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读黄仁宇的《汴京残梦》?


我刚好昨天刚看完黄仁宇先生的《汴京残梦》。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写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的事情,一直写到靖.康.之耻,汴京失守,皇室被金人劫持北上。

一、黄仁宇先生简介

黄仁宇先生1918年生于长沙,曾在国民党军队任职,并经历抗日战争。后赴美攻读历史,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我很喜欢他的书,不过只读过他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黄河青山》,另外就是这本《汴京残梦》,又买了几本还没来得及读。



二、《汴京残梦》用一个参与《清明上河图》创作的画官徐承茵的经历和观察,把宣和、靖康年间的历史面貌展现出来。

作为小说,这本书设置了一些人物形象,身份有一定代表性,性格也有对比。比如柔福帝姬、徐承茵的小妹苏青、妓女楼华月,分别代表上层、中层、下层的女子-她们的命运都不能自主,都很不幸。柔福爱情失败,国破家亡中被虏北上,苏青的未婚夫陆澹园是妓院的常客,而且为攀高枝曾对苏青退婚,后来落魄才回头娶的苏青。楼华月十四岁被卖入娼家,从不适应哭泣到后来的夸娇卖俏,到四年半之后,仅仅十八岁便落得跳河自尽。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有对比性。三个学子徐承茵、陆澹园、李功敏形象有对比。先后主持《清明上河图》工作的刘凯堂、何叙、张择端的形象有更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都很生动。



三、如果在历史和小说两个标签之间选择,我觉得《汴京残梦》更侧重于描述历史,虽然它有小说的外壳。

整本书作为小说基本不是用具体的事件推动,而是用主角的思维跳跃或者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描述推动,而主要人物可能只出场两三次或者一两次。书里整页整页在写历史背景,甚至只是在讲《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方法。所以虽然这本书设置了作为小说的一些要素,但我更愿意把他当作历史书来看。虽然它没有小说那么紧张激烈,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历史知识。

书中提到了徽宗钦宗王安石蔡京童贯李纲等人。但本书对那段历史和历史中人有独特的视角,作者不给人贴标签。我们往往受传统史书和小说影响太深,看王朝的末代帝王,不是昏君就是暴君,而末代的大臣,则非忠即奸。这时我们总是忘记现实中人物的复杂性。

《汴京残梦》没有这种非黑即白的断语。而且作者指出给对方贴标签的党争对政府和社会的消耗。对立的党派无论谁占了上风都被视为正义,而对方是奸臣,如果时世轮转则正义邪恶的标签被反过来,而双方都要置对方于死地。从这些事件看去,读者又会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忠奸有更多的思考。



四、历史性和文学性巧妙融合

《汴京残梦》有一点给我印象很深,就是作者把党派之争的历史现象和人物形象的对比交织在一起去写,让人物更鲜明,也让党争这件复杂的事变得形象而容易理解。

比如最先主持《清明上河图》工作的刘凯堂对画学员粗蛮刻薄,要求细节完全写实而且细致入微,学员偶有失误便声色俱厉,好像审贼问赃一样严厉,甚至逼着学员蹲在大厅柱子前观察其所画屋柱,并揪着学员的头皮怒吼。

刘凯堂不但挑剔部属,而且经常得罪同僚和上司,最终去职,被何叙代替。何叙和刘凯堂完全相反,刘粗暴急躁,但都是为了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何叙貌似温良恭俭让,但完全不工作,每天只在公事房自斟自酌,在飘飘欲仙中道法自然。

这两人并非简单地为了对比而对比,而是把他们的形象作为和朝中党争交织在一起。刘凯堂去职,很可能和棚户诉冤之事有关,因为他要求的作画的真实和细致必定会暴露社会下层的诸多问题。

而何叙的上任乃是皇帝宠幸的道士林灵素推荐的,林怂恿徽宗废佛倡道,并称皇帝为高上神霄玉清王,乃上帝之长子。何叙的不作为和作画理念则是把世间诸种矛盾视而不见,含混带过,而且何叙提醒男主角徐承茵全凭己力做事未必成功,还得有人提引。

林灵素表面上未干政,实际上已在干政。等到林灵素祈雨失灵,又激起民愤被殴打,且不知检点,竟与皇太子争道,于是皇上不再容忍,将其夺职并押解回原籍,他所推荐的官员也就一律去职。画学正何叙也就卷铺盖走人了。



本书还追叙到王安石和苏轼、司马光的新旧党争,把苏轼司马光的一切大而化之和王安石的重功利不马虎相对比。而读者可以看到其实他们都想造福百姓,但当他们陷入党争,互相就要置对方于死地,攻击极为刻毒。又写到后来郑侠对王安石的攻击,及郑侠倒台后就连司马光的绘像也不被放过而被撤毁。

本书还提到哲宗赵煦朝( 即位时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事历三朝,功成身故,只因近日党争,臣下犹敢追罪于她,请追废她为庶人。哲宗身后刘皇后虽加衔为太后,最后却被逼自尽。(118页)



作者很巧妙地把以上事件巧妙地散落在整本书里,让我们看到北宋朝党争之反复和危害。而作为主线的《清明上河图》最后一任主持张择端,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创作,他既有整体的设计又能在局部通融,有办法也有能力完成这幅巨大工程,他为人也善良,对徐承茵也友好照顾,但唯一一点是他并非完全按自己的主意,他是遵守皇上圣意工作的,而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调和。他完成了《清明上河图》的宏幅巨制,而在汴京围城前逃返东武县。

整本书中穿插了宋江方腊造反,蔡京改革,童贯伐金等事,最后写到金人北上时掳走的人口和珍宝,包括张择端所做《清明上河图》。

尤其让人痛心的是,朝廷的朝令夕改,时战时和,又不战不和,令武将们不知所措,最终汴京失陷。而就在京城失落前这一年,徽宗被迫退位,太子登基,犹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不被新朝所容之人便聚居在太上皇身边,而朝廷在靖康元年金军北撤之际,趁机把太上皇原有宠臣一网打尽,如蔡京、童贯、王黼、高俅等人皆死于非命,被定为反派。

黄仁宇先生在讲述这些历史现象时娓娓道来,穿插得巧妙自然,令人看后犹陷入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