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聽、摸……學習數學,從三歲前就開始了

很多媽媽問孩子的數學到底該怎麼學,從什麼時候開始學?

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疑問:我們究竟為了什麼而學數學?感覺數學課裡學的東西根本就是平時用不上的嘛。

直到我開始從事並研究幼兒教育後,我才漸漸明白,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學習。!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學習?

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考試,為了分數,為了將來上好大學學好專業找到好工作……當然,考試、分數、大學、專業、工作,都些都是我們特別是孩子在生活中肯定會經歷的一切。

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能夠更好的去探索環境,並在這個環境中讓自己生活的更美好。

其實,我覺得所有的學科都是相互關聯的,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都可以用來探索環境,只不過是探索的角度不同

這篇還是有關數學的內容,所以我還是以數學的角度來說吧

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學習。

華羅庚教授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數學無所不在。

數學來自現實世界,反過來又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從生活中簡單的技能、技術到天文地理都要以數學為工具而獲得發展,所以,我們是生活在數學的世界裡的,這個世界是一個有形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學習。

剛出生的嬰兒,喜歡看黑白圖案,喜歡追隨光亮,因為黑白圖案和光亮能讓嬰兒感受到輪廓,這是最初的幾何圖形的認知。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最初不就是用幾何圖形來記載事物的麼?

小嬰兒喜歡聽媽媽的說話聲,媽媽的聲音從不同的地方傳遞而來,有遠有近,孩子一天一天探索出聲音傳來的方位和媽媽所在方位之間的關係,這是最初的空間認知

慢慢長大了,孩子喜歡扔東西,能抓到手的東西就直接扔出去,多有趣啊,孩子發現有的東西可以扔很遠,有的東西只能扔很近,有的東西扔出去有響聲,有的東西扔出去沒動靜……而且,扔了東西出去,還能讓媽媽動起來,這些是最初的

因果關係的探索

所以,學習是無所不在的,從孩子一出生,就是學習的開始。

具體到數學,數學到底是什麼?

其實,剛剛我們說的到幾何認知、空間認知、因果關係都和數學有關。

孩子一歲多了,開始玩木製積木了吧?

積木裡的數學元素就更多了——

大小:寶貝,這是大方塊積木,有小方塊積木,你能把大方塊積木拿給媽媽嗎?

形狀:寶貝,這是正方形,這是長方形,這是圓形,你能把圓形積木都放到盒子裡嗎?

(當然,積木裡這些形狀實質正確的名稱應該是正方體、長方體、圓柱柱)

顏色

:寶貝,這是紅色,你能找到和它一樣積木嗎?

(這個時候,可別拿起另一個紅色的東西繼續問:這是什麼顏色?我們剛剛有認識它哦。只要孩子能找到和你手上一致的顏色就可以了)

而在大小、形狀、顏色的認知過程中,孩子除了享受玩具的樂趣,還能獲得什麼呢?

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在她的教學法中提到人類思維能力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三個能力——G P S,即:序列Grading 、配對Pairing和分類Sorting

這三個能力,分別對應的是我們在思維過程中需要進行分析的事物關係之間的三個重要特性:

G——序列——類似性 (比如按積木的大小和高矮依序排列)

P——配對——同一性(相同性) (比如找出相同形狀或相同顏色的積木)

S——分類——對比性(相異性) (比如把方形積木放一邊,把圓形積木放一邊)

看到這三個特性,大家有什麼感覺?這三個特性存在於我們以前學習的所有學科知識裡。

我們怎樣學習數學公式?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靠理解,理解靠什麼?靠我們去發現公式之間的類似性、同一性和對比性,發現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和差異性。

我們怎麼學習識字?小學生認識生字,那麼多的字,不是靠一個個背下來的,也是靠理解,靠孩子們自己去發現每個字的異同點是什麼,從這些異同點中內化這些文字符號。

我們怎麼學習作文?不同的事物和人,相互之間存在什麼關係,這些關係是怎麼來的,會發生什麼影響……

所以說,我很喜歡GPS這個簡稱,掌握了這三種能力,理解了這三個特徵,無疑就是我們在探索這個環境,在學習過程中的定位系統啊。

孩子們從一歲時,也許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練習這些能力,開始觸碰到這些特徵和概念了,在這些練習和觸碰中,他們在一點一點的學著去認識這個世界,學會怎麼成長,這整個的過程,都是學習。

好像又有點說遠了……回本文主題——數學從什麼開始學?

聽、看、摸……和數學的關係

在三歲之前,數學的學習是感官的練習,感官是什麼,就是孩子學會如何觀察事物,如何感受事物,如何描述自己觀察和感受到的事物:

帶著孩子去看,看白雲看花朵看樹葉看小鳥,孩子會看到大小、多少、會看到各種對稱或不對稱的圖案、會看到靜態和動態,在看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發現大自然中存在的細節,引發孩子探索的興趣,這是觀察力的培養。看的過程中告訴和孩子討論我們怎麼把看到的東西描述出來,這是表達力的培養。

帶著孩子去聽,我們閉上眼睛去聽風聲聽雨聲聽水聲聽外面路人走過的聲音,聽一聽外面是颳大風了還是吹微風了?是下小雨還是中雨?聽聲音猜猜奶奶在廚房裡做什麼?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聽了幾種聲音,我聽到了幾種聲音?這是傾聽能力、專注力和靜心能力的建立過程。

帶著孩子去摸,摸米摸面摸沙摸水摸粗糙的細膩的固體的可變形,不同的觸感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

……這所有的看、聽、摸的過程,能夠讓孩子積累豐富的感知經驗,感知經驗越豐富,孩子的神經元的鏈接也會越迅速,這就是思維能力的啟蒙之初。

三歲後,進入數學思維敏感期了。也就是大家通常意義上的數學學習開始頻繁起來。

如果大家有興趣,歡迎繼續關注後續的文章。


看、聽、摸……學習數學,從三歲前就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