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一套淺藍色的千啤員工制服,一頂像極了流水線工人們標配的布質帽,雙手緊握筆記本,筆挺地坐在行政辦公樓前臺旁的休閒區內,很難想象這是位為千島湖啤酒年創增3000萬元收益的一線技術骨幹。

他叫項發建,一位來自千島湖啤酒的酵母培養專家,在千啤工作至今20餘年。他文化程度不高,雖僅停留於高中學歷,卻已在啤酒酵母的研究領域內站穩腳跟,且在專業期刊上發表過《酵母的使用和管理》、《酵母的性能鑑定》等多篇實操性論文。

門衛?酵母君的“前世”

·您目前的崗位是?·酵母……·是關於酵母領域的工作嗎?·
是的,酵母培養。·您在帶領一個團隊吧?聽引薦人稱您為“項總工”。·嗯,算是主管。·那您所在崗位的具體名字是叫什麼?·……就叫……酵母培養主管吧。

我們的交談,比預想的進行得緩慢,一問一答模式,經常答非所問,聽著怪讓人著急。讓千啤高層點名代表集團發言的匠人,沒想到與他對話會這般“艱難”。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項發建說自己比起20多年前剛進千啤時,少了迷茫,多了份堅定。90年代初,他參加高考,當時全班只有一個人考上大學,所以學歷定格在“高中”也便不足為奇。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他是淳安汾口人,從小成長的地方正是他與“千島湖啤酒”最重要的一次結緣。千島湖啤酒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就設立在汾口,85年建廠,年少的他認識了它。

那時的啤酒主要銷售到外地,當地人喝得比較少,因為對他們而言,喝啤酒算是高消費。在升學率不高的年代,高中畢業能進入工廠上班,是一條不錯的出路,所以項發建在高考失利那年,義無反顧地選擇進入千啤工作。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門衛,是項發建進入千啤的第一個崗位。現在看來,這與他身上貼滿著的“酵母”標籤,顯得格格不入。

如今的“酵母君”,那時還是個對於啤酒、對於酵母一問三不知的門外漢。他從農村走出來,小時候生活環境比較艱苦,為了生存可以本能地很快適應新環境,接受現實給與的一切安排。比如說門衛,年少質樸的他與世無爭地日復一日站崗,就像酵母般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下都能頑強生存。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靜下心做一件事,但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比較強”,項發建一邊回憶著曾經的自己,一邊堅持著站在客觀立場,用中立的態度為所在團隊內年輕的血液下了定義。“尺有所長,寸有所短”,20多年前後年輕人心態上的變化,在他看來相互都有可取之處。

與酵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當時的門衛,怎麼就成了‘酵母君’?”聽到這個問題,項發建笑得有些憨厚。他毫不隱晦地向我們講述過去。可能是聊到了個接地氣的話題,他稍微放輕鬆了下一直筆挺著的身軀,精準無誤地接住我們的質疑。對話的節奏雖然有點慢,但總歸開始變得順暢。

項發建在千啤門口站了一年多的崗。入職的第二年年底,當時負責生產技術科的鄭總(千島湖啤酒現任董事長鄭曉峰)找他談話,問其是否想進入車間學習一門技術。項發建說,他很感恩,也一直銘記著當時鄭總對他的叮嚀:“年紀輕的人,要學一樣像一樣

”。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當然,在對工人職業仰視的90年代初,項發建果斷接受了鄭總的建議,從門衛轉入車間工作。他的想法很簡單,因為能掌握一門技術就是捧住了一個鐵飯碗。於是,“酵母君”與酵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這樣應運而生。

酒是釀造出來的,糖化、發酵、貯酒後熟是啤酒釀製過程中的3個主要工序。進入千啤車間後,項發建陸續接觸了糖化、發酵等技術領域工作。他掰著手指給我們細數著,糖化2年、發酵2年、酵母培養1年、工藝2年……可以想象,他工作時認真的模樣。

發酵這件事,慢慢來,比較快

啤酒發酵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水、酵母、麥芽、玉米澱粉等原料是啤酒釀製的重要成分。項發建說,和農夫山泉一樣,千啤選址在千島湖,首先看中的是這裡的水質。知道嗎?一瓶8度的啤酒中,92%的成分是水。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水是啤酒的血液,酵母是啤酒的靈魂。”這位一直神情嚴肅,不善言辭的匠人揚起嘴角脫口而出。在聊天將近一個小時時,我們才在他身上看到些“專家”的氣質。項發建說他對酵母的感情,始於進入千啤的兩三年之後。慢熱型的男子,也是從那時開始才與酵母擦出火花。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雖然感情來得比較晚,但項發建對“酵母”用情至深。酵母研製的確能為企業增創不少,但在這樣的“愛情”和“麵包”之間,相信他心中的天平會傾向前者,因為研製新型酵母就像是對全新生命的一種孕育:辛苦,卻也讓項發建樂此不疲。

這個初見時讓人覺得過於內斂的男人,在聊天的過程中接了三通電話,逐漸放輕鬆後的每一次回過神,都會馬上主動把對話無縫銜接入“酵母”的話題。親身的酵母,可以想象它在項發建心裡的佔據的分量,很重。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酵母的優劣影響著啤酒的風味、啤酒的指標。它有上面酵母和下面酵母之分,我們研製的主要是下面酵母。·在酵母菌種的篩選和改良技藝上,我們研製出了“雙乙酰”成分,這讓酵母原先需要8天左右的發酵時間大大縮短,因為發酵速度從0.1mg/L 提升到0.07~0.08mg/L。

項發建順勢拿起手中的筆,在緊揣著的本上仔細地給我們寫出“雙乙酰”等專業用詞,眉飛色舞地聊起酵母、酵母實驗、酵母學術。他侃侃而談,幾乎快沉浸在一個人的酵母世界裡。果然,術業有專攻。原來,先前對項發建不善言辭的初印象過於片面,關於酵母,他想要說的、可以說的有很多很多……

他深耕,為了完成這一次蝶變

他一發不可收拾地和我們聊起酵母。鄭總是帶他走近酵母的“伯樂”,2003年是他完成蝶變的元年。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又好似什麼都不曾發生。雖然被全年外派,在千啤暫時不見蹤跡,但也是在同年,項發建彌補了高考失利的遺憾,順利進入了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深造,開始系統化學習酵母的理論知識。

一個人,一件事,這是項發建回望在千啤20多年心路歷程中印象最深的記憶。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2003年,是項發建在千啤工作的第10年。他開始了與酵母在理論中的第一次系統化碰撞。從“啤酒王國”慕尼黑遠赴而來的資深釀酒人,在啤酒專業中接受校園式正統教育的年輕人……和他們生活在酵母世界裡的那段日子,是一群人的狂歡,孤獨與充實交織。

談到過去,項發建很認真地回想深造畢業時的成績,是第一名?還是第六名?這下有點記不清了。不是記憶模糊,而是在這位匠人看來,酵母研製最大的意義是通過新菌種的開發、酵母性能的改善,讓這個從汾口家門口初見的啤酒得以保持它最初的味道。

後來,項發建在酵母培養領域既發表了論文,又為千啤帶來了不俗的經濟效益。看吧,他用2年的時間與酵母擦出火花,又在近10年之後才開始深耕他與酵母的故事,不慌不忙地完成到“酵母君”的蝶變。這位慢熱型男人的後發之力,果然不凡。

項發建:“酵母君”的蝶變

項發建說,千啤就是他的家,他現在就住在工廠附近,只要廠子不搬,他也不會離開。汾口的家,離這邊80多公里,不遠,一個是小家,一個是大家。

他和酵母打了20多年的交道,從不曾覺得乏味。一般酵母菌種篩選選育需要至少3個月時間,其中酵母研製很大部分還要依靠運氣,但我們明白,項發建能在啤酒酵母的專業領域上站住一席之地,並不是簡單地寄希望於所謂的“運氣”,而是憑藉著持之以恆的深耕。

我們衝著顯微鏡下的微型啤酒酵母是如何增創3000萬元的鉅額經濟效益而來,最後不料,拜倒在這位平凡匠人對酵母最原始的情懷之上。這個認真、質樸的慢熱型男人,他把青春都獻給了酵母。

設計 | 胡俊濤

執行主編 | 曾蓓蕾

*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請予以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