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举世闻名的《岳阳楼记》?

李祎濛


如果范仲淹参加现在的语文高考,看图写作,材料作文,《岳阳楼记》放到现在绝对是60分的存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的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很有节奏感,给人一副气吞天河的景象。

实际上,这时候放在范仲淹面前的并非真正的岳阳楼,而是一副图卷《洞庭晚秋图》,所以范仲淹完全是“看图作文”,而国画是写意的,并非写实,所以画卷上的岳阳楼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思。

所以经过一层“滤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自己心中的“岳阳楼”。

(上图洞庭晚秋图)

《岳阳楼记》的中心思想并非“岳阳楼”,这不是一篇风景文章,岳阳楼只不过是范仲淹借景抒情的参照物。

古往今来,赴岳阳楼观洞庭湖景的何止千人,文人墨客不非寥寥,景在心中,观景与抒情从来都密不可分,有人看洞庭湖感受到喜、有人感受到悲,而面对画中的洞庭晚秋,范仲淹写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名句,其胸怀远大,可见一斑。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中心思想,抒发了范仲淹心系天下、心怀百姓的一代政治家的苦心。

所以范仲淹写岳阳楼,重点不在岳阳楼,而在本心,故依画作文,成千古之美谈。


小屏窥人生


尽管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但却写出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楼因文名,在中国不少见,南昌滕王阁得益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武汉黄鹤楼得益于崔颢的《黄鹤楼》,永济的鹳雀楼得益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但是,这三篇都是诗人身临其境的成果。而《岳阳楼记》却是完全靠想象力。

范仲淹收到老友滕子京的来信和《洞庭晚秋图》就浮想联翩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成就了千古名篇。果然诗人都要有想象力啊,看看人家李白就知道了。更重要的还是范仲淹自身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言为心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直到今日,很多风景名胜还有一些刚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都有不惜人力财力邀请知名的散文作家去免费观光旅游,然后为其书写景点文章以获得旅游热潮的经济效益的现象。



百家姓文化


据说范仲淹其实是没有到过岳阳的,只因好朋友滕子京托人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并且说明要范仲淹写一篇文章作记,于是才有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名篇,我想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范仲淹人格高尚,心忧国家,本身境界就很高的原因。常言道,文如其人,大概是不会错的。范仲淹曾经在西北边陲带过兵打过仗,是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对战斗的生活有切身的体验,对底层军人和普通百姓有很深的同情心。同时范仲淹又是朝中重臣,主持过庆历新政,担当过改革重任,知道肩上的担子,我想这就是他发出"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潮之远则忧其君"的历史来源。

其次是因为范仲淹与滕子京曾经是同事,同为庆历新政的同党,所谓的同声相应,如今滕子京送来画作并嘱咐作记,自然会感慨万千,有感而发。也就是说灵感来了。如今近千年过去了,读者仍能感受到其中奔涌而出的丰沛的感情。

再次是因为范仲淹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所写诗词文章俱佳。所以范仲淹读书是下过苦功的,这种读书不一定是在环境舒适的书斋里,或者是在名师的指点下。也可以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如今机缘巧合写就了《岳阳楼记》,也就不奇怪了,一千多年来《岳阳楼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的读书人奋力前行,真是值得称赞的事。


十年戍边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北宋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到任一年,滕子京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于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岳阳楼,待楼修成,致书同年进士范仲淹(即《与范经略求记书》一文)写一篇《岳阳楼记》。同为被贬官员,滕子京时常向范仲淹抱怨自身的处境,范仲淹明白滕子京自贬谪到巴陵为知州后,常展露愤恨不平之气,欲劝勉之,正好滕子京来信求撰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抒怀抱也规劝老友。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河南邓州担任知州时写的这篇散文,所以推测文章并非登上岳阳楼之时写就。不过,《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晨光百科


中国诗歌文章并非一定是要亲临其境才可写作。唐代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对于读书人而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虽然范仲淹确实没有亲自到过岳阳楼,在写《岳阳楼记》之前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印象只有好友滕子京派人送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描述,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都来自对《洞庭晚秋图》的印象和自己的想象。个人认为,没有身临其境,范仲淹却能写出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洞庭湖不过是因子,借景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更为重要。借景抒情是文人们一贯采取的写作手法。《岳阳楼记》之所以成名,不仅仅在于其对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印象,而在于在湖光山色之外,范仲淹与好友滕子京同病相怜,借此文抒发自身不得志的感慨。

二是范仲淹作为文学大家,想象力瑰丽,得此佳作。文人写作是需要天赋和想象力的,优秀的文人身在陋室,才思逸飞,在于六合八荒,就可以运笔于指间,描绘万物于纸上。

三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寄托的人在偏处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才思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共鸣的关键。这种家国情怀本身就可以单独存在,在洞庭楼台美景流连之余,却还是未忘天下苍生和江山社稷,“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岳阳楼记》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沧海拾遗录


非常感谢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的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很有节奏感,给人一副气吞天河的景象。

实际上,这时候放在范仲淹面前的并非真正的岳阳楼,而是一副图卷《洞庭晚秋图》,所以范仲淹完全是“看图作文”,而国画是写意的,并非写实,所以画卷上的岳阳楼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思。

所以经过一层“滤镜”,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自己心中的“岳阳楼”。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小何先生1993


“小范老子”为何能闭门而造出好车呢?其实其中的奥妙并不深邃。

一:瑜能掩瑕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一人之言也!这句话被国人尊崇了千年,我想还会万年尊崇下去。这才是岳阳楼记名传千古的最根本原因。

二:爱屋及乌

范仲淹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生活简朴,品德高尚,堪称时代楷模。人们敬仰他的为人,自然尊崇体现他人品.胸襟.抱负的岳阳楼记,以致后人把岳阳楼和范仲淹联系在一起。

三:扬长避短

这篇文章范仲淹裁剪得当,避开了未亲临实践的短板。其写景仅用了“衔远山,呑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而把文章的重点放在联想上,铺述迁人骚客两种逈然不同的心情。继而笔锋一转,归结到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总结,可谓笔下生花。

岳阳楼予诵读多年,已能熟背,为之感动的不在写景,而在写人情,更在震耳欲聋的一言先后伟音!


原卉诗词


我没去过德国,我认识奔驰宝马奥迪。楼主呢问题不是问题。


王歌笑啊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汉字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范老的文学功底、思想境界

以及后人的望尘莫及

所有的这一切加在一起,造就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高塔上的李小白


其实他在文中就写出了,前人之述备矣,人不在岳阳楼可以文观之,而且《岳阳楼记》主要写的是他的思想,只是前面带了一些对景物的描写,人在不在岳阳楼就无所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