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飛曾研發隱身戰轟性能遠超殲16,為何最終下馬?

Jiayou218


這道完全是想象題,西飛歷史上以研製運輸機、特種飛機以及轟炸機為主,非要跟戰鬥機扯上關係,那就是殲轟-7“飛豹”戰鬥機(還是帶個轟字)。

西飛同樣秉承“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發展思路,先後研製生產30多種型號的軍民用飛機。特別是在轟炸機、運輸機、特種飛機研製方面有其技術優勢,是我國大飛機的搖籃。

1968年12月24日,轟-6轟炸機首飛成功,填補我國中遠程戰略轟炸機空白。1970年12月25日,運-7戰術運輸機首飛成功,填補我國渦輪螺旋槳中短程運輸機空白。2013年1月26日,運-20大型運輸機首飛成功,更是突破了我國在大型運輸機領域受限制人的困境。

在數十年發展歷程中,唯有一款殲轟-7能和戰鬥機關聯,它的發展背景來自70年代西沙海戰暴露出來的缺乏遠程航空支援。原型稱之為轟-7,是作為轟-5和強-5的替代機型研製。

1973年開始研製,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中西合作特色,為降低風險,採用2臺渦扇-9(WS-9)加力渦扇發動機,這是引進仿製的英國斯貝MK202發動機。

這是參加巴黎航展的轟-7模型。

研製過程起起浮浮,多次面臨下馬風險,直到1998年才真正定型。原因很簡單,斯貝發動機的仿製版渦扇-9(秦嶺發動機),直到2007~2009年間才獲得生產定型,在2000年之前的飛豹基本使用的是70年代進口的庫存斯貝發動機。

可能早期應用兩側進氣,看起來完全脫離蘇制風格、顯的更硬朗。讓軍迷朋友對飛豹寄託了更多的感情,總是覺得沖天飛豹能表現的更好一些,飛豹沖天而起的年代,可用的三代機真心不多。

所以在真正的四代機出現之前,就有隱身版飛豹的傳聞,比如下面這些照片以及想象圖。

可能軍工研製部門有過這種想法或嘗試,但是隨著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水平急速上升,殲-10、殲-16、殲-20快速入役,這種嘗試就顯的意義不大。飛豹二代半的設計佈局、較小的載彈量、航程以及近年發生事故的數量,都限制了它改進的空間。

在殲-16大量服役後,飛豹將會逐步退役,所以並不存在西飛有性能超越殲-16的隱形戰鬥轟炸機。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西飛另一款重量級產品,轟-20的早日面世,這才是西飛的強項。


河東三叔


西飛從來沒有研發過隱身戰轟,這是網上流傳甚廣的假照片給軍迷造成的意淫而已。

西飛所謂的“隱身”飛豹在軍迷圈裡流傳甚廣,網上甚至還有模有樣的曝出過照片。但是,謠傳就是謠傳,經不起現實的印證。

網上關於“隱身飛豹”的謠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年在論壇上這張引起軒然大波的照片。這張照片以“管中規豹”的方式暗示了一種串列雙座、隱身設計以及串列雙座的戰鬥機呼之欲出。這張照片秒就秒在它以近距離偷拍的情景出現,對於讀者來說有一種“原來是洩密”的代入感,感覺特別真實。

但是,真相確實這樣:好事者在一張黃皮F35的照片上進行的PS而已。

另外一張流傳甚廣的關於西飛隱身戰機的照片倒是真的(見上圖),但是卻不是什麼隱身戰鬥轟炸機,而是西飛為參加四代機競標而提出的方案。當時,國防部長曹鋼川上將在視察西飛時對該模型進行了參觀。當然,這個方案和沈飛的雪鵠一起成了成飛殲20的手下敗將,西飛就是陪太子讀書而已。關於西飛參加四代機競標的方案網絡上的資料非常少,但是上圖模型中的加特萊進氣道設計與F22非常相似,突出高馬赫數區間的飛行性能,不太適合作為戰鬥轟炸機使用。

實際上,中國空軍直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立項過任何隱身戰鬥轟炸機項目,在這種情況下西飛自己掏數百億自行研製隱身戰鬥轟炸機的可能性非常低,畢竟西飛這幾年項目非常多,轟6K、運20以及傳聞已久的轟20,筆者實在想象不出西飛在忙的顧頭不顧腚的情況下會上馬一款自籌資金、自擔風險但是軍隊明確沒有訂貨的隱身戰機。

當然,在我國的軍機研製歷史上,也不乏廠家自行上馬、自籌資金的型號,西飛的轟6K就是典型代表。

如今翱翔亞太的戰神其實就是西飛自行籌措資金搞的項目,但是轟6K本身其實是轟6家族的改進型,技術難度和項目風險可控,而且西飛看準了空軍對空射巡航導彈載機的需求,算是謀而後動。整體來看,轟6K的項目風險跟隱身戰鬥轟炸機有云泥之別。

廠家自行上馬隱身戰機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大名鼎鼎的鶻鷹就是。鶻鷹是沈飛方面在接連輸掉三代機、四代機項目後為了獲得隱身戰機生產能力、不被歷史踢出局,在航空工業集團的支持下自行上馬的隱身戰鬥機項目。

身世坎坷的鶻鷹現在也沒個官方戶口,自行上馬項目的風險可見一斑。沈飛當時自行上馬鶻鷹,是因為作為戰鬥機研製廠商,必須得掌握隱身戰鬥機的研製能力,不然以後就被成飛踢出局了,這關乎到未來的生死存亡。但是西飛有運20、轟20這以及預警機、加油機等國家天字號工程養著,不至於自己掏錢搏未來。

所以,所謂西飛的隱身戰鬥轟炸機項目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軍隊沒立項、西飛也沒心情搞,大家就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同樣的謠言,還有號稱“有圖有真相”的殲17,不過是自殲15的一架原型機上的低劣PS而已,卻騙倒了不少人云亦云的網友。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因為性能和殲16重疊,而且還略有不足,除了隱身之外,其實還是飛豹戰機的老底子。隱身飛豹大家都知道,是飛豹這款經典的戰鬥轟炸機的一個改進型,但是他並不符合未來我軍的發展需要。


殲16其實並非是一種戰鬥轟炸機,屬於多用途戰鬥機,他的戰鬥力並不僅僅限於空戰上的自衛和主要側重對地打擊,他屬於一種非常重視遠程制空作戰能力的攻勢制空戰鬥機,只是具備了大載彈量的特點後,可以作為對地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飛豹則不同,他屬於重型的對地對海打擊型飛機,空戰能力只是捎帶上的,其實較差,因此兩者的定位還是略有不同的。


隱身修型之後,飛豹具備了低空、隱身突防的優異能力,可以突然而且快速的對海上大型艦艇和地面目標發動襲擊,這一能力也是我國一直想要具備的,但是他的這一能力和殲16戰鬥機出現重疊,並且造成重複建設不說,還導致了我國重型戰鬥機研發力量的分散,所以最後下馬了。至於其獨特的隱身突防能力,在可見的未來並不一定比殲16的高機動能力更有用。


畢竟在突破攻擊的過程中,並不是只有一種飛機在作戰,隱身高價值戰鬥機低空突防攻擊作戰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浪費,就目前而言,我國用的辦法是殲20打破敵人的防空突襲,殲10用來清空空域,殲16再跟進突擊的方法,使用體系化作戰和集團式聯合作戰,而不是隱身飛豹那樣在高危空域直接作戰,因此最終飛豹隱身型下馬了,我國把重型打擊飛機的任務交給了殲16。


海事先鋒


西飛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主要就是研製運輸機和轟炸機的,似乎並不涉及到戰鬥機的研發工作,而且在西飛現有的型譜中似乎除了飛豹這一款戰鬥轟炸機外,西飛真的就沒有什麼戰鬥類型的飛機出現了。的確看看現在我國海空軍的武器裝備就可以看出,成飛似乎已經掌控了空軍,而沈飛則已經掌控了海軍的戰機更新換代,而西飛和陝飛這兩家陝西航空企業主要的職責還是為國內研製中大型軍用運輸機和轟炸機的。

西飛當初研製飛豹戰機一開始並不是為戰鬥轟炸機而研發的,而是為海空軍研製一款比當時國內裝備的強5攻擊機更為先進的攻擊機,一開始也是有西飛的殲轟7和南昌飛機的強6兩款機型進入最後的競標階段,而且從性能裝備來說,南飛的強6在性能參數和國產化率上要比西飛的殲轟7更有優勢的,只是後來南飛的強6由於採用了和當時蘇聯蘇24攻擊機一樣的可變後掠翼設計,因為後掠翼結構上的技術問題,最後不得不下馬,而且強6當時還計劃裝備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款渦扇發動機--WS6發動機。後來這款已經進入地面整機試驗階段的國內第一款自主設計的渦扇發動機也因為無機可用而下馬。所以在強6下馬以後,飛豹這一開始在性能上並不佔優勢的戰機才開始成為海空軍唯一的選擇。
後來飛豹戰機更是得到了英國羅羅斯貝發動機的支持才開始迅速成為當時海空軍最好用的戰機。但是飛豹戰機在性能上其實和當時已經裝備多年的殲8戰機相比性能提升並不大,只是更加註重對陸對海攻擊能力罷了。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隱身化的趨勢流行後,飛豹的地位就變得越來越不好過,而且當時海軍已經開始進口俄羅斯的蘇30MK戰機,所以西飛在面對這種青黃不接,不上不下的局面下,開始了“隱身版”飛豹戰機的研發工作。
這也是前幾年我們在新聞中看到那張具有菱形機頭的飛豹照片的出處,雖然從表面看起來是對現有的飛豹戰機進行隱身化改進,但是西飛為了發揮飛豹戰機在當時看到超過3500公里的轉場半徑和超過5噸的載彈量優勢,對隱身版本的飛豹戰機進行了大刀闊斧版的改進設計,比如增加了當時很主流的電傳飛控系統和大量使用今天看來才是在國產戰機上普及而來的DSI進氣道、複合材料機身設計以及一個尺寸巨大的內置隱身彈艙,所以該機已經具備在作戰時採用內掛和外掛相結合的方式以增加載彈量,並且還為該機設計了當時還沒有在國產戰機上普及而來的空中加油系統,來進一步提升該機的作戰性能和作戰航程。
特別是在該機主要職責的對陸對海打擊能力上可謂是一絕,但是在當時沈飛也在殲11B戰機的基礎上研發今天我們看到的殲16戰機。而隱身飛豹戰機在後續的研發中遇到了很多關鍵性難題,而且該機本來就是在飛豹戰機基礎上大幅改進而來的,但是底子還是一款二代半機型,而且伴隨著我國像殲10、殲11等戰機的大量出現,飛豹戰機一直以來的對陸對海優勢已經不再變得那麼高高在上,所以隱身飛豹戰機再次遇到了重複定位的問題,而且相比當時沈飛進展順利的殲16戰機,殲16在生產進度和國產化率上本來就不存在任何技術困難,而且可以和殲11戰機共線生產,所以不管是從研發成本和研發難度以及最重要的作戰能力上來說,殲16完全秒殺隱身飛豹,而隱身飛豹除了有隱身優勢和更為注重對陸對海攻擊外,在空戰上完全就不是殲16的對手,所以隱身飛豹戰機在製造了兩架原型機後就草草下馬了。


魑魅涅槃


我國沈飛、成飛、西飛以及昌飛各司其職,各自有各自耕耘的領域,西飛只研製了我國首款、唯一一款殲擊轟炸機殲轟-7,至於所謂的隱形版飛豹被列為當年我國國防領域十大假消息,現實中根本不存在。

有關隱形版飛豹JH-7B或者JH-7Ⅲ的傳說起源於2007年左右,網絡上出現了幾張飛豹PS照片,隨後又在08年央視報道中出現疑似隱形飛豹的鏡頭,這些都被作為我國在加緊研製隱形飛豹的有力佐證,直至被證實為謠傳之後,至今依舊有人相信它的存在。

由於我國海空軍長期以來缺乏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殲轟-7由於載彈量和作戰航程都難以滿足海軍航空兵遠海作戰轉型需求,我國引進了近百架蘇-30藉以暫時彌補對面打擊能力不足問題。

首先,多用途戰機成為主流發展趨勢。本世紀以來,多用途戰機和一機多能成為主要發展趨勢,我國最早在殲-10研製上引入多用途殲擊機理念,但受限於雷達電子發展水平,我國殲-10還是以空優作戰為主,只具備有限的對面攻擊能力,長期以來殲擊機發射火箭彈成為我國獨特的一道風景線。殲轟-7受限於機體結構設計,很難對其進行後續的改進,尤其是提升作戰航程和載彈量方面存在很大難度,機頭直徑限制無法換裝更大功率的國產新型雷達,改進潛力不大;其次西飛主要承擔運輸機、轟炸機研發工作,對於殲擊機的研製缺乏經驗積累,基本不具備研製多用途戰機的能力。隨著我國在電子、雷達領域取得顯著成績,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研發成功,對面攻擊精確制導彈藥呈體系化發展,基於現有空優殲擊機研發一款新型多用途殲擊機成為可能,既具備較強的制空作戰能力,又有出色的對面精確打擊能力,因此就有了後來的殲-16。

其次,我國需要一款重型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我國通過20多年對重型殲擊機的使用和空軍進行戰略轉型的迫切需求,我國通過論證重型多用途殲擊機成為首選。重型殲擊機具有體型大,可以安裝更大陣列的雷達以及更多的電子設備;其次作戰航程遠、載彈量大,我國殲-11系列重型殲擊機載彈量普遍達到8噸左右,遠高於殲轟-7的5噸左右,作戰半徑普遍在1200公里以上,滯空時間也遠高於殲轟-7。隨著我國遠海訓練常態化開展,大長腿成為最主要的性能指標,現役的中型殲擊機就算空中加油也很難滿足遠海作戰需求,重型殲擊機的優勢極為明顯,因此得到海空軍的青睞,發展殲-16成必然趨勢。

最後,殲-16綜合作戰能力遠非飛豹可以企及。殲-16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集大成者,大量使用了我國新一代隱形戰機技術,裝備了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擁有可觀的探測距離和多目標處理能力,同時具備較強的電子戰能力;其次殲-16可以掛載國產現役所有的空對面武器,具備較強的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在繼承殲-11系列大航程的優點同時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增強了機體結構強度,有效的提升了掛在能力,據悉殲-16載彈量達到10噸以上,被稱為“炸彈卡車”;此外,殲-16最大的優勢在於具備較強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在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支撐下,殲-16可以掛載我國最先進的霹靂-10近距格鬥彈和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組合,其中霹靂-15外界普遍認為射程在200公里左右,具有現役中距彈最遠的射程和較大的不可逃逸區,超視距空戰能力不弱於當前的大部分典型三代空優殲擊機,而這一點正是殲轟-7與生俱來的缺陷,無論制空作戰還是對地精確打擊,兩款戰機不在一個層面。

綜合上述,殲轟-7受設計理念限制後續改進工作得不償失,所謂的隱形版飛豹也只不過是廣大軍迷對於新型殲轟機的期望,現實中並不存在;殲-16大量運用成熟技術,研發週期短、能快速形成作戰能力,同時具有較強的超視距空戰能力,有效解決殲轟-7對空作戰能力不足的缺陷,真正做到“看得遠、打的準”,飛豹被淘汰將是必然的選擇。


鷹鴿分析


當時他們是以殲轟七搞了一個隱身版。性能沒有質的飛躍。有些問題上肯定比不過沈飛啊。再加上沈飛也有這麼多人要吃飯,不可能不給個產品吧。所以引進了蘇30,這叫有技術?有圖紙就好辦了嗎?這麼西飛下馬殲轟就是肯定的事。剩下的錢還是注重精力搞本行,他們的轟炸機研究。畢竟那個叫什麼呢?轟6都改道死啦,你再不翻個身,你說誒,非常怎麼辦吶?


刀鋒戰士他爺


給沈飛留點飯吃......


AAA185466246


理論上我也可以研製比f22更先進的飛機,吹牛誰不會啊


謝爾蓋11


題主你自己替西飛研發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