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經常運動能夠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然而,運動也是誘發低血糖的因素之一,低血糖可以發生在運動後的2~12小時內,甚至在24小時內。所以運動時減少低血糖尤為重要。

預防低血糖,應加強血糖監測,與飲食、藥物等因素相匹配,避免反覆發生。另外,一些預防低血糖的措施也與未運動的措施不同,應特別引起注意。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本文就從《中國2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12年版》中總結出7大血糖警戒值,以提醒廣大糖友。

1.運動中低血糖的發生與運動前的血糖有關,因此如果運動前血糖<5.6mmol/L,應進食碳水化合物後再開始運動。

未運動時血糖<5.6mmol/L,可以不做處理。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2.對長時間的運動,可以在運動過程中進食緩慢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比如各種粗糧穀物。同理,外出旅遊、爬山等長時間運動,也需要進食吸收緩慢的食物。

未運動時也應減少進食吸收消化快的食物,比如大米稀飯、白麵饅頭、米飯,減少血糖波動。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3.運動後,如果睡前血糖<7.0mmol/L,建議睡前進食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患者夜間發生低血糖的可能。

未運動時,如果睡前血糖<7.0mmol/L不做處理;當睡前血糖<5.6mmol/L,可以喝200ml脫脂牛奶,避免夜間低血糖發生。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4.糖友開始規律運動時,應注意觀察自身運動改善血糖的效果和反應。

比如在運動前,以及運動後60分鐘檢測血糖,必要時血糖的監測應持續至運動後的12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未運動時血糖監測只注意餐前與餐後血糖即可,避免血糖的大幅度波動(血糖波動不要超過3.9mmol/L)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5.對於飲酒或肝功能受損的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雙胍後,在運動時肝糖輸出會減少,有誘發低血糖的可能;口服阿卡波糖的糖尿病患者,運動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但聯合胰島素或其他降糖藥有低血糖發生的可能。

未運動時: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未見有低血糖發生的報道。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6.磺脲類降糖藥能促進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而降低血糖。服用這類降糖藥的患者,在漏餐、長時間的運動或劇烈運動時要考慮發生低血糖的可能性;格列奈類降糖藥也能促進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但其機制與磺脲類藥物不同,其作用時間比較短,具有血糖依賴性。但該類藥仍然有引起低血糖的可能,

患者在服用該類藥後運動需要監測血糖並注意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未運動時,磺脲類與格列奈類仍然有引起低血糖的可能。如果糖友平時在未運動的情況下,就容易出現低血糖,那麼運動時,更應高度重視,避免低血糖發生。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7.1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中等強度的步行運動(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有30%的患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血糖低於3.3mmol/L或發生有症狀需要處理的低血糖反應。

運動中低血糖的發生與運動前的血糖有關,1型糖尿病患者運動前血糖<6.7mmol/L,在6.7~10.0mmol/L之間,及>10.0mmol/L者,其低血糖的發生率分別為86%,13%及6%。如果按照糖尿病低血糖的標準(低於3.9mmol/l)則低血糖的發生率更高,分別為100%,44%及28%。過量運動可導致運動後數小時或夜間發生遲發性低血糖。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給頻發運動後低血糖的糖友建議

①明低血糖的原因;

②強化糖尿病教育:讓患者明確低血糖的基本機理、常見原因、常見臨床症狀、監測血糖的重要性以及低血糖的預防措施;

③做好預防和處理低血糖的準備,準備好運動防護設施、血糖儀、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急救設備和藥物;

④低血糖的處理:低血糖一旦發生後,除積極糾正低血糖外,還應加強血糖的監測和低血糖事件再發的預防;

⑤低血糖處理後的運動治療宜從低強度開始,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低血糖現場處理

運動中低血糖和遲發性低血糖,均應立即進食含10~15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建議攜帶有稱重顯示的餅乾類小包裝食物),15分鐘後血糖如果仍低於3.9mmol/L,再給予含同等量的食物。15克葡萄糖可使血糖升高1.11mmol/L(建議攜帶有稱重顯示的小包裝水果糖,比如1顆阿爾卑斯水果糖2克左右,一顆棒棒糖5克左右)。

「人命關天」糖尿病患者預防“運動性”低血糖的7大血糖警戒值

糖友們,掌握了以上規律,運動和預防低血糖就兩不誤了!


關注公眾號:糖醫生健康管理(Diabetes_doctor),加入糖友群、諮詢內分泌醫生,獲取更多可靠、實用的糖尿病知識!

小編態度:糖醫生立志將最好的理念、最權威的觀點、最合理的方法傳達給糖友。

歡迎投稿、歡迎交流、接受真誠的建議。願大家理性學習,尊重作者勞動,小編替為數不多願意寫文章給大家看的醫生和專家們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