘。

國不可一日無君,京中得到消息後一片大亂,後宮為了贖英宗開始湊贖金。但是滿朝文武心裡都清楚,瓦剌把英宗捏在手裡就可以嚮明朝無窮無盡的勒索要挾,怎麼可能會為了這點錢財就會把英宗放回去。若是瓦剌攻打明朝城池的時候把英宗推在最前面,脅迫英宗要求開門,守城的官兵是開還是不開?仗還怎麼打?

所以為了穩住局勢,必須立即做出決斷,兵部尚書于謙挺身而出主持大局,鑑於太子朱見深只有兩歲,在此危局之下只能立英宗的親弟郕王朱祁鈺,年號景泰,遙尊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于謙組織兵力收攏人心,眾志成城之下,守住了京城打退了敵軍。但是,如此一來英宗就對於瓦剌沒有了任何價值。那就殺掉算了,留著也浪費糧食。不想瓦剌更狠,也可能是朱祁鎮命不該絕,瓦剌沒收一分錢的贖金,把英宗朱祁鎮給放回來了。

這下可尷尬了。當初瓦剌兵臨城下時郕王朱祁鈺是死活不肯繼位,是于謙給硬推上去的。現在瓦剌退兵了,危險消除了,朱祁鈺也嚐到了做皇帝一呼百應百官朝拜掌握生殺大權的滋味,自然是不會因為哥哥安然無恙地回來就主動讓賢讓朱祁鎮繼續做皇帝的。而且在法統上,朱祁鎮也已經是太上皇了,滿朝文武也不可能聽命於他了。


三,奪門之變

估計朱祁鎮也明白不可能再登上龍椅,安安心心度過下半輩子就知足了,畢竟能撿回一條命來已經是萬幸了。但是如今的皇帝朱祁鈺可不這麼想,生怕英宗復辟,把英宗和他那哭瞎了眼的前皇后給軟禁在南宮長達八年。並且並不是衣食無憂只是失去自由,而是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過的十分困苦。這讓朱祁鎮意識到與世無爭不參與政治的話,不僅不可能安然的度過下半生,可能連命都保不住。

朱祁鈺也並不好過,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後不久就夭折了,朱祁鈺又突然身患重病。投機分子徐有貞和武將石亨趁機發動政變,帶著一千多石亨的家兵,直奔軟禁朱祁鎮的南宮,撞破宮牆而入,擁立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第二天早朝,當徐有貞向群臣高聲宣佈英宗復位,並催群臣進殿朝賀,群臣愕然一陣,接受了這個現實。奄奄一息的朱祁鈺聽到消息之後只說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

明英宗夢幻般復位後,當然不會忘記這些有功之臣,復辟當天就對他們大加封賞,徐有貞如願以償地得以進入內閣,參預機樞政務,併兼任翰林學士,加兵部尚書。把他軟禁了八年之久也折磨了他八年之久的弟弟朱祁鈺也當即被英宗軟禁在永安宮,廢為郕王,並且不準太醫治病任其病情惡化。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

英宗下詔歷數朱祁鈺的“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等罪行,諡號為“戾”,稱“郕戾王”。葬禮也按親王的規格,也就沒有葬入帝王陵寢,而是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是為景泰陵。

英宗死後,太子朱見深繼位即孝宗,念代宗當年主持保衛京城和迎還英宗有功,恢復了景泰年號,並將北京西山的景泰陵以皇帝之禮重新佈置。但是代宗最終還是沒能葬入明十三陵。


楊某人雜家派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太祖朱元璋葬在了安徽鳳陽,朱棣“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也未入皇陵。

正統十四(1449)年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的首領也先俘虜掠走,其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已被瓦剌釋放的朱祁鎮在石亨等人擁立下發動“奪門之變”再次為帝,鑑於朱祁鈺在朱祁鎮被釋放回北京的七年中的種種惡行,朱祁鎮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身份,並在朱祁鈺死後以親王身份下葬。

故明陵共葬有十三位皇帝。


董得志77594380



三言大叔


很簡單,景泰帝不在明十三陵。明英宗奪門復辟以後,降景泰帝為郕王,諡曰厲。英宗以親王禮將他下葬。明憲宗即位後將叔叔追尊為“恭仁康定景皇帝”,無廟號。諡號也僅五個字。才算恢復皇帝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