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舞疆场的“野蜂”自行榴弹炮

德国人有了研制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重型步兵炮的经验,它们都是利用现成的TI型轻型坦克的底盘研制成功的,这对于研制自行榴弹炮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时德国陆军使用的榴弹炮主要为leFH18型105mm榴弹炮和SFH18型150mm榴弹炮。不过,德国人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底盘。因为TIV型坦克底盘上装150mm榴弹炮很困难。直到1942年7月,将leFH18型105mm榴弹炮装到TII型轻型坦克的底盘上后,才重新审视150mm榴弹炮的装车问题。1942年7月15日,希特勒下令“在T1/TI型坦克的底盘上装上150mm榴弹炮”。这样,阿尔凯特公司在对底盘经过一番改造后,终于在1942年10月制成了第一辆样车。后来,该车命名为“野蜂” (Hummel)自行榴弹炮。

飞舞疆场的“野蜂”自行榴弹炮

“野蜂”自行榴弹炮

“野蜂”自行榴弹炮的生产总数为714辆。其中, 1943年生产了368辆, 1944年生产了289辆, 1945年生产了57辆。此外,为配合“野蜂”自行榴弹炮作战,还专门生产了一种弹药输送车,这种弹药输送车共生产了157辆,它与“野蜂”的底盘相同,仅将上部的火炮去掉。既然是先有炮,后有车,我们就先来介绍一下“野蜂”自行榴弹炮的主炮-sHH18型150mm榴弹炮。这种炮的前身是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sH13型野战炮, 口径也是150mm。 20年代中期,德国人秘密地研制了sFH13的后继型炮,于1933年研制成功。

在30年代~40年代,德国共生产了大约7000 门 SFH18型榴弹炮。该炮是二战中德军重型榴弹炮的主力。装到“野蜂”自行榴弹炮上的火炮,在炮架的结构上作了一些改进,称为sFH18/1型。车上的弹药基数为18发。sFH18型榴弹炮的名义口径为150mm,实际口径为149mm,其身管长度为29.6倍口径,达4440mm,火炮全重6.3,是一种牵引式火炮,射击时的俯仰角为-30~ +450,射击速度为4发/min,身管寿命为1500发~25000发。sH18型榴弹炮采用分装式弹药。弹丸主要有Gr19型榴弹和G19HI/A型穿甲弹两种,发射药为模块式装药,装药量从1-8可调,装药量与火炮初速、最大射程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通常采用6个药包的装药量。采用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19km,但身管寿命会缩短些。

飞舞疆场的“野蜂”自行榴弹炮

“野蜂”自行榴弹炮

“野蜂”发动机仍在车体后部,那么,火炮根本不可能有大的仰角,这对于要求射程足够远的榴弹炮来说是不利的。可见,将发动机移至车体中部,是总布置中的重要一环。其上部结构为装甲板自然延伸上去的结构,车体顶部是敞开的,装甲板的厚度为10m ,用铆钉连接。车体后部还开有后门,便于乘员上下车。这种结构在二战时期的自行火炮中比较常见。其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能为乘员提供简单的防护,但顶部敞开不利于对空防护。车体的首上甲板最厚,达30mm。“野蜂”自行榴弹炮的战斗全重为24T,乘员6人:车长、驾驶员、炮长和3名装填手。其基型底盘为TII/T V型战斗坦克,但在结构上已有许多变化。最突出的有两条:一条是发动机的位置由车体后部移到车体中部,从而为扩大战斗室的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条是车体加长,这也是扩大战斗室所需要的。

飞舞疆场的“野蜂”自行榴弹炮

“野蜂”自行榴弹炮

其动力装置为HL120TRM型V型、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300hp(220.6kW),发动机的动力直接传给位于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包括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8个负重轮、4个托带轮以及履带,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由于车体比基型车加长,负重轮的数目--样,因而负重轮的间距也有所加大。履带板的宽度为400mm,每侧有104块履带板。车体首下甲板处装有12块~14块备份履带板,可起到辅助防护作用。自行榴弹炮的最大速度为42km/ h,最大行程为215km。

“野蜂”自行榴弹炮首次参战是库尔斯克战役,此役共投入55辆“野蜂”自行榴弹炮。“野蜂”自行榴弹炮主要用在苏德战场上,用于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作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用150mm弹药来打坦克,又需要几发弹药才能打掉一辆坦克,德军中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浪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