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听、摸……学习数学,从三岁前就开始了

很多妈妈问孩子的数学到底该怎么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学?

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疑问: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学数学?感觉数学课里学的东西根本就是平时用不上的嘛。

直到我开始从事并研究幼儿教育后,我才渐渐明白,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将来上好大学学好专业找到好工作……当然,考试、分数、大学、专业、工作,都些都是我们特别是孩子在生活中肯定会经历的一切。

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能够更好的去探索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让自己生活的更美好。

其实,我觉得所有的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可以用来探索环境,只不过是探索的角度不同

这篇还是有关数学的内容,所以我还是以数学的角度来说吧

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学习。

华罗庚教授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数学无所不在。

数学来自现实世界,反过来又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从生活中简单的技能、技术到天文地理都要以数学为工具而获得发展,所以,我们是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学习。

刚出生的婴儿,喜欢看黑白图案,喜欢追随光亮,因为黑白图案和光亮能让婴儿感受到轮廓,这是最初的几何图形的认知。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最初不就是用几何图形来记载事物的么?

小婴儿喜欢听妈妈的说话声,妈妈的声音从不同的地方传递而来,有远有近,孩子一天一天探索出声音传来的方位和妈妈所在方位之间的关系,这是最初的空间认知

慢慢长大了,孩子喜欢扔东西,能抓到手的东西就直接扔出去,多有趣啊,孩子发现有的东西可以扔很远,有的东西只能扔很近,有的东西扔出去有响声,有的东西扔出去没动静……而且,扔了东西出去,还能让妈妈动起来,这些是最初的

因果关系的探索

所以,学习是无所不在的,从孩子一出生,就是学习的开始。

具体到数学,数学到底是什么?

其实,刚刚我们说的到几何认知、空间认知、因果关系都和数学有关。

孩子一岁多了,开始玩木制积木了吧?

积木里的数学元素就更多了——

大小:宝贝,这是大方块积木,有小方块积木,你能把大方块积木拿给妈妈吗?

形状:宝贝,这是正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圆形,你能把圆形积木都放到盒子里吗?

(当然,积木里这些形状实质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柱)

颜色

:宝贝,这是红色,你能找到和它一样积木吗?

(这个时候,可别拿起另一个红色的东西继续问:这是什么颜色?我们刚刚有认识它哦。只要孩子能找到和你手上一致的颜色就可以了)

而在大小、形状、颜色的认知过程中,孩子除了享受玩具的乐趣,还能获得什么呢?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在她的教学法中提到人类思维能力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三个能力——G P S,即:序列Grading 、配对Pairing和分类Sorting

这三个能力,分别对应的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析的事物关系之间的三个重要特性:

G——序列——类似性 (比如按积木的大小和高矮依序排列)

P——配对——同一性(相同性) (比如找出相同形状或相同颜色的积木)

S——分类——对比性(相异性) (比如把方形积木放一边,把圆形积木放一边)

看到这三个特性,大家有什么感觉?这三个特性存在于我们以前学习的所有学科知识里。

我们怎样学习数学公式?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理解,理解靠什么?靠我们去发现公式之间的类似性、同一性和对比性,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

我们怎么学习识字?小学生认识生字,那么多的字,不是靠一个个背下来的,也是靠理解,靠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每个字的异同点是什么,从这些异同点中内化这些文字符号。

我们怎么学习作文?不同的事物和人,相互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会发生什么影响……

所以说,我很喜欢GPS这个简称,掌握了这三种能力,理解了这三个特征,无疑就是我们在探索这个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的定位系统啊。

孩子们从一岁时,也许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练习这些能力,开始触碰到这些特征和概念了,在这些练习和触碰中,他们在一点一点的学着去认识这个世界,学会怎么成长,这整个的过程,都是学习。

好像又有点说远了……回本文主题——数学从什么开始学?

听、看、摸……和数学的关系

在三岁之前,数学的学习是感官的练习,感官是什么,就是孩子学会如何观察事物,如何感受事物,如何描述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事物:

带着孩子去看,看白云看花朵看树叶看小鸟,孩子会看到大小、多少、会看到各种对称或不对称的图案、会看到静态和动态,在看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的细节,引发孩子探索的兴趣,这是观察力的培养。看的过程中告诉和孩子讨论我们怎么把看到的东西描述出来,这是表达力的培养。

带着孩子去听,我们闭上眼睛去听风声听雨声听水声听外面路人走过的声音,听一听外面是刮大风了还是吹微风了?是下小雨还是中雨?听声音猜猜奶奶在厨房里做什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听了几种声音,我听到了几种声音?这是倾听能力、专注力和静心能力的建立过程。

带着孩子去摸,摸米摸面摸沙摸水摸粗糙的细腻的固体的可变形,不同的触感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这所有的看、听、摸的过程,能够让孩子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感知经验越丰富,孩子的神经元的链接也会越迅速,这就是思维能力的启蒙之初。

三岁后,进入数学思维敏感期了。也就是大家通常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开始频繁起来。

如果大家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后续的文章。


看、听、摸……学习数学,从三岁前就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