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熊繼柏論中醫如何治感冒,非常精彩!


國醫大師熊繼柏論中醫如何治感冒,非常精彩!



大醫小傳

熊繼柏 第三屆國醫大師。

生於1942年,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2017年被國家人事部、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第三屆國醫大師”稱號。


來源:《從經典到臨床——熊繼柏《內經》與臨證治驗十三講》,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本文系熊老在2008年某次授課的實錄,對感冒的主症、辨治、醫案,小兒感冒的治療及其本人的治療經驗,均有詳細論述,非常精彩。對於各位醫生治療當下高發的流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我們從今天開始講病證。今天講第一個病:感冒。

感冒是個小病,也是個最常見的病。但是,我們卻不可小視。清代的名醫徐大椿,這是個很聰明的人,又叫徐靈胎。他有一句話,他說:“傷風不醒,便成癆。”感冒稱為“傷風”,“不醒”就是“不愈”——“便成癆”,會變成癆病的。意思是,我們不可小視傷風,這是一個難治的病。絕不是用“白加黑”,或幾粒“速效傷風膠囊”就可以解決的,當然可以解決一些,但是稍微複雜一點你就解決不了了。我今天分幾個重點講。

-1-

這個“感冒”從哪裡來的呢?


所謂感冒,感是感受,冒是觸冒。感受觸冒外邪,就稱為感冒。外邪包括六淫,但是以風邪為主。因為《素問·生氣通天論》裡講:“風者,百病之始也。”指出風邪是外感疾患的先導。一切外感疾患以風為首,以風為主。所以,感冒是感受觸冒外邪,也就是感受觸冒風邪,這就是感冒。

感冒這個名稱,在我們的中醫經典裡面沒有正式命名,也就是說在《黃帝內經》,在《傷寒論》、《金匱要略》那個時代,我們的祖先還沒有講“感冒”這個名詞,這個病名。

《內經》裡面有“感”,有“感於”,有“傷於”,有“兩感”,說的都是屬於“感冒”這一系列的病,但是它就是不講“感冒”這兩個字。

“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講:“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地之溼氣,感則害皮肉筋脈。”這裡就有一個“感”字。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講:“感於寒溼。”《素問·咳論》又講:“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這就多了一個字為“感於”,感於什麼什麼邪氣就會發病,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傷於”。《素問·太陰陽明論》裡講:“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這都是原話。有傷於風邪的,有傷於溼邪的,傷了以後發病的部位都不一樣。這就出了一個“傷於”。在《素問·熱論》裡面還有一個病證叫“兩感於寒”。兩感,它是有所指的,是指表裡兩經同時感受寒邪,稱為兩感。

我們看到《黃帝內經》沒有“感冒”這個術語,但是它有“感”、“感於”、“傷於”和“兩感”,已經明確提出了一個“感”字,這個“感”就是感受外邪的意思。

《傷寒論》沒有講“感冒”,也沒有講“感於”,講什麼呢?它換了個字眼。我們知道,《傷寒論》是外感病的專著,專論外感病的。外感病的初起,太陽病中兩個證:一個“中風”,一個“傷寒”。大家讀過《傷寒論》,“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這裡一個“中風”,一個“傷寒”,都是太陽病的表證初起病證,可是它沒講“感冒”,它比感冒要重得多,它不稱感冒,但是它屬於外感病證。

溫病學家講“溫病”,都是講的外感熱病。《溫病學》是專講外感熱病的,可是它只有外感,它也沒講“感冒”。比如葉天士的書《外感溫熱篇》,陳平伯的書叫《外感溫病篇》,叫“外感”兩個字,但是都沒講“感冒”。

國醫大師熊繼柏論中醫如何治感冒,非常精彩!


▲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首先提出“感冒”,“人有感冒外邪者,當不時即治”,明確提出“感冒”這個病名。

那這個“感冒”從哪裡來的呢?

“感冒”這個名詞是從明代開始的。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首先提出“感冒”,“人有感冒外邪者,當不時即治”,明確提出“感冒”這個病名,“感冒外邪”。接著又有一個姓吳的醫家叫吳崑,他寫的一部小書,叫《醫方考》。《醫方考》裡面就講:“六氣襲人,重者為中,次者為傷,輕者為感冒。”我們今天的《內科學》,不論哪一本《內科學》,第一個病講的都是感冒。感冒從哪裡來的呢?這個病名,就是從明代的張景嶽開始的,是指感受觸冒外邪的疾病,就稱為“感冒”。

感冒有兩種。第一種,是普通的感冒;第二種,是流行感冒。這是我們現代的認識,古人還沒有這麼講。所有的感冒都有輕重不同的傳染性,但是,一旦造成大的流行,它就不是一般的感冒了。症狀是感冒的症狀,但是它可以造成大的流行。古人講:“一人得之謂之溫,一方得之謂之疫。”大片大片地患同一個病證,中醫就稱為“疫病”,西醫稱為流行性傳染病。《素問·刺法論》講過:“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論大小,病狀相似。”不論男女老少,一方的人或者大片的人得同樣的病,這就是“疫病”,它是傳染的。普通的感冒好治,流行的感冒,變化最快,熱變最速,變證多端,那是不好治的。

-2-

感冒的三個主症辨析

1、惡寒發熱

也可以講發熱惡寒。不論你講惡寒發熱也好,或講發熱惡寒也好,這兩個症狀它是同時並見,不是單獨出現。在發熱的同時有惡寒,在惡寒的同時有發熱,兩者並見。這是感冒的第一個症狀特點。這一點我們的古人早有認識,不是我們現在才認識的。如“因於露風,乃生寒熱”(《素問·生氣通天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素問·咳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素問·骨空論》);“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無寒者,發於陰也”(《傷寒論》)。

“因於露風”,露風就是冒露風邪,換句話說就是感受了風邪,就出現惡寒發熱。風邪傷人有許許多多的症狀,其中有一個就是寒熱。“風從外入,令人振寒”,首先就是陣陣寒冷,後面還加一個惡寒。所以惡寒發熱也好,發熱惡寒也好,都是兩者並見。《傷寒論》講得很清楚,“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無寒者,發於陰也”,陽,就是表。後世有醫家說“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在發熱的過程中只要看到有惡寒的跡象,你首先要考慮這個病人有感冒的症狀。

2、鼻塞,流涕,打噴嚏

一個鼻子塞,二個流鼻涕,三個打噴嚏。這是第二個主症。

3、頭痛或身痛

有的身上痛,有的身上不一定痛,但是他有不適,有不舒服。我們現在的教科書上有的寫身痛,有的寫頭痛,有的寫頭痛一身不適也是可以的。

這是感冒的三大主症,而三個主症裡面尤以惡寒發熱為最突出、最重要。還有,舌苔薄白,脈浮。不論他是浮脈兼什麼脈,但通常是浮脈,這是一般而言。有特殊的我就不多講了。比如《金匱要略》不是有一個“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那是另外的事了,尺脈浮那不是好事。我這講的是一般情況。浮脈主表,表證就脈浮。

記得《醫學心悟》里程鍾齡講過一句話:“一身之表裡,全在於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脈之浮沉以分之。”一身的表證和裡證,怎麼區分?一個,發熱與潮熱。發熱是表證,潮熱是裡證;二個,惡寒與惡熱。惡寒是表證,惡熱是裡證;三個,脈浮的是表證,脈沉的是裡證。這就是我們臨床分辨表裡的一個基本的原則。

我們中醫辨證,要以病人的症狀表現為依據。我在上一堂講座裡曾經講過,中醫臨床的辨證儘管法則很多,但是,關鍵是弄清病邪的性質和部位,這個部位就包括了表證和裡證。所以我們臨床上一定要弄清這個病人到底是表證還是裡證。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發病的時間問題。發病時間短,要考慮表證;發病時間長,要考慮裡證。最基本的依據是什麼?就是症狀表現。所以剛才程鍾齡講的這個話就很重要。

-3-

辨治要領

辨治,就是辨證論治。中醫治感冒不是用一個方,也不是用幾味成藥可以治的,一定要辨證。不能辨證的中醫,至少不是一個好中醫。中醫治病一定要在辨證的前提下然後施治。絕不是所有的感冒,千千萬萬的感冒我們用一個方,用幾味藥就可以敷衍的。那只是敷衍,那不是一個真正的中醫。怎麼辨?我覺得,辨治感冒病的要領是三條。

1、辨風寒與風熱

剛才前面已經講過了,“風者,百病之始也”,感冒外邪以風邪為主。但是,在主要的性質上有風寒和風熱之別,這一點是絕對要搞清的。因為寒與熱完全不同。風寒的和風熱的,都是外感風邪,關鍵就是寒熱的區別。風寒與風熱怎麼鑑別?

風寒的感冒,除了剛才講的感冒主症以外,它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惡寒較重。也就是說,惡寒要比發熱重。第二,口不渴。第三,無汗。即使有汗,也是少汗。第四,舌苔薄白。第五,脈浮緩。教材上講脈浮緊,浮緊你不一定會看,浮緩就好看,跳得稍微慢一點。這就是風寒感冒的特點。

風熱呢,也同樣具有感冒的主症,但是它也有幾個特點。第一,發熱重惡寒輕,倒過來了。第二,口渴。第三,汗出,自汗。第四,舌苔薄黃,舌邊尖紅。即使是舌苔薄白,而舌邊是紅的。第五,脈浮數。風熱有熱象。有時候還喉嚨痛,鼻子乾燥,這都屬於熱象。

治感冒,一條基本的原則,就是發表,就是解散表邪。我們知道肺主宣發,肺主皮毛。不論你是皮毛受邪也好,不論你是口鼻而入受邪也好,都是傷肺氣。肺氣鬱閉,就必須宣散。因為肺主宣發,要適應它本來的生理功能。所以一定要“汗而發之”,無疑要解表,沒有其他的做法。《素問·標本病傳論》講:“從外之內者先治其外。”凡是外邪傷人的病,都要先治外,這是原則。《內經》說:“風者,百病之長也。”“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鬱而發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之。”這就告訴我們,治療感冒,它總的治療原則是發汗解表。

(1)風寒感冒

由於寒主收斂,它鬱遏陽氣,所以必須發汗,必須解表。因此,風寒感冒的首要選方是荊防敗毒散。如果這個人是老年人,或者是比較虛弱的人,有一個同樣的方,叫人參敗毒散。人參敗毒散就是荊防敗毒散除去荊芥、防風,加人參。人參你可以酌情處理。可以開黨參,也可以開一點人參,都是可以的。一般我們用黨參,這是風寒證。

(2)風熱感冒

其症狀前已陳述,它的主方就是銀翹散或者桑菊飲。銀翹散和桑菊飲怎麼區別?兩個方都是辛涼透表的方,兩個方都是有原則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一條治療原則,這個原則叫“因其輕而揚之”,病邪比較輕,用宣揚的方法去治療。吳鞠通根據這條原則,確立了另外一個原則,“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我們看看銀翹散和桑菊飲裡面的藥是些什麼藥?因為“非輕不舉”,盡是些輕揚的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蘆根、金銀花,包括荊芥。

銀翹散和桑菊飲在臨床上如何區別使用呢?我有一句最簡單的話:全身症狀明顯的用銀翹散,上呼吸道症狀明顯的用桑菊飲。這不就非常清楚了?鼻塞、咽痛、咳嗽,這是上呼吸道症狀明顯的,用桑菊飲;全身惡寒發熱比較明顯,一身不適,頭痛比較明顯的,用銀翹散。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國醫大師熊繼柏論中醫如何治感冒,非常精彩!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給我們講得挺清楚的:銀翹散和桑菊飲的煎服方法是特殊的。所以銀翹散和桑菊飲煎服的時候,醫生一定要叮囑。

使用銀翹散和桑菊飲我們必須掌握其中的一個奧妙。這奧妙在什麼地方?你讀讀吳鞠通的書就知道了,《溫病條辨》給我們講得挺清楚的。銀翹散和桑菊飲的煎服方法是特殊的。我們現在的人熬藥,不管什麼藥,一熬一個小時。有的懶一點,他熬半個小時;有的一個小時以後他就跑了,幹別的去了,藥也熬糊了。他以為是熬豬腳。

這個銀翹散和桑菊飲是輕清上浮的藥。我們用的是它的“氣”,不是用它的“味”。你在那兒熬豬腳,一熬一個小時,你說還有什麼作用?那個銀翹散和桑菊飲不起半點作用了。所以,吳鞠通有句話,“香氣大出即取服”,就要喝藥。“日一劑,不盡,再劑”,一天吃兩劑,都是可以的。取其輕清上浮,取其輕清宣透。我們是取它的“氣”。所以銀翹散和桑菊飲煎服的時候,醫生一定要叮囑。

中藥是講究煎服法的。現在的藥店通常是用韓國的機子煎藥。我實地觀察了它是怎麼煎藥的。先泡,泡半個小時,然後煎,煎半個小時,然後取出水汁。這對於一般的藥而言,可以的。但是,對於兩種藥,它是不可以的。一種就是我們講的銀翹散、桑菊飲,絕對不可以這麼煎;二種,就是介類藥,味厚的藥。比如龜板、鱉甲、牡蠣、炮穿山甲、豹骨等等,那就煎不出汁來了。所以,針對這種特殊的煎服法,我們當醫生的,臨證的時候一定要交待病家。否則,你的銀翹散開得再對,而煎服法不對,仍然沒效!

2、辨兼夾邪氣

感冒固然是兩大類,一個風寒,一個風熱,但是有兼夾的邪氣。這個兼夾的邪氣我們如何看呢?看兩點。第一,看病人的症狀特點;第二,看季節氣候的變化。症狀特點是主要的。但是,也要結合四時的季節、氣候的變化差異。

我們不僅要知道一年四季的基本變化,而且還要知道這一年中的特殊變化。比如今年是“戊子年”。“戊”是火運,今年是火運太過,所以今年的火氣特別大,今年要注意防暑。火年意味著什麼?火是屬心的。那今年的火證就多,心火旺盛的病就多。火是克肺金的。用現代醫學的話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髒,克肺金就呼吸道的病多。這就是今年發病的傾向。

從季節的變異來講,子年是少陰君火司天,今年的上半年氣候以火熱為主,尤其是第三個季度,暑假前後,是火熱特別重的時候。而今年的入秋是溼氣主司,火氣過了之後接著就是溼氣主司,所以估計今年的第四步就是剛剛入秋,在暑末秋初之際溼病特別多。這個時候,我們治感冒,就要考慮夾溼的比較多,溼病就比較多。今年的第五步是少陽相火主司,也就是深秋,到了接近冬季的時候,本來應該寒冷,突然火氣主司,意味著什麼?冬季反而來夏令,那就可能有傳染病,風熱感冒就可能較多。即使沒有傳染病,這個風熱感冒必然會多。這個時候就要治風熱感冒了。

為什麼《內經》講“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作為中醫,不僅要了解人的生理病理,更要了解地理環境,還要了解天文氣象知識。所以我們治感冒,你別看小小的感冒,為什麼講那麼複雜?因為它確有這麼複雜。除了根據病人的症狀特點,還要參考時令、氣候的變化。

感冒兼夾的邪氣有哪幾種呢?第一個,夾暑;第二個,夾溼;第三個,夾燥。也就是夾暑感冒,夾溼感冒,夾燥感冒。

(1)夾暑感冒

它有一個限制,必須在暑天,“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這是《素問·熱論》的原則。在夏至之前所受的外感病只能稱為溫病,在夏至之後所受的外感病——當然都是暑熱病,所受的都是熱邪——不稱為溫病,而稱為暑病。夏至以後,從夏至開始,小暑,大暑,立秋,處暑,這個時間所得的外感病,一般是暑病。這是暑氣當令。

《素問》講“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溼”“冬傷於寒”。春天一般受風邪,夏天一般受暑邪,秋天一般受溼邪,冬天一般受寒邪。為什麼秋傷於溼呢?秋不是傷燥嗎?你學了“運氣學”就知道了。秋天,它是兩氣所主。前半個秋天是溼氣所主,後半個秋天是燥氣所主。講“秋傷於燥”,沒錯。但是《內經》裡面始終是講的“秋傷於溼”,因為前半個秋天是溼氣所主。可見外邪傷人具有強烈的季節性。

因此,在不同的季節看感冒,我們的診斷、處方用藥就必然有所區別。當然要以症狀特點為依據。比如夾暑感冒。首先,是在暑天;其次,它的症狀,大熱天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很像是風寒感冒,可是他有心中煩,他有小便黃,或者有出汗。這就不能用荊防敗毒散。你用銀翹散跟荊防敗毒散,都是沒用的。用什麼方呢?要用新加香薷飲。

吳鞠通講:“手太陰溫病,發熱惡寒,頭痛身疼,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香薷,一味特殊的藥。它的作用是兩個:第一個,發汗解表;第二個,滌暑除溼,它有滌暑除溼的作用。所以,後世有醫家曾經說香薷是夏月的“麻黃”。我們夏天不用麻黃而用香薷,它可以起到麻黃髮汗解表的作用。但是,它可以起到麻黃不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滌暑祛溼。這就是香薷的特點。因此,夏日治夾暑感冒,要用新加香薷飲。

(2)夾溼感冒

夾溼有夾溼的特點,不一定要侷限於夏秋季。其實,溼氣一年四季皆有之。我發覺它還有地域的關係。比如長沙這個地方,溼氣就特別大。今天的上午到中午,大家應該發現一個特點,所有的樓梯都在那兒“冒汗”。這是什麼?這是溼氣。人生活在這個環境之中,受不受溼呢?會受到溼氣的。假如此時感冒,很可能就夾溼。

夾溼感冒的特點是什麼?第一,有感冒的主症;第二,有溼證的特點。溼證的特點是什麼?《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講,“因於溼,首如裹”。這個“首”怎麼講?這個首字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頭稱為首。受了溼邪以後頭如裹,表現頭部緊,頭部沉重,頭就特別的困,這個大腦就會受影響。

第二個意思,“首”,開始。溼病一開始,人的一身就沉重如裹。這是形容全身沉重。所以溼病的特點,第一個就是身重頭重,一種沉重感,一種酸重感;第二個,就是胸悶脘痞,泛惡。什麼叫泛惡?噁心欲嘔,但是沒有嘔出來,想嘔。胸悶,胸中痞悶;第三個,舌苔白膩,這個特點特別重要。中醫看病不是量血壓,中醫是要看脈看舌的。中醫看病不是拿聽診器的。

我們現在的老百姓看病,因為接觸西醫多,不僅接觸西醫多,而且接觸那些假中醫太多了。老百姓一看病,第一句話,“您給我量量血壓看”,“您不幫我聽一聽啊”?我說我這兒是中醫,不是量血壓的,我也不拿聽診器的。那你中醫是幹什麼的?中醫是看脈的,中醫是看舌的,這是至關重要的兩項。你不會看舌,你怎麼知道他邪氣的淺深?你怎麼知道他津液的存亡?

溼病,最大的特點:舌苔白膩。這個很重要。吳鞠通《溫病條辨》曾經講過溼溫的特點:“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病難速已,名曰溼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這是什麼?這是表證,溼鬱在表。它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苔白不渴,胸悶不飢。

治夾溼感冒,應該是兩個方:第一個方,以表證為最突出的,就是一身痠痛沉重,頭重痛,舌苔白膩,惡寒明顯的,用羌活勝溼湯。第二個,就是吳鞠通剛才講的,除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以外,有典型的胸悶不飢,用什麼方?三仁湯。我們治療夾溼感冒就用這兩個方,足矣。

(3)夾燥感冒

“燥者幹之”,燥氣傷人,一定有乾燥的特點。口鼻咽喉乾燥,這是最重要的;或者是咽喉幹而疼痛,甚至於鼻子裡還有出血,咳嗽少痰,舌紅少苔而且舌上乾燥。但是首先要有感冒的主症: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噴嚏頭痛,脈浮,同時又有乾燥的明顯特點,不論在哪個期間,當然主要是深秋。這就是夾燥感冒。

要明確一點的是,秋天是一個分界線。前面是暑熱,後面是寒冬。所以秋天有兩種氣候:一種是暑熱之氣未盡,二種是冬寒之氣已臨。所以秋天的氣候比較複雜。燥,本來是涼氣,“燥者,涼也”。但由於有這樣一個夾雜的氣候,複雜的因素,秋燥證又可以分為兩種變化,正如溫病學家所言,“秋傷燥氣者,輕者為燥,重者為寒”。

在症狀表現上就有兩種證候:一種稱為溫燥,一種稱為涼燥。什麼叫溫燥?燥夾熱。什麼叫涼燥?燥夾寒。但是,臨床上總是以溫燥為主。所以我們治療秋燥證,主方是桑杏湯,或者是桑菊飲。如果,確確實實是屬於涼燥,應該用杏蘇散。比較而言,治秋燥的方也就是治療外感夾燥的方,夾燥感冒的方應該是桑杏湯或者桑菊飲。

3、辨體質虛實

人的形體有厚薄,體質有強弱,年齡有老少,性別有男女,職業有腦力和體力的區別。如果給一個很文弱的人治感冒,我們用荊防敗毒散,來他10劑,行不行?不行。這個人是個殺豬的,一頭豬不要別人幫忙,一刀子就宰了。給他治感冒,你想想看,用藥要怎麼用?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時時患感冒。這是什麼感冒?這是體質虛弱所致。所以我們臨床治感冒,要辨別體質的強弱,要了解證候的虛實。

實證,我剛才在前面講的一些都是實證。虛證呢?比如老人感冒,比如素體氣虛的人,素體血虛的人,素體陰虛的人感冒,比如本來是文弱體質的人一年四季患感冒,怎麼治?就必須要扶其虛,這點很重要。

我這兒還要順便講一點,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夾暑感冒,夾燥感冒,夾溼感冒,除了屬於邪氣確實有性質的差異之外,還有一個內在的因素。什麼因素呢?邪氣傷人,可以隨人的體質產生變化。

我打個比方,假如咱們兩個人出去,同時碰到疾風暴雨,兩個人都被雨淋溼了。第二天兩個人都感冒了。兩人同時受一種邪氣,同時發病,受邪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有“四同”,可不可以用同一個方?不一定。為什麼?有一個內在因素,要看這兩個人體質是不是一樣。

如果一個是陽體,一個是陰體,陰體的人,顯然是一個風寒感冒;而陽體的人,是一個風熱感冒。為什麼?因為病邪傷人,可以隨著人的體質差異而有不同的變化。我們後面要講“痺證”,它就非常明顯地顯露了這個特點。同樣是風寒溼氣傷人,可是偏偏在有些人身上邪氣是從熱化,這就是體質使然。

再比如喝酒,一桌人在喝酒,都醉了。你去觀察,這一桌人醉酒以後,是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人開始挽衣袖了,脫衣服了,眼紅脖子粗,就開始大叫大喊了,甚至要跟人吵架,聲音特別粗。第二種人,就鑽到桌子底下,到桌子下面睡覺去了。絕對是這兩種反應。為什麼?同樣喝酒,同時醉酒,為什麼反應不一樣呢?體質使然。這是一個複雜的因素。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風熱感冒、風寒感冒就一定是某種邪氣。當然,邪氣性質不可變,但是它可以隨著人的體質而變化。儘管這個人是風寒感冒,因為他的體質是一個火熱的陽體,他表現的必然是火熱證候;這個人素體陽虛,儘管是屬於風熱之邪,他也會從寒化。所以我們必須要注意人的體質的虛實盛衰。

體虛感冒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氣虛感冒。我們教科書上還列有陰虛感冒,血虛感冒,這不應該列入在感冒的範圍內。只能說感冒病人素體陰虛,感冒病人素體血虛,應該這麼處理,只能這樣說。

而氣虛感冒為什麼應該列入主要一條呢?因為氣虛以後體表失去固護,最容易感冒。氣虛感冒的症狀除了感冒的主症以外,還有三大主症。第一,最容易反覆感冒;第二,疲乏,自汗;第三,脈肯定虛弱。主方應該是玉屏風散或者是參蘇飲。氣虛感冒如果出現明顯的惡寒肢冷,手足冷,舌淡,舌苔薄白,口不渴,這就由氣虛進了一步,出現陽虛了。就是陽虛感冒了。張仲景有一個很好的方,就是桂枝新加湯,又稱為桂枝人參新加湯。

-4-

個人經驗

1、感冒的用藥必須結合時令氣候

我剛才前面講的,兼夾邪氣,我們就必須依據時令氣候的變化來指導診斷和處方。

比如,春天。春天是什麼氣所主?第一是厥陰風木主令;第二是少陽初生之氣,陽氣升發的季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而厥陰者,肝也;少陽者,膽也。換句話講,是肝膽之氣主司的時候。所以春天的感冒,是風熱證也好,是風寒證也好,都要重視一個方:小柴胡湯。

當然柴胡湯有柴胡湯的主症,寒熱往來,口苦,嘔逆。沒有嘔逆,也沒有明顯的口苦,在這種情況下,不用柴胡湯也要用柴胡。柴胡是幹什麼的?小柴胡湯的柴胡,我們是講和解少陽樞機,少陽為樞。但是,我們要推敲一下柴胡本身的作用。它是個什麼藥?

它本是一味解表藥。《藥性賦》裡面講得很清楚:“療肌解表,幹葛先而柴胡次之。”柴胡是入膽的,它也可以入肝,肝膽相表裡。四逆散,柴胡疏肝湯,逍遙散,柴胡幹嘛的?疏肝的。在補中益氣湯裡,柴胡幹嘛呢?升提的。但是柴胡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解表的作用。它不僅入少陽入厥陰,而且可以解表。所以,春天治感冒一定要用柴胡。

比如春天治風熱感冒,我就常用銀翹散加柴胡,或者是銀翹散合小柴胡湯。柴胡可以重用。如果要用它解表的一面,柴胡可以用到15克,乃至30克,這才能夠發揮它解表的作用。這是一點小經驗。

夏天夾暑感冒,我剛才講了,新加香薷飲。後世有一些醫家把新加香薷飲裡面再加兩味藥,一個茯苓,一個甘草,稱之為五味香薷飲。我不同意這一點。為什麼?療效不好,不如吳鞠通的新加香薷飲效果好。

我琢磨,夏季是暑溼季節,新加香薷飲確實還有它不足的地方。加點什麼藥呢?我通過幾十年的摸索,加了兩味非常有效的藥。一味藥是必加的藥,滑石。為什麼要加滑石?滑石,利溼清暑,它的作用非常的好。不是有個“六一散”嗎?專門解暑的。為什麼要加滑石呢?不是隨便加的。它可以利小便,滲溼。它是清暑滲溼,也可以講淡滲利溼,遠遠超過茯苓。

還有一味藥,要適時而加。適什麼時呢?夾暑感冒,如果病人出現舌苔黃或者黃滑或者黃膩,口苦尿赤,這是明顯的熱化,要加一味黃芩。沒有熱化不要加黃芩,要有熱化才加黃芩。這就是新加香薷飲的變化之所在。

秋天,燥氣所主。用桑杏湯,用桑菊飲固然不錯,但是,有的時候力量卻顯不夠,因為畢竟是輕劑,還可以加點荊芥或蘇葉。

冬天是寒氣所主。比如去年(編者注:2007年)大寒以後出現大冰凍,在我們湖南省這個地方嚴寒出奇。這個時候如果人感冒,一定是寒氣很重。寒主收引,如果你不考慮這個時令而只用些常用藥,那就不行。所以冬天的感冒,儘管是風熱感冒,也要加一點辛溫的藥,那風寒感冒就更不用說了。常用的荊防敗毒散本身就是治風寒的,都是辛溫的藥。假如是風熱感冒,我也要加用一點辛溫發散的藥,藉助它的發散作用,這才與冬天寒凝所主的季令相符合。加用什麼藥呢?羌活,防風。

臨床最常見的是小孩。小孩最容易發高燒的時間是十歲以前。這個表裡雙解法不是我發明的,我們的老祖宗張仲景早就發明了。我們看看大柴胡湯。有柴胡走表的,有大黃、枳實走裡的,這不就是表裡雙解嗎?葛根黃芩黃連湯治協熱下利,葛根幹嘛的?走表的。黃連、黃芩是幹嘛的?入裡清熱。這不就是表裡雙解法嗎?我們老祖宗早就用過了。

劉河間的防風通聖散,防風、荊芥、麻黃解表的,大黃、芒硝通大便入裡的,也是表裡雙解法。我的“表裡雙解法”不是指張仲景的,也不是指劉河間的,是我的個人創造。這個個人創造是我在臨床上反覆摸索的,不是用一次兩次,而是用了千次以上。所以這個是可靠的。

第一個表裡雙解法,就是感冒高燒併發肺炎,尤其是小孩。西醫不是講“肺炎”嗎?又高燒又咳嗽又氣喘,怎麼辦?麻杏石甘湯加大黃。張仲景沒講過“麻杏石甘湯加大黃”,這個“加大黃”是熊某人加的。肺炎高燒老是退不下來,邪壅於表,熱遏於裡,肺氣壅遏——為什麼不從大腸通一下呢?肺與大腸相表裡。可以一面宣肺氣解表,另外一面通腑氣。使邪氣迅速有出路。要是張仲景老爺爺還健在的話,我要向他老人家請示一下這個主意行不行。我相信他會點頭同意的。就是麻杏石甘湯加大黃。這可以說是個秘訣。

第二個,就是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包括扁桃體膿腫。扁桃體炎大多是感冒以後引發了扁桃體腫大,嚴重的出現化膿。它有一個明顯的高燒不退的特點,燒到41℃那是家常便飯。要知道喉嚨這個部位,“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司天氣者,誰所主?肺所主。司地氣者,誰所主?胃所主。一個是肺,一個是胃。肺是五臟之一,胃是六腑之一。感冒以後,外邪閉塞,壅遏肺氣,而胃中素有燥熱。外邪鬱閉,燥熱鬱遏上衝咽喉,就形成了咽喉紅腫。怎麼治?宣散肺氣解表。銀翹散、桑菊飲不是宣散肺氣治風熱感冒的嗎?那胃之燥熱怎麼辦呢?加大黃。就是用銀翹散加大黃。吳鞠通用銀翹散的時候從來沒加過大黃,我這裡加了大黃。這是治療風熱感冒,尤其是急性扁桃體炎發高熱的一個妙招。

第三個表裡雙解的例子就是防風通聖散。惡寒,頭痛,身疼,口苦,大便秘結——典型的實證,用劉河間的防風通聖散。

3、對寒熱夾雜證,應當寒熱合治

臨床上,疾病表現是千變萬化、紛繁複雜的,絕對不是按我們書上講的去患病。如果是單純的風寒證,好治;單純的風熱證,好治;如果寒證和熱證攪和在一起,怎麼辦?寒熱夾雜,既有惡寒、頭痛、身疼、無汗,寒證;也有口苦、口渴、尿黃、舌苔黃。這是個寒熱夾雜證,你就要寒熱同治,寒熱合治,既要用辛溫藥解表,又要用清涼的藥清裡熱。剛才我舉的防風通聖散其實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防風通聖散怎麼個寒熱夾雜?除了惡寒、身痛、頭痛、無汗以外,它還有大便秘結,口苦尿黃。或者有惡寒、頭痛、身疼以外,還有口苦、尿黃、口渴、頭痛明顯。用什麼方?用程鍾齡的柴葛解肌湯。

-5-

小兒感冒的證治特點

我們診治小兒,是有專門知識的。小孩一來,我把他手一拉,或者是你還沒拉他的手,他一看你穿白大褂他就叫。此時你的眼睛應當筆直直地盯著小孩嘴巴,這是訣竅。你手一拉,他“哇”一聲叫,越叫得大越好,喉嚨、舌子,一眼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懂這一點,看完經紋然後再看嘴巴,你要他張嘴,他死都不會張嘴。就是把牙齒撬得出了血他也不張嘴,看你怎麼辦?結果把小孩整得哇哇叫。我上次不是講了嗎?我說中醫除了紮實的理論功底,除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還有更重要的一條,就是敏捷的思維反應。反應要特別快。你在門診上自己呆頭呆腦,你說你看得好病嗎?你自己要靈活一點。

我們治小兒感冒,證治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小兒的用藥宜輕緩。我開荊防敗毒散是不是要像大人一樣開?不行的。小兒的風寒感冒不能用荊防敗毒散。用什麼方?用杏蘇飲。風熱感冒可以用銀翹散,可以用桑菊飲。

第二,小孩服藥有特殊的方法。我們大人喝藥喝一杯,有一些猛一點的喝一大碗。那小孩可不可以這樣?不行的。小孩你灌他這麼一杯,你想想看會怎麼樣?這都是些不明白的人,他認為藥喝得越多就越好。這是不行的,要少量多餐。這是服藥的方法。

第三,小孩的變證特別快,變證多端。發熱不退,馬上變成驚風。發熱感冒不好,第二天就是咳嗽,第三天說不定就是肺炎喘促。現在西醫院講個“支原體感染”,把那些家長嚇死了。從來沒聽講過什麼“支原體”,這得了啊?他以為是“艾滋病”來了。其實就是感冒的傳變。小兒感冒傳變得最快,不是肺炎,就是驚風,就是扁桃體炎,這是一個特點。因此,治小孩病要立取速效。

第四,小孩感冒最容易夾食。小孩一般吃東西都沒有準確定量定數,容易膈食。所以小孩一感冒往往多夾食。如果小孩肚子脹,嘔吐,不管你感冒如何,在感冒的處方上一定要加上消導藥。“三仙”啊: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大便不通加枳實、大黃。這就是我們治療小孩的證治特點。

-6-

病案舉例

例一、鄧某,女,40歲。

這個病人是我們學校的一個老師。2001年暑假期間,突患發熱,開始39℃,送醫院急診室。第三天熱勢高達41℃,持續5天,熱勢不減,已請中醫會診。第一次處方銀翹散,第二次處方大劑白虎湯。處方我看了,石膏用60克,服藥後高熱還是41℃。白虎湯吃了3付沒下來。我們學校領導去找我了。說,你快去,病人危險了。白虎湯石膏用60克,物理降溫也用了,可是體溫41℃就是下不來。40歲的成年人,當然危險呀。

病至第六天我去病人那兒看看。我進門第一眼,看見這個病人睡在床上,身上蓋著毛毯。當時什麼氣候?大家穿短袖衣,吹空調。她卻蓋著一床毛毯。給我第一印象,表證。惡寒發熱,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你再熱,我不管你40℃、41℃,你惡寒啊,發熱溫度那麼高,怎麼冒出一個惡寒呢?這個毯子蓋得反常嘛。

患者身熱如火,身無汗出。我問她,她說微惡風寒,口不甚渴,其他沒什麼症狀。我說你頭痛嗎?不明顯。就是發高燒,就是惡寒。她那時有些迷糊,講話都顛三倒四。舌苔白膩,脈浮數。

我們學校有個領導陪我在那兒看。他說可不可以治?我說可以治。有什麼特效藥沒有?他說什麼時候可以退燒?我說大概一天吧。一天?他感到好奇怪。我說一天可以退燒。明明是個表證嘛,這就是個標準的夾暑感冒。大家可以開處方了吧。新加香薷飲加滑石。三付藥。第一付藥吃完,就退燒了。中醫治病,辨證選方一定要準。這是第一個病例。

例二、章某,女,32歲。

這是長沙郵電局的一個職工。2005年春天突感發熱惡寒,體溫高達40℃以上。惡寒明顯,頭痛,一身疼痛。經醫院中西結合治療一週餘,諸症未減。高熱,惡寒,頭痛。頭痛在哪些部位呢?頭額、兩側及後頭項部,就是滿腦皆痛。一身疼痛,而且他在那兒唉喲唉喲,一聲一聲地喊。他說高燒他無所謂,他就是疼得受不住。一摸,身熱如火。但又明顯地惡寒。既惡寒又高熱,既頭痛又身疼,並且口渴,口苦,自汗,舌苔黃白相兼,脈弦數有力。

大家分析一下。這是一個什麼證?她第一症狀是惡寒發熱,這可以算一個重症感冒。症狀比較突出,比較重。這是一個典型的寒熱夾雜的感冒。這個頭痛有一個特點。我們後面要講頭痛的。前額痛屬陽明,兩側痛屬少陽,後腦部痛屬太陽。這三個地方都痛,總稱為三陽,三陽頭痛。三陽都是表,典型的惡寒發熱,這是表證。口渴,脈象弦數,舌苔黃,這是熱證。這不就是一個寒熱夾雜嗎?怎麼治?用我剛才講過的,柴葛解肌湯。就這個方,好得很快。

急證,特別是危急病證,它有個明顯的特點,不是好得快,就是死得快。所以你救急搶險就要搞得快。“譬猶拯溺救焚,豈容整冠束髮”,救治病人跟救水救火一樣,你還在那兒慢騰騰的。等我把帽子戴好,我把鞋子穿好,再來。那怎麼行?急證就是救急搶險,要讓人家好得快。好得不快就危險了。

例三、張某,男,5歲。

這是省電視臺的一個小孩,在省兒童醫院會診的病例。發熱,熱勢高達40℃,送兒童醫院救治。至第三天,熱勢高達41℃。至第六天,熱勢絲毫未減。患兒出現沉睡狀態,手足時作掣動,高熱持續不退。

診察時小孩高熱如火,但是鼻子裡有鼻涕。而且畏寒,熱得不行,鼻子裡卻有鼻涕,這是感冒啊。喉中扁桃體明顯腫大並且有化膿點。患兒因為持續高燒所以昏昏欲睡,但是你叫他,他睜眼。說明沒有昏迷,神志還清醒。他是因為高燒,精神極其疲乏。雙手不時地顫抖,不欲飲食,時欲嘔逆。我問他大便怎麼樣。家人說小孩這幾天沒吃東西,也沒解大便。舌苔薄白而黃,紋紫,脈浮數。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感冒引起的急性扁桃體炎的高熱不退。用的就是表裡雙解法,銀翹散加大黃。就這個方,一天之內就退燒了,好得挺快的。■


☞大醫論道:傳播真中醫,為中醫人搖旗吶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