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浙江通志.关梁》:“千秋关,即天目山西麓也”。形势险要,历来为兵争之地。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记得三十年前因公路不通,改走千秋关,第一次上千秋关,上山完全是砂石土路,关城石墙依稀可见,完全是荒凉之地,印象尤为深刻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千秋关公路三年前还在使用,因千秋关隧道的打通,关上公路荒废,临安市在山下公路边修了个全新的千秋关。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千秋关古称千秋岭,位于临安市西60余公里,此关崇山高耸,寂寞幽深,地势险要,系皖浙通道,杭州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五代时后梁与吴越曾大战于此,南宋置戍,以卫南宋都城杭州,始名千秋关。当时附近尚有铜岭、孔夫、豪堑、白沙等关。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千秋关上原有指探洞、点将台、炮台、战壕、跑马槽等军事设施。关之四周聚居少数民族——畲族千余人,他们凿石造田,勤劳耕作。岭高百仞,烟笼雾绕,鸟鸣涧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千秋关位于天目山西麓,宁国市南部与临安市横路乡交界,千秋关古名千秋岭。千秋岭高398米,溪谷幽深,层峦叠岗,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皖南宁国通往浙江的咽喉要道,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据嘉靖《宁国县志.关津桥渡》记载:“千秋关,治东南一百里,宋南渡时所建”,置关戍守京城临安,始名为“千秋关”,寓千秋万代吉祥如意之名。原有指挥洞,点将台、炮台等设置,关顶置炮九门。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驻守此关,又安装大炮数门,今已废圮。关东边山冈上通往豪圲关的跑马槽依稀可辨。现存千秋关洞门为清朝咸丰三年(1853)重修,增设外关。内关与外关间隔约30米,因修公路,外关已毁,内关仍存。关基用大块方石迭砌,关残高3.82米,长25.25米,厚7.17米,拱门高2.24米,宽2.05米,关门上嵌石匾,横镌“千秋関”三个大字。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资治通鉴》记载,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三年(913),吴国吴王杨隆演遣吴行营招讨使李涛帅众二万人,经千秋岭,攻打吴越国。吴越国钱元瓘在千秋岭上大败吴国军队,俘李涛及副将咸知进和士兵八千余人。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续资治通鉴》记载:元至正十一年(1351),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李二、罗田率红巾军攻占宁国县后,于次年,分兵南征,攻占千秋关。元军副万户董搏霄设计战败徐寿辉义军,复夺回千秋关。收复於潜、安吉、广德、宁国、徽州等地。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1928年冬,千秋关下成立了中国**宁国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宁国特支,点燃了宁国的革命火种,千秋关一带成为宁国革命根据地之一。1937年3月,国民党192师500兵力,由江苏溃逃取道千秋关,与挺进浙江的红军第二团第十支队相遇,在千秋关上激战数小时。红军重创192师,缴获轻、重机枪9挺,步枪85支。时称千秋关遭遇战。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千秋关下盛氏家族,自唐代始,人才辈出,先后三十余人在朝为官,其中盛珰、盛豫、盛度最富盛名。盛豫仕吴越国,926年至930年任余杭令,后升为太傅。978年随吴越王钱俶赴大宋国都城开封,献吴越国版图户口册归宋,授度支郎,赠太师。出使归来,盛豫举止安详,神态自若。人说:“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在吴越归宋,全国统一的历史关键时刻,盛豫起到了安定人心,促进团结的作用。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北宋有“三苏”,南宋有“三吴”。三吴的家就在千秋关下云梯村。父亲吴柔胜,淳熙八年(1181)进士。柔胜三子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柔胜四子吴潜,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为科举时期宁国县第一个状元。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千秋关下还孕育了中国一代佛学宗师——宗杲,他对佛教事业孜孜以求,终身探悟,一心向佛,创立看话禅,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宋钦宗皇帝(1126年)赐其紫衣袈裟、封其为“佛日大师”;南宋孝宗皇帝(1162年)封其为“大慧禅师”。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南宋吏部尚书奚季虎、吴璞(吴潜长子),参知政事饶虎臣,兵部侍郎虞俦,大理寺卿奚士逊,……都是从千秋关下走出去的进士。当年“风云广州港,威镇上海滩”的上海警备区司令杨虎(1889—1966),也是从千秋关下走出去的。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关城中间立有一界碑,一边是浙江界,另一边是安徽界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千秋关古代诗人题咏颇多,唐代诗人罗隐题咏《送梅处士归宁国》:“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且喜身俱在,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谩老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诗人一路目睹战乱后的凄惨景象,发出内心的感慨,。一个“云”字将千秋岭的壮丽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多么想再此相望。同时,借“想望千秋岭上云”来表达晚年能再次见到老朋友的美好愿望。“想望千秋岭上云”传为千古佳句。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南宋兵部侍郎宁国人虞俦,赋诗《千秋岭》:“轻阴漠漠雨班班,岭上风来一解颜。已是去天才尺五,却令缓步有跻攀。飞泉百道萦罗带,列岫千峰拥翠鬟。应是北堂春正满,几回回首望家山。”诗人为什么“几回回首望家山”呢?是舍不得离开这风景秀丽的家山吗?并非完全这样。从他回家乡所作的另一首诗《和陈倅题留奉圣》(奉圣旧为宁国县白云山禅院名):“……饥馑有流离,十室九不爨……”连年不断的战争,给家乡带来巨大灾难。家乡的百姓十户就有九家因为没有米而不烧火做饭,因饥馑而流离失所。一道高峻的千秋关似万里长城一样,把家乡推向了“长城”关外。他怎能不一次次地回首深情眺望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百姓啊!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清光绪五年(1879)始,浙中景宁、兰溪一带畲族同胞陆续迁来宁国,环千秋关山脉居住,凿石造田,田大者可卧,小者可坐,层层梯田,螺旋而上。而今千秋关宁国所在地为云梯畲族自治乡。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104省道(河千公路)经千秋关右侧越关而过,为皖、浙的主要交通线。今天,随着千秋关隧道打通,通过盘山公路经过关城的路少有车辆行驶。安徽宁国的高速公路已经通到千秋关下,但临安境内的25公里可通杭徽高速,但因处崇山峻岭,遥遥无期。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1981年,千秋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承载,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1987年被列为宁国县临安市重点保护文物。

想望千秋岭上云——千秋关怀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