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杭集镇农村基层治理:一张小板凳为何让乡风更文明,百姓更乐居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一直是许多地区农村的短板,记者4月4日来到扬州杭集镇,走访多个村与社区发现这里通过各种制度和模式的创新,让乡风更文明,百姓更乐居。

杭集镇新联村,主干道“新联路”串起对内对外的交通,建成20多年,因为路况不佳、会车困难,成为村里发展的瓶颈。这几天村民们奔走相告,路即将重新拓宽整修。记者采访时却了解到,推动这项大动作的功臣竟然是“村民家中的小板凳”。

“小板凳”全称“三三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即“三明”走亲连心, “小板凳”上增感情;三事”民主决策,“小板凳”上商事情;“三式”服务解难, “小板凳”上见温暖。

新联村党总支副书记唐惠惠向记者揭秘:“新联路的重新拓宽整修工程,正是去老百姓家里坐小板凳唠嗑 ‘聊出来’的。自从启动‘三三小板凳’工作制度,村干部上门收集民情, 180多条信息反映的都是‘新联路改造’,村总支书立刻提议解决这个问题。二月底,村两委会开会商议修路事宜,从开会到招标只用了一个月”。

探秘杭集镇农村基层治理:一张小板凳为何让乡风更文明,百姓更乐居

“新联路的拓宽改造村里投资了40万,现在已经进入招标程序,预计到6月底,有一条更宽更好走的路便捷群众出行。”新联村党总支书记陈林介绍:“新联村根据村民居住情况划分九个网格,村干部每人一个网格,每月联系走访农户不少于20户,每季度走遍网格所有农户。党员进户,每名党员就近联系4户,每月走访不少于1次。确保所有农户都有党员、村干部联系,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解决。”

“外人一进村首先看到的是茅房,闻到的是臭气,而且厕所旁还堆满了垃圾,与扬州的文明形象不符”……唐惠惠的“三三小板凳”民情日记本还引发了新联村的“厕所革命”。

“两块砖、一个坑、三面墙,墙上还有一盏灯,每家一作小碉堡,蚊子苍蝇墙上趴。”曾经的新联村新联路边旱厕星罗密布,而如今,走在新联路上,道路核心区域的一座清爽标准化的公共厕所服务着村民。

农村茅厕,是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想要让村民摒除这种习惯,并非易事。村干部、党员做工作、召集乡贤、老干部、有威望的村民召集起,带着“小板凳”走进村民家中,宣讲文明之风。就这样,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在新联村得以开展。

今年72岁的刘大爷第一个推掉了家中的旱厕。在他看来,厕所问题不仅关系乡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小板凳坐拢来,什么事情都好商量。”陈林说,:“有了“小板凳”这座连心桥,真正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疑事化解到户、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

“三三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只是杭集镇基层创新社会治理与服务众多创新举措之一,八圩村的“乡贤理事会”则成了合力共建乡村文明的金点子。

探秘杭集镇农村基层治理:一张小板凳为何让乡风更文明,百姓更乐居

八圩村经济发展水平活跃,经济能人多,形成了独特的乡贤优势,杭集镇第一家村办企业就诞生在该村。八圩村将村中的乡贤、老干部以及一些有威望的村民召集起来,成立了“乡贤理事会”。十九大代表、30年用脚步丈量47万公里邮路的邮递员顾松学就是八圩村乡贤理事成员。

八圩村党总支书记王亮告诉记者:“八圩村现在有12名乡贤,作为乡贤的人首先要正直、热心,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村里的村民关系比较好。重大项目的商议,村里棘手矛盾的处理协调,公共事业的出钱出力都要靠乡贤理事会”。

“我们村的乡贤对村里有情结,对市场经济很了解,他们给村里介绍了很多优质客户、租户,为集体经济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带领着大家一起富裕,在乡村文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党总支副书记杨凯如是说。

探秘杭集镇农村基层治理:一张小板凳为何让乡风更文明,百姓更乐居

杭集镇党委副书记杨杰说:“农村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杭集镇通过不断积极探索,一批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在实践中得以总结提炼,成为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农村基层治理‘行动经验’,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农村基层民主自治为重点,突出村民主体地位,把知情权亮给村民,决策权还给村民,监督权赋予村民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格局。 ”

交汇点记者 李源 周晶 赵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