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看過一個笑話,一個美國人去廁所忘了帶手紙,發了一個朋友圈,然後有十個朋友來給他送紙。一箇中國人去廁所忘了帶手紙,發了朋友圈,結果收穫了幾十個贊!沒有一個人來給他送紙!這就是中國真實的朋友圈。

俗話說,環肥燕瘦,各有所愛。喜歡不喜歡發朋友圈,純屬個人愛好,能有什麼心態呢。正如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標準。唐朝喜歡女人豐腴一點,所以楊貴妃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漢朝喜歡骨感美女,所以“楚腰纖細掌中輕”的趙飛燕深受皇上喜歡。朋友圈也是如此,有人開朗活潑,喜歡在朋友圈曬一曬自己的動態,有人低調內斂,不喜歡自己暴露在別人的視線裡。這都很正常的,沒什麼特別的心態。

再者說,發朋友圈又有什麼意思呢。每天乏味的工作,枯燥的生活,有什麼可曬可發可炫耀的呢!咱們老百姓,一沒有豪車別墅,炫不了富。二沒有漂亮嬌妻,不好意思秀恩愛,怕挨朋友的板磚。三沒有聰明伶俐的孩子,抖不了驕傲。四沒有做微商,沒必要跟打了雞血似的天天樂此不疲。五不相信什麼勵志雞湯,那玩意喝多了容易營養過剩,過猶不及,喝多了總不是什麼好事。這麼一看,實在是沒什麼可發的,總不能也發幾個上廁所沒帶手紙的,面對幾十個點贊欲哭無淚吧。

其實,所謂的朋友圈,不過是功利圈罷了,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真正的朋友都在生活中,不會在網絡上。網絡上的朋友,除了同事就是網友,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真朋友是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是對你不離不棄的人。而同事和網友,不過是自己人生旅途的過客而已。等你下了車,大家各奔東西,天涯海角,誰還認識誰呢!所以,很多人就會從理想回歸現實,從激情迴歸理性。朋友圈不發也罷,真沒什麼特別的心態!

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和點贊一下,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關注本號閱讀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不喜歡發朋友圈啊!因為我不喜歡微信啊!


1,我初中到大學的朋友都是加的QQ,微信在大學根本沒怎麼用,因為我根本不玩搖一搖。
2 微信里加的人都是後來工作遇到的,因為不想加到qq就智能加微信了,而且他們都是用微信啊,是不是發個微信過來給你佈置一個任務啥的。
3 萬一我想吐槽一下老闆,總不能發朋友圈吧,肯定是發空間啊
4 有的時候遇到第一次見到的人,總會被要求加微信,我跟他們又不熟,

5 微信上多是一些半熟不熟的,同事,老闆,爸媽親戚啥的,發一下朋友圈還得考慮影響,還得塑造一個積極陽光的形象。
6 用微信完全是工作需要,有的時候要看一下同行業的公眾號發了啥,好積攢素材,用一下掃一掃功能,基本不怎麼用其他的。
7 我連qq動態都不發,我為什麼要發朋友圈,
8 好累,,有的時候看到他們同一條動態,空間發一次,朋友圈發一次,微博發一次,我也是醉了!!

9 以前想發動態和朋友圈是希望那個人可以看到然後評論我,我們可以互動,現在沒有了期待,,
10 不知道發什麼,總想發點有意思的,可是你覺得有意思,可能別人並不覺得,再者就是沒有遇到有意思的事

沒啥意思,也就不發了!

艾木君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個性。有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就有不喜歡發的人,朋友圈的存在也不是為了強迫每個人去展示、表達自己的生活,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有的人喜歡發朋友圈,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態度;有一些人會在朋友圈裡打卡,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激勵。

拿我自己來說,自從使用微信開始,我就沒有發過朋友圈,因為我覺得我也沒有什麼可發的,沒有什麼想要去展示的,我生活過的好與不好都是我自己一個人的事,沒必要讓一些不相干的人看到。

如果發了朋友圈之後,也許我會有意無意的去一直關注它,看看有沒有人給我評論了,或是給我點讚了,這樣太累了。

因此,我覺得發朋友圈,對我來說是沒有必要的一件事。


龍貓的棲息地


不發朋友圈,有四種類型人:一是會發朋友圈,但從來都不發朋友圈;二是以前發朋友圈,因為煩了,後來不發了;三是以前發朋友圈,後來被傷著了,再也不發了;四是根本不會發朋友圈。

第一種,會發朋友圈,但從來不發朋友圈。

有的人是領導幹部,尤其是職位比較高的人,為了保持在單位的權威,保持距離感和神秘感,從來不發朋友圈。以防別人從他發朋友圈的內容來揣測他的意圖。

有的人心思比較重,小心謹慎,敏感多疑,生怕自己的行蹤、心思、思想、愛好、癖好等,被別人窺破,所以,乾脆不發任何朋友圈,不留任何蛛絲馬跡,不留任何把柄。這種人,有的甚至有被害妄想症。

第二種,以前發朋友圈,後來因為煩了,就再也不發了。

朋友圈剛興起的時候,因為是真正的“朋友圈”,圈子裡的都是親朋好友,知根知底,不用設防,所以,大家喜歡發朋友圈,交流一下友情。

當然了,國人素有流行文化,許多新鮮玩意都是一陣風。有的人覺得很新鮮,很有意思,就發發朋友圈。本來是好事,但是隨著朋友圈的泛濫,低俗、吸睛、推銷、養生、時事、微商等同質化的信息,綁架了朋友之間的友情,許多人就開始厭煩了。

比如,養生保健,發來發去,這個不能吃,那個能吃,讓人們不勝其煩。

比如,推銷微商,專門殺熟,讓人們防不勝防。

比如,心靈雞湯,看多了,實在太油膩了。

比如,曬寶炫富,看多了,實在有點想吐。

比如,拉票點贊,參與多了,也覺得想屏蔽掉。

許多人,物質生活充實了,更追求內心的安寧,朋友圈的新鮮勁一過去,就不願意被這些無聊的信息打擾,乾脆不發朋友圈,有的人甚至不看朋友圈,更有甚者關閉朋友圈。

第三種,以前愛發朋友圈,後來被傷著了,再也不發朋友圈。

朋友圈的“道德綁架”效應很厲害。比如,上司發了朋友圈,你點贊不點贊;同事發了曬娃的朋友圈,你誇不誇?比如,朋友要你投票,你投不投?比如,你發了同樣的信息,有的人點贊,有的人不點贊,你會不會覺得此人是不是對我有意見?比如,同樣一個信息,你給這個上司點贊,不給那個上司點贊,他們會怎麼看你?等等。

有的人,就是因為這些事,得罪了人。有的人,經常炫富,被人羨慕嫉妒恨。有的人,經常曬娃,暴露了隱私。總歸,因為發朋友圈,吃了虧,上過當,然後就再也不發了。

總之,朋友圈如果私密性很好,確實也是一個朋友交流的平臺。但是,現在加微信的陌生人太多了,你的隱私信息,可能就是隱患。另外,朋友之間,因為點贊、投票、留言等小事,惱翻臉的也不少。所以,發朋友圈還是慎重一點好,尤其是陌生騙子越來越多,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職場火鍋


要問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有書君有話要說。

1. 美的人不需要發朋友圈


有書君身邊就有這麼一位朋友,菁爺,人如其名,真性情girl。她聰明又有趣,屬於人見人愛的“十項全能選手”,她最可愛的地方是,不頹不喪,心態始終積極陽光。去年她本來是要去菲律賓潛水度假的,剛到第一天就不小心把腳崴了,腳趾骨裂。美好的假期泡湯了,還要忍受極度疼痛,換做其他妹子應該會先發幾條朋友圈抱怨和訴說,然後十分沮喪的躺在酒店等待機票改簽結束旅程。可是菁爺並沒有,她選擇“告訴上天我不認輸”,依舊穿上比基尼,架起可愛的柺杖在海邊曬太陽,蹦噠著去玩,就連當地人都被菁爺樂觀的態度圈粉,紛紛要求在她的“石膏腳”上簽名祝願,就連醫生就驚歎她恢復之快。


她面對生活積極、樂觀,讓有書君第一次覺得:美,不只是形容詞,也是一個動詞。它包含了一個人舉手投足的每個動作,更包含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他們雖不發朋友圈,但生活卻過得充實有趣,他們既認真工作,也認真旅行,既認真吃飯,也認真塑形,掌控自己生活的姿態。你要相信那些美的人都是很有能力的,經營著自己的身材、經營著自己的臉蛋、經營著自己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絕不侷限於虛擬的朋友圈,也不需要使用“秀曬炫”功能博得他人的豔羨,對於他們來說,真實用力的去生活遠比躺在沙發上思考如何發一條惹人矚目的朋友圈要有意義的多。他們就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並不缺乏朋友圈的確定和認同,現實社交總是更有效。



2.只想做一個安靜的美少男、美少女


長輩、老朋友早已被朋友圈自動分組到不能分享真實心情的組別,新朋友還未能達到掏心窩子的深度。漸漸地,也就給生活做了減法。雖保持著少女心,卻不再有那麼多心情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與現下境遇。有書君的堂姐,已經是一個五歲孩子的媽媽了,在職場拼殺近十年,卻依然保持著少女般青春的狀態。她的生活是簡單而健康的,八小時工作之外的生活就是瑜伽、看書、陪孩子玩耍,不熬夜不沉迷遊戲不抱怨,並時刻保持著幽默感。在問到堂姐為什麼不發朋友圈是,堂姐表示:“相比秀恩愛、曬娃、在朋友圈自黑,真的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分享自己的生活,只想安安靜靜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這樣踏實安穩的生活,熟悉的人已知曉,陌生的人不需要。



3.還是當一個看客最舒服


周國平說:“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也許是性格所致,有些人天性不愛社交。為了外界的眼光而試圖活的“有趣”和“有愛”,期待著人們的點贊和關心,期待不來的便都是沮喪和失落。況且,現在的朋友圈,總有一些人是彼此陌生但又礙於某種情面而必須保留的。

朋友圈的成分變複雜,微商代購、老闆、前任、食雜店老闆,各種關係都充斥其中。朋友圈的內容變複雜,評論集贊兌禮品、轉發投票搶紅包、遊戲對戰炫高分……而有的人既不願忍受朋友圈的嘈雜,也不願費力使自己顯得有趣,那樣才會更加不快樂。朋友圈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人對於生活的不同態度。而對於“看客”們來說,只需要閒餘時間掃一眼信息量巨大的朋友圈,就彷彿已經站在了世界中心。



總而言之有書君只想說,不要被朋友圈定義了我們真實的生活,願我們過得開心,像朋友圈中表現的那麼開心。也希望曬與不曬幸福的人,都能活成自己心目中幸福的模樣,找到那種內心安寧的感覺。

另外,來自有書君的溫馨提示,不刷朋友圈半年有餘,有書君已經讀了不下20本書,整個人都精神了許多!


有書快看


作為一個一年大概只發個位數朋友圈的人來說,我想自己很有“資格”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當朋友圈的功能出來後,我也曾發過一陣子。但很快,我開始仔細思量朋友圈對於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想,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朋友圈是一個展現自我的地方。我們通過發朋友圈,對外建立並經營了一種個人形象,我們希望他人以我們期待的方式來認識、看待自己,並由此展開社交、建立友誼。

簡而言之,我們期待自己以理想化的方式被看見。

但是,隨著微信中各色朋友的快速添加,我很快發現,發朋友圈成了一種頗費思量的麻煩事。因為面對不同人時,我們必然要界定不同的界限與之相處。

我絕不可能將自己孩子的信息透露給僅有一面之緣的泛泛之交,也不願對著靈魂之友感嘆米珠薪桂。於是乎,分組功能的啟用看來勢在必行。

可這時,我分明感到了內心的一股疲憊感。我發覺自己不願再為這件事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

如果要在朋友圈中經營形象,而且要經營得妥帖恰當,就意味著我得經常注意記錄生活中各方面的點點滴滴,並將它以合適的形式集結髮布。但是,這樣苦心孤詣的結果是不是能讓我真正為他人看見呢?我發現,很難。

因為在海量的信息中,哪怕一條九宮格的文字滿配圖,充其量也只能讓人停駐半分鐘到一分鐘,而且,在這短短的一段時間中,這些文字與圖片所喚起的,更多的是對方內心鏡映一般的情感,而非對我們的客觀認識。

也就是說,對方在文字與圖片中看到的是他們自己,而不是我。

當想明白這點後,我便放棄了這項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輕鬆地將注意力全放到生活本身,而不是對它的蒐集上。

現在能讓我發朋友圈的,是我願意對所有人說出的、我覺得有必要說的、有意義的話。當以這個標準來衡量時,我發現,哈,一年下來也沒有幾句好說的。

所以我幾乎不發朋友圈,不過,大家請自便^_^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1

阿梁2016年最後一天,做出一個決定——把開通五年的微信朋友圈關閉。

在這之前的幾個月,他的朋友圈發佈最多的內容是關於新買的車,提車照片、駕駛體驗、一小起交通事故、美食,以及偶爾會轉載分享我在公眾號裡寫的推送。

五分鐘不到,他關閉了朋友圈,在我公眾號的一篇推送下面留言:

“我把朋友圈關閉了,我發現如何也走不進一個人的內心,關注朋友圈只會越發孤獨”。

我回復他,詢問相關事宜,直到發稿之日,也沒有和我說明原因。

.2

阿梁和我是高中同學,十年的老朋友。

一年前,我們幾個老友建了專屬微信聊天群。會組織一些活動,聊一些美食、運動、保險、汽車和感情的話題。但最多還是閒聊,他常會在群裡發一些美女的照片,據他所說都是認識的一些單身妹紙,發上來介紹給群裡單身的同學。

我們非常感激和佩服他的福利,因為其他幾個小夥伴手頭上的資源太匱乏,加一起都沒有他的多。

所以,我一直猜想,阿梁的朋友圈是什麼樣的,會不會跟支付鴇生活圈一樣。

可惜,除了本人親口透露,以後都無法求證了。

.3

我接觸朋友圈非常早,因為偶然的緣故2010年買下一個二手iphone(一代蘋果手機),提前結束了諾基亞時代,跑步進入了智能手機時代。

2015年微信官方有個H5鏈接叫微信公開課,是通過大數據統籌你的朋友圈使用情況,其中有一項,關於你是第幾位微信用戶,我好像在二十萬左右,在朋友圈曬得圖片里名列前茅。

用的早,也不能說明什麼,我的人生一覽無餘,除了喜歡寫寫文章、健健身,偶爾在朋友圈撩個騷、裝個逼啥的。

近一年,我幾乎沒有在朋友圈曬過照片,但使用頻率非常高,僅是圍觀,像是強迫症一樣不能錯過任何一條。還會把在乎的人的朋友圈從頭到尾扒個乾淨,想念她,就會想要在她的人生中擁有更高的參與度,哪怕多一次也好。

如果你恰巧和我一樣,對時間軌跡掌控的過好,回憶像是放電影。

朋友圈就幫了你很多。

.4

圈子,到底是如何的存在?

為此,我不得不開始採訪,精心準備了採訪話題:

“如果可能,你會關閉朋友圈嗎?出於什麼原因”

A同學,22歲在校青春靚麗女大學生:關閉,怎麼會,我每發一條朋友圈,都會有無數個贊和評論,隔幾天不發別人都會以為我失蹤了,打來電話過來詢問,我就會怒刷一波存在感。

H總,32歲兩家公司法人,其副總透露說其身價過億:我今天很忙,我就簡單說一句,朋友圈裡有我們很多客戶,利用朋友圈隨時發佈公司新產品、新項目非常方便,上個月就拉來一筆五百萬的生意。

小X,27歲履歷經驗豐富的房建技術員,朋友圈可以稱讚別人,也可以獲得稱讚,在我這裡是五五開,偶然得知前女友會不定期看我的朋友圈,雖然非好友下只能查看十條。

小白兔,24歲作者本人的女朋友,朋友圈可以發佈私密信息呢,方便存儲照片和感受喔,不喜歡的人會主動屏蔽,你說私密信息公開後會置頂,你騙人~

.5

綜上,朋友圈是個理解之地,他人的,自己的,或真或偽。

關於人們是否理解你,從前我以為這是他們能力問題,現在,才知道這是一個選擇問題。人不會老老實實地說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常常假託別人才能老老實實地談自己。

最後,分享一下如何迅速、徹底關閉一個朋友圈:

001刪除全部朋友圈發佈的消息,或者轉為私有(怕你心疼下不去手);

002屏蔽所有好友的朋友圈,怕微信第三欄總會有紅色提示信號干擾你;

003對所有朋友圈屏蔽,確保萬一手欠不小心發上去,防止被人罵“詐屍”;

.6

或許,最好的緣分,不是在人海中相遇,是不在人潮中走失。

或許,最好的結局,不是在一起,是不忘記。

又或許,正因為我們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軍師聯盟




我有時間的時候也會上微信,看看朋友的動態,和微信公眾號裡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己也不喜歡在朋友圈發什麼,但是會把我自己喜歡的好文章收藏起來,有時間了再看看。



就這樣時間久了,日子長了,我的朋友圈裡也就什麼都還沒有的!

親愛的小夥伴,既然來了,就點個贊吧!歡迎您常進來,這裡有美妙動聽的歌,這裡有您喜歡聽的歌!歡迎您也分享下好聽的歌,我會把您點的歌放到我的空間視頻裡,讓更多的朋友欣賞,謝謝!


精美音樂


我們身邊應該會有一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還有一些好幾年才發一兩條朋友圈,可能你就是其中一個,簡單總結了一下不發朋友圈的大致主要有這4種心態:

  • 1、性格里不喜歡張揚

有些人的性格就是這樣的,天生比較內斂,不喜歡主動找朋友聊天,也不輕易參加聚會之類,就是比較喜歡隱藏自己,或者說沒有這種習慣。

  • 2、生活比較平淡,帶著些許的不自信


每天的生活都過的比較平淡,也沒有幸福值得開心的事情可曬,沒有特別有意義值得宣佈的事情,對自己不自信不太想引起別人的關注,怕不經意間就引起別人的對比。

  • 3、朋友圈人太雜了,想給自己多留點空間

有些人為了區分工作和生活會使用多個微信號,恰好你添加的是人家的小號,沒有什麼特殊事件一般小號是不會登陸的,所以人家不會發動態,還有就是有些人現在的朋友圈裡大部分都是一些業務上不怎麼熟的朋友,不想讓他們看到,還是想著給自己多留點空間。

  • 4、缺乏安全感另闢蹊徑

前幾天比較火的一句話是在微博蹦迪,在微信裝死,隨著通訊錄裡好友的增加,有些人覺得每次發朋友圈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比較累,所以乾脆直接放棄去別的沒人認識自己的地方。

總之朋友圈在我們生活中一直是個特別的存在,和微博、QQ相比,朋友圈可能更具私密性,因為微信裡的朋友大致限於熟人及生活中出現過的人,因此,在朋友圈髮狀態和在其他平臺上匿名發言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必太在意不發朋友圈的人,因為現在是個互聯網時代,不管什麼原因發不發朋友圈都是個人習慣使然,在朋友圈沉溺了那麼久,希望你能走出朋友圈,不去看那些盡力擺拍的美圖,而是迴歸簡單的現實生活,到那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真實生活遠比朋友圈重要……


絕緣體席位


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

人格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分為「內向」或者「外向」,外向的人,喜歡熱鬧,排斥孤獨,自己遇到什麼事情,都會第一時間分享出來。

分享的形式,其實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可能會叫朋友出來喝喝酒,聊聊天,或者乾脆發佈一條朋友圈動態,講講自己遇到了什麼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

然後通過和別人的互動,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但內向的人,他們的做法卻和外向的人,大相徑庭。

內向的人,喜歡孤獨,排斥各種熱鬧的場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們寧願自己和自己待著,也不希望去參加各種聚會。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微信信息是非常恐懼的,他們不喜歡聊天,不喜歡發佈動態,在看到別人的微信信息之後,不是感到開心,反而感到了壓力。

所以他們不怎麼發佈朋友圈動態。

這兩種做法,有沒有說哪一種比較好呢?

其實並沒有。

並不存在說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低級,也不存在說什麼不發朋友圈,就比頻繁發佈朋友圈的人,混的更加不好。

只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只要按照自己的習慣去生活,並沒有什麼高級和低級之分。

所以,不發朋友圈,就不發,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反觀那些內向的人,為了表現自己是非常外向的,於是頻繁地發朋友圈,但自己的心理是非常難受的,這種人,其實是討好了別人,卻害苦了自己。

這是我關於不發朋友圈的分析,大家有什麼其他觀點和看法嗎?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