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回族,他的后代中也有声称自己是回族人,是这样吗?

金色的小海豚


朱元璋是回族人的说法源自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中的一个注脚,“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

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白寿彝先生一直用的是“据说”,并从未在其著作中将朱元璋列为回民,但是著作的出版和传播过程中,“据说”就慢慢去掉了,朱元璋在回民心中就成了同胞。

在蒙古灭宋过程中,由中亚穆斯林组成的“西域亲军”开始大量来到中原。元朝时,他们为蒙古统治者镇守各地,统管经济,所以才有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

色目人在元朝长期担任地方官、军人。元朝末年,蒙古人虽然不行了,但他们这种专业性人才很快又在各地的起义军中得到重用,有人做了将军,有人做了地方官。朱元璋的明军中也是如此,“十大回回保明王”的说法就源自于此。

朱元璋明白辽、宋、金、夏、元以来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是无法避免的,元朝的灭亡与其采取的高压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所以明朝建立后他反复强调:

“圣人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尔无间。”

色目人在元朝属于特权阶级,心念前朝是无法避免的,对此朱元璋只能一面笼络色目人领袖,为各地清真寺题词,另一面又鼓励他们与汉人通婚,希望用两三代人的时间把他们完全汉化。

结果却出乎朱元璋的意料,色目人确实没有威胁到大明王朝的基业,但通婚反而让原本分属与中亚各个部落的色目人有了向心力,穆斯林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回民”。

朱元璋对回族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对回族先民颁布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是回民对朱元璋心存好感的原因。然而朱元璋是帝王,是政治家,他的“善意”是为了大明王朝,而不是因为他是回民。


史料不辑


这些传说很扯。

我不知道明朝的回族是怎样的,今天我倒是认识几个回族的朋友。

我儿子同学,有个女生是回族。户口本上写着,民族:回族。中考的时候,少数民族加了十分。

跟她妈妈聊,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回族,她妈妈说,你们汉族人看回族人,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他们吃不吃猪肉。吃猪肉的,肯定就不会是回族。回族主要吃牛肉。所以你看清真菜,多数都是吃牛肉的。

朱元璋是不吃牛肉的。因为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在明朝,吃牛肉是犯法的。如果朱元璋是回族,他会定一条吃牛肉犯法的法律吗?

朱元璋的后代有回教徒不奇怪。后代嘛。郑和是回教徒,但郑和是回教徒跟朱元璋没半毛钱关系。郑和是云南的蒙古人,蒙古人里面是有很多回教徒,兀烈旭就是回教徒。郑和是明军攻打云南的俘虏。郑和还不是明军俘虏之前,已经是回教徒了。

朱元璋还不是老大的时候,是明教起义军的将领,一个不吃猪肉回教的教徒,怎么带领一帮啥都吃的明教帮众,是个难题。你跟大伙信仰都不同,你朱元璋怎么可能最后成为老大?

朱元璋是明教教徒,是和尚都可以理解,是不吃猪肉的回教教徒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春暖花开003


李唐有胡人的血统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宫廷各种乱,武则天,杨贵妃,侍奉“二主”,非常不堪,

也有一句话叫做,“脏唐烂汉”,可想而知。

明代朱元璋是否是回族,这个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

但是,跟着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老兄弟”,徐达,常遇春等都是回族,甚至有人断言,“朱元璋及其是大将军都是回族”,连同马皇后也是。

听起来有些吓人呀,明代也是个“异族王朝”?

这个说法有些危言耸听。

回族不像其他的民族,形成时间其实非常短,中华民国时期才真正承认,那时候孙文提出了著名的“五族共治”的观点,这个五族其中就有回族。

回族起源于,元代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外来移民),基于伊斯兰教不断发展壮大, 内部统一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大约在明正德年间,回族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乾隆年间,但是真正成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还是在民国时期,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

所以朱元璋时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民族,顶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也就是穆斯林。

从血统而言,回族的血缘有些复杂,波斯人、犹太人、阿拉伯人三大来源,并且通过联姻(也就是回族男性娶汉人女性,回族女性不准嫁给汉族男性,很多地区到现在还是这样)传教等方式,吸收汉族、蒙古、藏族人等形成的一个民族,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回到正题,朱元璋是穆斯林,也是有一些证据的。

他的老兄弟都是回族(穆斯林),马皇后不缠足,这几乎说明了一切,十个回族九个姓马,女性不缠足,而且当时回族(穆斯林)女性不能嫁给汉族。安徽地区也有“十回保一朱”的说法。

皇觉寺出家,皇觉寺是个清真寺,朱元璋对伊斯兰教的怀柔政策,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相貌,据说朱元璋长相不咋地,与汉人差异太大,未尝没有胡人血统。

有人断言郑和下西洋的任务除了宣扬大明国威之外,暗地里是,寻根问祖,探访回族的迁移史,顺便传播伊斯兰教。郑和到东南亚之后,每到一地都宣传伊斯兰教教义,兴建寺庙,印度尼西亚地区,伊斯兰教很快发展起来,后来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明朝官方销毁,其究竟就不得而知了。


逸谦吧唧吧


明朝皇帝当然不是回族。

这个问题很显然对回族的产生存在误解。回族是一个现代的产物,我们不能用该身份去做历史性的回溯。

中国政府对待回族的政策,源头是1940年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承认回回是回族(国民党政府否认内地回回是民族),并且初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处理回族问题的各项基本措施。1941年,延安又出版了《回回民族问题》一书,算是从理论上确定回回是一个民族,回回民族等于回族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展开了民族识别的工作,回回自然被识别为回族,成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然而,在这之后就产生了两个有趣的历史问题:首先,1949年后被认定为是回族的人,他们的祖先都是何族属?如果祖先是回回,那么后人一定就是回族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没有定论的。因为现代的回族身份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其一,少数民族制度的保证;其二,对祖先血缘世系的追溯想象。这两个因素都是现代性产物,如果以此衡量历史上的人物,就会造成标准上的错置。

对于明朝皇帝而言,他们都是汉人。明代汉人的标准不是以血缘而定,而是以文化生活方式而定。明朝皇帝使用过一些穆斯林回回,但是整个皇室都在坚持汉人式的生活方式,包括尊儒重道、宫中吃猪肉等等。

譬如,朱元璋就曾经说过,“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等语,很显然是以文化作为衡量族属的方式。因此,明朝皇帝自然不是回族。


HuiNanHistory


四个字回应坊间的乱认祖宗的某些人:胡说八道!

有个回族的史学家叫白寿彝,写了一个《中国伊斯兰史纲要》,提出“明太祖是回回”,“武宗信教”的观点。

其实完全是无耻的信口胡说,首先说明武宗朱厚照,确实有过禁止说“猪”的举动,却完全是因为“猪”与国姓同音的缘故,而其本人,更是对藏传佛教十分信奉,不光如此,武宗还经常与龙虎山五斗米道走的很近。

我们主要说一下朱元璋,他在北伐时发布的《谕中原檄》写过: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斗争口号,并说明出兵北伐,旨在“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而朱元璋将回回归于“色目”人。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

朱元璋出生前一天,其母陈氏“尝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余香,明日上生。”

意思是说,朱元璋生前一天,目前吃了一道士的药丸,非常可口,第二天就生下了朱元璋。

这是一个太祖都承认的事情,说那些朱元璋是回族的人,你们难道也信三清仙丹?

此谓朱元璋信道之佐证。

再说说朱元璋信奉佛教的证据,他刚出生时经常患病,父亲朱五四非常着急,于是:“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抢归,见室东檐下一僧西壁坐,顾仁祖曰:‘来!’乃以手抚摩上顶,旦日疾遂愈。”。

意思是说,朱元璋儿时生病,父亲就把他送到佛寺中,一个面壁老僧抚摸小朱的头顶,小朱随即病就好了。那些说朱元璋是回回的人,难不成你们也允许让和尚摸摸头就能被赐福病愈?

此谓朱元璋信佛教之佐证。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大力兴儒学,扶持佛道,修缮了如灵谷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鸡鸣寺、栖霞寺等寺院,还修复了一批道教宫宇,那些说朱元璋是回回的人,难道你们也想为华夏多修几个儒释道的寺庙么?

最后我想用朱洪武的《谕中原檄》里的一段文字,告诫那些乱认祖宗别有用心的人: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我和他观点一致,某些人,如果不安分,请自自窜于塞外,不送!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朱元璋是回族?真不知道是怎么想到的,乱认亲戚也不能这么认啊!不过既然说道这个问题了,那就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是回族的起源: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但是这个叫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的,在此之前,虽然各个民族都有所差异,但是并没有较为精准的划分,而且其余的少数民族很多都是以部落自己划分的!

至于回族,我认为可以追溯到唐代,就是不修筑长城让万朝来贺的那个年代。很多的阿拉伯人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慕名而来,在此定居,慢慢的就会有一些和汉人女子通亲的,这也是最开始的回族人!


到了元朝,蒙古军队西征时期的,一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被带到了中国。他们以驻军屯牧的形式,又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各地!

到了明朝,我们喜欢看《倚天屠龙记》的朋友们可能就会发现了,里面有个明教,还有波斯圣女和圣火令,这些都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为什么会传过来,难道不是因为已经有一大批的先行部队已经到达并且驻扎了吗?就好像最早留学美国的那些中国人一样,都是先行者!现在的美国,不也有块地方叫唐人街吗?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回族是怎么发展又壮大起来的:

这点我觉得和朱元璋是有一定意义上的关系的!首先朱元璋先后当过乞丐,和尚,然后才加入的明教,后来当上皇帝!虽然明教是小说里杜撰的,但是朱元璋曾经的起义军里绝对有大量的回族人,也就是曾经那些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人生下的后代!


比如传说中的“十大回回保大明”,著名的大将常遇春就是回族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资料表明,但还是有很大的几率就是,常遇春当时皈依了伊斯兰教!在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之后,面对手下能征善战的色目人,朱元璋也不知该如何安排!只能采取通婚的措施,自此他们的慢慢的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朱元璋自己肯定是吃猪肉的,但是有因为自己姓朱,所以他的子孙朱厚照下令禁止养猪和吃猪肉!虽然这条命令很快就被废除,但是难保回族人就保留了下来,作为他们的习俗!


浩瀚文史


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史书上没有过多的记载,但也是有可能的。

首先朱元璋的手下大将们,如常遇春等一部分人是回族,相信在朱元璋起义部队前期应该会有更多的回族人加入。

其次就是元朝时期,成吉思汗是世界有名的屠夫,到哪里基本上都是屠城。相信,汉族人也杀了很多。

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虽然元朝只有短短的60多年,但这个时期,人是分好几等的,回族的地位应该比汉人高点。

朱元璋在起义将领中很受郭子兴的赏识,并且把自己的养女也就是以后的马皇后,嫁给了朱元璋,现在有句俗话说,十马九回,而且马皇后和其他汉族女性不同,就是马皇后没有缠足。而当时少数民族是不会缠足的。

所以,就算朱元璋不是回族,他的儿子们也有回族血统。其实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汉族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民族,黄帝和炎帝氏族融合,汉朝的汉族和南匈奴应该也会融合,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应该更不用说了。之间的唐朝更是包容,李世民和隋炀帝是亲戚关系,而且都有鲜卑血统。回族本生也是汉族和其他阿拉伯等人的一个融合。所以说,可能是有的。


啃泥弟1


《南京光禄寺志》记录了一份永乐元年十月的皇帝膳单:按酒四品,焚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白汤。饭用鹅一只、鸡三只、羊肉五斤、猪肉五斤。

至于朱元璋本人,《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当中,记录了一则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单:早餐包括,猪肉炒黄菜。万历三十九年正月,皇帝的饮食就包括了126斤猪肉。可以看到从朱元璋本人到其子孙,都是吃猪肉的。

而人们常说,十大回回保朱元璋打天下,常遇春,沐英,胡大海等等都是回族吗?常遇春、胡大海等十人,都是配享太庙的功臣,后来又在南京鸡笼山立庙别祭,享受明朝政府的祭祀。《明史.功臣祭祀》明确记载,祭祀他们,春秋两祭,牲用少牢,猪二羊二。

但是,常遇春的后代,长子常茂,遭处罚发配广西,后来死在广西。第二年,朱元璋封常遇春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圣旨中说“惟惜殁后无嗣,承袭仍须有人。兹遵兄终及弟之例制,封尔升为开国公”。

常升在靖难之役阵亡,第3个儿子,常森有传说靖难之役的时候逃到了陕西米脂县。现在这些常遇春后代子孙基本都是汉族。云南的沐英后人分散于昭通、玉溪、西双版纳等地,有上千户数千人,呈汉、彝、白、苗等多民族状态。

昆明太华寺长期供奉着沐氏十二世画像,太华寺更被称为沐氏的家庙,以及从南京沐氏家族墓出土的佛饰件。另外,朱元璋本人也曾经当过和尚。


深度军事


朱元璋肯定不是回族,但他的后代就很难保证是不是回族了……因为回族人肯定不会去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当过和尚,所以他肯定不是回族。但我们知道,和尚可以还俗,汉人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比如拜火教、摩尼教、白莲教、弥勒教等等,懂点历史的人都清楚,这些宗教还有一个牛B的称呼,即“明教”,明教源自波斯,和伊斯兰教同源,所以,当色目人成为蒙元王朝的二等公民之后,伊斯兰教在元朝的势力范围遍及全国……元朝最早的祸乱始于长达十年的泉州回乱,此乱见证了回民军事力量在元朝的强大。泉州回乱平息不久,河南安徽两地的白莲教开始蠢蠢欲动,而这个所谓的白莲教,其实就是源自波斯的明教,其信仰是溶合了道教元素的摩尼教,信奉明王转世,教主韩山童自称明王,扯旗造反之后不但吸引了大批汉人加入,也吸引了大批真正回民的参与,其中就包括郭子兴部地方武装。元朝的大地主十个有八个都是色目人或回汉混血,郭子兴就是其中一个,而明教内部也因此出现了三股势力,信摩尼教的回汉混血,信白莲教的纯汉人,信伊斯兰教的色目人或回汉混血,我个人认为郭子兴部就是信伊斯兰教的回汉混血,而我们从朱元璋的长相里也看得出,他肯定拥有至少八分之一的回民基因,这才是他能加入郭子兴部的主要原因,而他娶的老婆马大脚,十有八九是回民……所以,朱元璋的后代中皇后马秀英这一支随其信伊斯兰教变成回族的可能性很大,而其他妃嫔的后代则视其母亲的信仰而定,但是为了便于统治中国,皇室朱家成员选择不信仰伊斯兰教也属正常。

朱元璋掌控郭子兴部之后,红巾军北伐,横扫蒙元,此时三股势力开始内讧,最终导致兵败。小明王韩林儿沦为朱元璋控制明教的傀儡,伊斯兰教武装成为明教主力,朱元璋成为实权人物,摩尼教和白莲教派系受到排挤,朱元璋开始重用大批文人(汉人),当二十万明军二十多天灭了号称六十万大军的陈友谅部之后(元朝把北方人划为汉人,南方人划为南人,陈友谅部代表北人自称汉军,张士诚代表南人,国号吴)而传统的认知北汉被金人统治近百年,又在蒙元近百年时间里加入了大量异族包括大量回回人基因,血统超级复杂,而南人自视代表汉正统,所以朱元璋便在文臣的建议之下称王,国号也是“吴”,有意取代张士诚摆脱明教的束缚,这引起了明教众将的不满,三股势力(白莲派、摩尼派和伊斯兰派)趁着打张士诚佯攻苏州七月未破,还同时要求朱元璋迎请小明王韩林儿坐镇应天……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政治要挟,意思就是你朱元璋如果不给明教一个名份,我们就不拥立你这个臭和尚了!朱元璋大怒,思前想后,干脆破釜沉舟,令人在迎请小明王的途中下狠手将韩林儿沉江喂鱼,然后公开自称大明王,改国号为“大明”,明教众将得到消息之后当即攻破苏州城,活捉张士诚……张士诚宁死不屈,苏州百姓也宁死不降,为什么?因为蒙元朝庭为了分化各地反军,在宣传上故意强化朱元璋部的明教背景,说明军其实就是色目人的军队,对汉人来说,朱元璋的色目人身份是比蒙古人还异的异族,而张士诚也利用这一点鼓惑苏州军民发动了一场抗击异族部队的苏州保卫战……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建都南京,朱元璋立即将白莲教和摩尼教定为邪教,令行禁止,对其教众格杀勿论。同时规定色目人全部改汉姓说汉语,不能自相嫁娶,要求回男娶汉女,回女嫁汉男,但其宗教信仰自由……朱元璋规定各地府只能有一家佛教寺院,而且要求僧众不能超过五十人,但对清真寺院却没有要求,短短两年之内,南京城内的回民从两万人暴增至二十余万,新建清真寺上百家……不久,朱元璋开始秋后算帐,所有参与苏州保卫战的功臣全部被其杀光,其中包括大批开国元勋……明朝是回民发展的高潮期,武官有朱元璋时期的十大回民将领,朱棣时期的郑和、铁炫,文官有嘉靖年间的海瑞等等……而明朝的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其实就是两大阵营的代表,那就是汉人和回民,而宦官集团则代表朱家王朝,新的三股势力在左右着大明王朝的未来。

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偏汉,重用文官集团,想消弱回民武将集团的势力,而其叔叔朱棣所在的大都,全城都是清真寺,遍地都是回民,汉回内战无可避免……回民太监马和在靖难之役中脱颖而出,成为永乐第一功臣,赐姓郑。郑和帮助朱棣创建大明水师,七下西洋,目的地就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足以证明朱棣偏向回民……朱棣死后,文官集团开始崛起,朱家皇帝越来越弱,不敢给武将更大权力,又没能力控制文官集团,只好信任宦官……朱厚照便是此中强者,十四岁登基后就开始利用宦官刘谨掌控朝政,关键时刻又把刘谨送上刑场千刀万刮抚慰文官集团,调边将江彬入京趁机插手军权,不顾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化名朱寿自封大元帅统领五万明军与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的五万精兵大战五天五夜,朱厚照自幼好武,敢把自己关进虎笼与虎搏斗……小王子大败,自此十数年蒙元军队再未踏入中原半步,得胜回朝的朱厚照向文官炫耀战果,说自己亲自上阵杀敌,还杀了一名蒙将,文官集体嘲笑,表示不信……于是,文人写史的时候就说十万大军混战五天,明军小胜,蒙古人死了五个人,跑了……尼玛,几百人械斗几个小时都能弄死几十个人呢,十万大军混战五天竟然只死了五个人?这帮文人真是够不要脸的……朱厚照对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耐心,他决定要改造他们的思想……我相信王守仁的出现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如果不是朱厚照的赏识,他根本不可能得到朝庭的重用!而当朱厚照离奇暴毙之后,王守仁便被朝廷抛弃甚至欲除之!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平叛宁王之乱后的朱厚照在南京逗留期间频繁进出宗教场所,强行颁布“禁猪令”,不管史学家如何掩盖,回民禁食猪肉人人皆知,朱厚照这是想干什么?文官集团会让他心想事成吗?当然不可能,三个月后,大明首辅杨庭和便向朱厚照公开发难,文官武将乃至宦官和后宫太后全部支持杨庭和取消“禁猪令”,明眼人都清楚,如果不是捅了天的大事,满朝文武不会如此大动干戈,甚至动了弑君的念头……随后,朱厚照离奇落水一病不起,实际上就是被软禁在皇宫,最终被太医离奇治死。

明朝农民造反此起彼伏,但从未听说回民造反,很奇怪吧?清朝农民起义十有五六跟回民有关,同治回乱更是造成数十万回民惨死,为什么?明末文官集体卖明告诉我们,明朝那些事儿不简单……尽信书不如无书!


重点哥懂玉


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如果朱元璋是回族,那就太搞笑了——回族人朱元璋出生于回族形成之前。

至于朱元璋是否有所谓的回族血统,这已经无从辨别。而且,这根本不重要,民族杂居融合的现象不足为奇,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是纯粹的单一民族血统。朱元璋以汉人自居,生活习惯和价值观都是汉族的,他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汉族。

如果朱元璋是回族,或者说当时的回回(色目人的主要部分),那么,他无疑也是所谓的蛮夷,这篇由宋濂起草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就是不折不扣的抽自己耳光。

该文文才恣睢,通俗易懂,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提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如果朱元璋是回族,也就是所谓的蛮夷,请问,朱元璋这是在表明自己想退位,滚出“中国”吗?

文中又提到: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如果朱元璋是回族,那么,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是在预测他创立的帝国活不过百年吗?

文中还提到:予本淮右布衣……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如果朱元璋是回族,这算不算吃牛肉面的命操红烧肉的心?还“目视我中原之民”、“复汉官之威仪”,干卿鸟事?

最后,檄文中总结道,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如果朱元璋是回族,那可真尴尬,宋濂居然将蒙古排在色目之前。而且,一句“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是赤裸裸的MZ歧视,意思是夷狄不像中华那般知廉耻礼仪。请问,宋濂有几个脑袋,敢歧视皇帝?

不仅朱元璋与回族没任何关系,从朱元璋后代的行为来看,也完全可以断定朱明与回族八竿子打不着。要知道,明朝有位著名的“道士皇帝”——嘉靖帝,如果朱明是回族MSL,怎么可能还信仰道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