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兵團這樣的編制,兵團的規模一般有多大?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兵團是國共兩黨在解放戰爭時期都存在的一種編制體制,這一稱謂存在較長的時間,有著特殊的意義。例如在淮海戰役中,國軍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等,而解放軍這邊也有宋時輪兵團(9兵團)等,在建國時共有19個兵團。

兵團在人民軍隊裡也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建國後評定幹部級別和授銜的時候,兵團是一個重要的級別。 一般兵團幹部要對應於行政5級或6級,軍銜則對應於上將或中將軍銜。可見兵團地位是非常高的。

那麼兵團到底有多大規模?

其實也沒有定論,有的兵團人數多一些,有一些兵團人數少一些,這要看當時各軍區和野戰軍發展的情況而定。那時也沒有實現嚴格意義上的三三制編成,加之通信不方便,指揮作戰手段單一,各軍之間協同作戰又有客觀需求,要能夠遂行戰役級的任務,所以兵團就應運而生。

兵團一般由幾個軍或縱隊組成,如上邊我們提到的三野9兵團,以原華東野戰軍所轄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機關各一部組成。下轄第二十軍(原第一縱隊)、第二十七軍(原第九縱隊)、第三十軍(原第十二縱隊)、第三十三軍。

1950年1月,第三野戰軍調整部隊序列,兵團下轄第二十、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軍。原所轄第三十軍調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同年5月,在四川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經改編後.歸第九兵團指揮。1955年4月.兵團番號正式撤銷。

由此可見,兵團一般是由幾個或數個縱隊或軍組成的,是處於大軍區和軍中間的一級指揮機關,相當於現在集團軍,其人數大約10萬左右,解放戰爭時有些發展好的兵團可能會更大一些。

但隨著戰爭的結束,兵團這級指揮機構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是軍區、軍這樣的等級編制,兵團成為這一時期的特殊標誌,但兵團級幹部的稱號卻一直存在。


華豎


我軍是在遼瀋戰役結束後,四野部隊準備入關即1948年11月,為使各部隊更好的調配使用便於指揮而正式開始組建兵團,初時是確定的20個兵團的番號,但最終缺了第6,11,16,17等4個番號。

49年初各兵團相繼組成,西北野戰軍為一野轄第1第2兩個兵團,1兵團司令員為王震,2兵團司令員為許光達,全軍約15.5萬人,除去野司所屬,每兵團約7萬餘人。中原野戰軍為二野轄3,4,5三個兵團,3兵團司令是陳錫聯,4兵團司令陳賡,5兵團楊勇為司令員,全軍共10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總兵力為28萬人,每兵團有8萬人左右。

華東野戰軍由山東的八路軍和江浙等地的新四軍合編而成為第三野戰軍,轄4個兵團,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8兵團司令陳士渠,9兵團司令宋時輪,10兵團司令葉飛,全軍有16個軍加一個特種兵縱隊共計58萬人,其中每兵團在12萬人以上。

東北野戰軍是全軍兵員最充足的部隊,整編為第四野戰軍轄12,13,14,15四個兵團,12兵團肖勁光為司令員,13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14兵團由前東野參謀長劉亞樓擔任司令員,至50年劉亞樓攜14兵團部組建空軍司令部並擔任共和國首任空軍司令員。15兵團司令員由鄧華擔任,全軍共12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一個鐵道兵司令部加兩廣縱隊,主力部隊約80萬人,另有35萬人的地方部隊,四野四個兵團兵員都在15一20萬人。

華北野戰軍即華北軍區部隊,轄三個兵團9個軍其中第18兵團司令員由徐向前兼任,19兵團司令員是楊德志,20兵團司令員是楊成武,全軍約25萬人,每兵團約8萬人,1949年3月,19兵團與20兵團為參與解放太原而撥歸一野指揮,再末回華野建制,因而末有設立第五野戰軍,華野所屬部隊歸入華北軍區指揮。

49年下半年,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相繼率部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陳明仁在長沙率71軍,100軍及其它在湖南的國民黨軍起義組成解放軍21兵團,陳為司令員,不久71及100軍部份官兵反叛,陳的餘部加上解放軍的兩個師共組人民解放軍第55軍,陳明仁為軍長。陶峙嶽所部為國民黨新疆守備部隊,起義後為解放軍第22兵團,陶為司令員,全軍5萬3千餘人,後22兵團全體轉為生產建設兵團,董其武是原國民黨綏遠省主席,於49年9月率所部起義被編為解放軍第23兵團,董為司令員,所部5萬餘人。

1950年5月開始至1955年各兵團陸續撤銷番號,但仍保留軍隊幹部兵團級別,至1965年取消軍銜制,兵團才走下了歷史舞臺,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仍保留至今,高峰時該兵團人數達到約200萬,職工90萬,其最初班底就是王震率領的二兵團第6軍加上陶峙嶽的22兵團組建的。


wang_H


解放戰爭後期,共有三支國民黨起義部隊被改編為“兵團”建制,分別是湖南起義的陳明仁第21兵團、新疆起義陶峙嶽的第22兵團、綏遠起義的董其武第23兵團。其中陳明仁兵團的兵力最慘,他指揮的原國民黨第一兵團在長沙起義後,叛逃的部隊多達兩個軍(第71、第100)40000多人,幾乎是該兵團的半數人馬,最後縮編為人民解放軍第55軍。



(第21兵團司令員陳明仁)

白崇禧為了報復,以同是黃埔一期生的黃傑收容叛逃部隊重建第一兵團,結果在衡寶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四野部隊全殲。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兵團,是在“縱隊”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1947年以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縱隊級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戰役任務,於是各野戰軍開始組建“兵團”,但當時並沒有全國統一的序列編號,五大野戰軍自行編組和排序,基本的規模是三個野戰縱隊組建一個兵團。



(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


最先有“兵團”稱謂的是華東野戰軍,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華野以六個主力縱隊和特縱組成“外線兵團”,由陳毅粟裕率領執行外線進攻任務;而以四個縱隊組成“內線兵團”,由許世友譚震林率領,執行保衛山東根據地的任務,不過此時的“兵團”是臨時性劃分,還不太正規。

稍後晉冀魯豫軍區留守部隊成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兵團,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縱隊和起義的第38軍組成的陳賡兵團,所部80000餘人強渡黃河殺入豫西,配合陳粟和劉鄧大軍作戰。



(第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


東北野戰軍在1948年初,將兩個負責作戰的“前方指揮所”改組成兩個兵團部,第一兵團由蕭勁光任司令員,第二兵團由程子華任司令員,其中程子華兵團是最早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下轄兩個縱隊和三個獨立師,是比較標準的兵團級規模。


華北野戰軍從1947年底開始,組建了第一兵團(徐向前)、第二兵團(楊成武)和第三兵團(楊得志),每個兵團均轄三個縱隊約10萬人馬的兵力,這也是比較標準的兵團級規模,全軍統一序列後改稱第18、第19和第20兵團,其中第18兵團和19兵團在太原解放後轉隸第一野戰軍指揮。



(陳謝兵團、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

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全國整編:

第一野戰軍轄兩個兵團(第1、第2),總兵力只有15萬餘人,也就是說,每個兵團雖然有三個軍的編制,但兵力都在7萬人左右,是幾大野戰軍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戰軍轄三個兵團(第3、第4、第5),總兵力28萬餘人,平均下來每兵團三個軍大約9萬人;

第三野戰軍轄四個兵團(第7、第8、第9、第10),總兵力58萬餘人,平均下來每兵團三個軍約14萬餘人。



(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

第四野戰軍兵力最為雄厚,平津戰役結束後進行整編時,下轄四個兵團(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萬餘人,去掉野司直屬部隊,每個兵團也達到了20萬人。因此,由於發展環境和成軍歷史的不同,各野戰軍的“兵團”兵力規模是有很大差別的,但軍中級別則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軍整編時並沒有設立第6、第11兵團、第16兵團、第17兵團的番號,應該是預留所用。


度度狼gg


隨著解放戰爭進程的加快,解放軍以前獨自作戰的格局被打破。聯合作戰時,各個野戰軍都有自己的一縱、二縱等編制,給指揮作戰帶來了混亂。早在1948年的11月,中央軍委就發佈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規定》:野戰部隊實行正規編制,統一番號,其中縱隊改稱軍、師或旅改稱師。野戰軍實行三三制編制,設野戰軍、兵團兩級。次年一月,中央軍委又發佈了《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四個野戰軍分別改稱為第一、二、三、四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總兵力十五萬五千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下轄: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下轄第一軍、第二軍、第七軍,總共九個步兵師。

第二兵團:政委王世泰、司令員許光達,下轄第三軍、第四軍、第六軍,總計九個步兵師;弟八軍(下轄兩個師,後來歸建華北軍區)。

第二野戰軍:總兵力約28萬,政委鄧小平,司令員劉伯承。下轄:



第三兵團:政委謝富治、司令員陳錫聯。下轄第十軍、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總共八個師。

第四兵團:下轄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五軍,總計九個師。

第五兵團:政委蘇振華、司令員楊勇。下轄第十六軍、第十七軍、第十八軍,總計九個師。

第三野戰軍:總兵力58萬1千,司令員兼政委陳毅。下轄:


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政委譚啟龍。下轄第二十一軍、第二十二軍、第二十三軍、第三十五軍(軍長吳化文),總計12個師。

第八兵團:司令員陳世榘,政委袁仲賢。下轄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十六軍、第三十四軍,總計12個師。

第九兵團:政委郭化若、司令員宋時輪。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七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三軍,總計12個師。

第十兵團:政委韋國清、司令員葉飛。下轄第28軍、第29軍、第31軍,總計12個師。

第四野戰軍:政委羅榮桓、司令員林彪,總兵力約90萬人。下轄:

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下轄第40軍、第45軍、第46軍,總計12個師。

第十三兵團:政委肖華、司令員程子華。下轄第38軍、第47軍、第49軍,總計12個師。

第十四兵團:政委莫文驊、司令員劉亞樓。下轄第39軍、第41軍、第42軍,總計12個師。

第十五兵團:政委賴傳珠、司令員鄧華。下轄第43軍、第44軍、第48軍,總計12個師。

華北軍區野戰軍:總兵力約23萬8千,司令員聶榮臻。下轄:

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周士第。下轄第60軍、第61軍、第62軍,總計九個師。

第十九兵團:政委李志民、司令員楊得志。下轄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總計九個師。

第二十兵團:政委李井泉、司令員楊成武。下轄第66軍、第67軍、第68軍,總計8個師。


歷史軍魂


在抗日戰爭初期,我國的人民軍隊只有兩個軍的規模,使用的編制是軍師旅團營的編制。經過了八年抗戰,到了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人民軍隊的人數大大增加,為了方便統一指揮,人民軍隊對於軍隊的編制進行了改革。解放戰爭初期,人民軍隊的軍事編制主要是縱隊為單位,縱隊有大有小,有的縱隊直轄幾個師,有的縱隊直轄幾個旅,有的師下面還有旅,因為是戰爭時期,軍隊的數量有增有減,所以也一直沒有進行細緻的劃分。
到了解放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人民軍隊的縱隊數量已經非常多,編制也比較混亂。為了方便管理,縱隊的名字再一次被改成了軍。經過小幅度的人數調整之後,人民軍隊最終組建了70個軍,這些軍分佈在16個兵團中,也有一些軍屬於野戰司令部直屬軍。國內的兵團建制就是這一時期成立的,兵團類似於集團軍,是由幾個軍組成的大編制部隊。由於制度改革之後,軍與軍之間的人數依然層次不齊,兵團與兵團所轄的軍的數量也層次不齊,因此國內的這些兵團實際上有大有小。


小的兵團只有3個軍的規模,像第一野戰軍,從開始的時候人數就最少,整個野戰軍只有兩個兵團的規模。第一野戰軍的軍團人數也比較少,整個野戰軍人數只有15萬人,第一兵團只有8萬多人,第二兵團更少。像第四野戰軍,一共有四個兵團的編制,人數多達一百多萬人,也就是說,第四野戰軍的一個兵團,人數能夠達到20萬人以上,甚至在30萬人以上。

無論是大兵團還是小兵團,都要比軍的人數多得多。兵團的人數根據不同野戰軍劃分,除了一野最少,四野最多之外,二野和三野的人數也各不相同。其中二野編制3個軍團,人數不到三野的一半,一個兵團人數在8-10萬人左右。三野的人數僅次於四野,有4個兵團的編制。一個兵團的人數也能夠超過10萬人,多的能夠超過20萬。除了這幾個兵團之外,還有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華北軍區的人數和二野差不多,屬於中央直屬的兵團。


軍武小咖


誠邀,如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為了挽救民族,各階級各黨派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或以改革或用革命完成自己的答案。結果很明白,革命派代表的軍隊成功的滅亡了清朝,建立了民國和新中國。在不同的時期,人民軍隊的編制也各不相同,比如解放戰爭時期,軍隊出現了兵團這樣一種編制,那麼兵團的規模有多大呢?


所謂兵團,實際上就是將幾個軍,縱隊,整編師級別的單位劃到一個指揮機構所形成的單位,級別介於軍和野戰軍(方面軍)之間。自內戰爆發,國共雙方為了戰爭的需要集合優勢兵力建立了各個兵團。國軍方面有黃百韜,黃維,邱清泉等兵團,兵團司令為中將軍銜。解放軍方面有陳謝兵團,西北野戰軍第一,第二,第三兵團等等。

那麼兵團的規模有多大呢?

由於各部隊實際情況不同,兵團的人數也不一樣。舉個例子,華野第一兵團(1/4/6縱)約95000,第三兵團(3/8/10縱)約8萬,但是中野的其1,2,3,6縱隊齊裝滿員,平均每個縱隊在3萬人 左右,所以中野的兵團一般都有十萬之多。人數最少的當屬西北野戰軍,巔峰時期的西北野戰軍也不過3個兵團15萬人,平均每個兵團不過5萬士兵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人民軍隊組建兵團級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最早是五大野戰軍之一的華北野戰軍,組建第一、二、三兵團,分別以徐向前、楊得志、楊成武為司令員。每個兵團下轄3個縱隊,總兵力8——10萬人不等。1948年東北野戰軍組建第一、第二兵團,以肖勁光、程子華為司令員,統一指揮全軍的12個縱隊。平津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以第四、十一縱隊組建先遣兵團先行入關作戰,總兵力約10萬人左右。這一時期的解放軍各部基本上是根據所處戰場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在探索大兵團、正規化建設。

全軍真正實現統一編制的大兵團、正規化是在三大戰役結束以後,各野戰軍統一整編。按一開始整編時的具體如下:

1、第一野戰軍(原西北野戰軍改編)全軍15萬人,下轄兩個兵團、6個軍,每個軍3個師。

(1)第一兵團:第1、2、3軍

(2)第二兵團:第4、6、7軍

2、第二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改編)全軍28萬人,下轄3個兵團、9個軍,每個軍3個師。

(1)第三兵團:第10、11、12軍

(2)第四兵團:第13、14、15軍

(3)第五兵團:第16、17、18軍

每個兵團組建時大概在8—10萬人左右,後來在南下作戰、解放大西南戰役中有所增加。解放大西南戰役前二野全軍總兵力達到50萬人。

3、第三野戰軍(原華東野戰軍整編)全軍約50萬人,編為4個兵團、12個軍,每個軍3個師。

(1)第七兵團:第21、22、23軍

(2)第八兵團:第24、25、26軍

(3)第九兵團:第20、27、30軍

(4)第十兵團:第28、29、31軍

改編時各兵團大概在10萬人上下,在改編後解放東南沿海作戰中,第八兵團部撤銷,所屬各軍有兩個整編為淞滬警備區,一個劃歸九兵團。第九兵團曾經準備作為解放臺灣的主力,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隨即作為首批入朝部隊,其總兵力達到15萬人。

4、第四野戰軍(原東北野戰軍改編)全軍約90萬人,編為4個兵團、12軍,每個軍4個師。

(1)第十二兵團:第40、45、46軍

(2)第十三兵團:第38、47、49軍

(3)第十四兵團:第39、41、42軍

(4)第十五兵團:第43、44、48軍

另有野司直轄5個軍:50、51、54、55、58軍(大部分是起義部隊)。該野戰軍算是全軍兵力最多的一個野戰軍,各兵團所屬各軍從師至連,編制人數均多於其他各軍。各軍平均人數都在5—6萬人,最多的第40軍達到6.9萬人!因此,以此類推,四野各兵團人數在整編初期就接近15萬。南下作戰開始後,第十四兵團撤銷,兵團部改組為空軍司令部,所屬各軍專隸其他兵團。

5、華北野戰軍全軍大概在30—40萬人左右,編為3個兵團、9個軍,每個軍3個師。

(1)第十八兵團:第60、61、62軍

(2)第十九兵團:第63、64、65軍

(3)第二十兵團:第66、67、68軍

每個兵團編制人數大概在10萬人左右。

兵團建制在人民軍隊歷史上極為短暫,全國大陸解放後,除了入朝參戰的部隊還保持兵團建制外,其他各兵團大部分改組為省軍區。


大將軍威武K


我軍是在遼瀋戰役結束後,四野部隊準備入關即1948年11月,為使各部隊更好的調配使用便於指揮而正式開始組建兵團,初時是確定的20個兵團的番號,但最終缺了第6,11,16,17等4個番號。

49年初各兵團相繼組成,西北野戰軍為一野轄第1第2兩個兵團,1兵團司令員為王震,2兵團司令員為許光達,全軍約15.5萬人,除去野司所屬,每兵團約7萬餘人。中原野戰軍為二野轄3,4,5三個兵團,3兵團司令是陳錫聯,4兵團司令陳賡,5兵團楊勇為司令員,全軍共10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總兵力為28萬人,每兵團有8萬人左右。

華東野戰軍由山東的八路軍和江浙等地的新四軍合編而成為第三野戰軍,轄4個兵團,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8兵團司令陳士渠,9兵團司令宋時輪,10兵團司令葉飛,全軍有16個軍加一個特種兵縱隊共計58萬人,其中每兵團在12萬人以上。

東北野戰軍是全軍兵員最充足的部隊,整編為第四野戰軍轄12,13,14,15四個兵團,12兵團肖勁光為司令員,13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14兵團由前東野參謀長劉亞樓擔任司令員,至50年劉亞樓攜14兵團部組建空軍司令部並擔任共和國首任空軍司令員。15兵團司令員由鄧華擔任,全軍共12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一個鐵道兵司令部加兩廣縱隊,主力部隊約80萬人,另有35萬人的地方部隊,四野四個兵團兵員都在15一20萬人。

華北野戰軍即華北軍區部隊,轄三個兵團9個軍其中第18兵團司令員由徐向前兼任,19兵團司令員是楊德志,20兵團司令員是楊成武,全軍約25萬人,每兵團約8萬人,1949年3月,19兵團與20兵團為參與解放太原而撥歸一野指揮,再末回華野建制,因而末有設立第五野戰軍,華野所屬部隊歸入華北軍區指揮。

49年下半年,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相繼率部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陳明仁在長沙率71軍,100軍及其它在湖南的國民黨軍起義組成解放軍21兵團,陳為司令員,不久71及100軍部份官兵反叛,陳的餘部加上解放軍的兩個師共組人民解放軍第55軍,陳明仁為軍長。

陶峙嶽所部為國民黨新疆守備部隊,起義後為解放軍第22兵團,陶為司令員,全軍5萬3千餘人,後22兵團全體轉為生產建設兵團,董其武是原國民黨綏遠省主席,於49年9月率所部起義被編為解放軍第23兵團,董為司令員,所部5萬餘人。

1950年5月開始至1955年各兵團陸續撤銷番號,但仍保留軍隊幹部兵團級別,至1965年取消軍銜制,兵團才走下了歷史舞臺,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仍保留至今,高峰時該兵團人數達到約200萬,職工90萬,其最初班底就是王震率領的二兵團第6軍加上陶峙嶽的22兵團組建的。


鐵改餘移民文化


兵團是1948年整編之後的編制單位。各野戰軍因條件不相同,所以各兵團編制並不一致。當時編制序號為20個主力兵團,西北(第一)野戰軍編制2個兵團。中原(第二)野戰軍編制第3至第6是四個兵團。華東(第三)野戰軍編制第7至第11兵團5個兵團。東北(第四)野戰軍編制第12至17是6個兵團。華北軍區是第18至20的三個兵團。其中,實際空缺了第6、第11、第16、第17四個兵團。

在這些兵團中,第一野戰軍兵力最少,雖然兩個兵團同樣轄6個軍,總計15.5萬,就是說每個兵團平均只有7萬兵力。

第二野戰軍合3個兵團10個軍,兵力28萬,平均每個兵團9萬。

第三野戰軍合4個兵團16個軍,兵力58萬,平均每個兵團14萬多。

第四野戰軍合4個兵團12個軍,兵力70萬,但四野各軍是四三大編制,就是軍轄四個師,師轄三團,因此每個兵團近17萬。

華北軍區三個兵團合計大約25萬。每個兵團大體兵力8萬。

至於其他安撫國軍改編部隊就不說了。


四川達州


解決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員額極速擴張,有了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不叫野戰軍,但和四大野戰軍同級別)五大野戰集團。

野戰軍司令部下屬就是縱隊,縱隊事實上就是軍級作戰單位,縱隊下轄旅(沒有師這一級)、旅下轄團、團下轄營,以此類推,一直到最基層的最小作戰單位班。

兵團制以後,兵團下轄軍,軍下轄師,師下轄團,團下轄營,一直到最基層的最小作戰單位班,有了師級編制,就取消了旅級作戰單位。

事實上,在解放戰爭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主力兵團、地方兵團、一線兵團、二線兵團的名稱,譬如許世友山東兵團、陳謝兵團、楊成武兵團等,但“兵團”還未正式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中。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

其中,第一野戰軍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第二野戰軍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0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第三野戰軍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共16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第四野戰軍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共12個軍,另加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及兩廣縱隊。

在本次整編中,中央軍委沒有依然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野戰軍,只在華北軍區領導下編成了第18、19、20共三個兵團,每個兵團下轄3個軍,序號為第60-第68軍,第69、第70兩個軍直接受軍區領導。

綜上,兵團是解放戰爭時期,渡江戰役開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戰鬥序列而形成的,四大野戰軍包括華北軍區共組建有17個兵團。

兵團人數是不統一的,有的兵團下轄只有2個軍,有的兵團卻有5個軍的龐大編制,一般兵團基準人數為10萬人。

但也有特例,第一野戰軍本身兵力最少實力最弱,每個兵團僅有5-6萬人;第四野戰軍兵強馬壯,戰鬥力非常強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追擊國軍到大西南,解放了大半個中國,總兵力超過100萬人,最大的兵團竟然有將近20萬人。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