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没形成妻子→改成←丈夫姓的传统?是改成夫姓,不是加上,更不是冠夫姓

堀北真希fan


中国人认为“天下人皆可为你夫,但唯有一人可为你父”,所以女性婚后都不改姓,中国妇女也没有冠夫姓的传统,就算嫁给皇帝也不改!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姓氏的民族,没有之一。早在战国末期,中国平民就已经普遍拥有自己的姓氏了。古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话无论男女皆适用。

首先先澄清一点,我们平常说听到的“王夫人”、“李夫人”、“张太太”等称呼,其真正意思是“王先生的夫人”、“李先生的夫人”、“张先生的太太”,并不是说这几位女士姓王、李、张。在中国历史上,女性从来没有“冠夫姓”传统!

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中国人是靠父亲确认血统的,“子从父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正常情况下,无论男女一般都是不得改姓的,因为姓氏代表血统,血统是不可改变的,也无法改变!所谓“指鹿为马”,鹿就真的变成马了吗?

例如在家谱中,母亲、祖母等女性成员可以不记录名字,但绝对必须留下姓氏,像:张氏、李氏、王氏、刘氏等等。中国古代女人即便是嫁给皇帝,也照样不改姓,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正牌皇后都会留下自己的姓氏。

(武则天曾经当过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改姓李了吗?)

但是在受近代西风东渐的影响,许多女性在婚后也冠以丈夫的姓氏,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仅为个例。而其中国妇女的冠夫姓也不是完全使用丈夫姓氏,而是将夫姓加在父姓前面,例如孙夫人宋庆龄在许多场合下就自称“孙宋庆龄”。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男女平等政策的推行下,冠夫姓的情况早就消失了,不过目前港澳台地区仍旧有少量冠夫姓的情况,例如: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

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妻——连方瑀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陈冯富珍,其本姓陈,后嫁给陈志雄先生,隧在名字前加上丈夫的姓氏)

不过这些人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了,今天港澳台地区的女性早已经没有了冠夫姓的情况,毕竟冠夫姓本来就不是中华文化。

当然,有些人或者举例“某门某姓”,但这并非改姓!

说实话,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妇女还是要在婚后冠夫姓的,这种文化起源的西方,同样也是男权社会的表现。因为女性嫁给了丈夫就变成夫家的人了,所以使用夫姓在逻辑上也说的过去。而中国人则认为,不论你嫁给谁,你的血统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父姓是不能改的。

受汉文化影响,东亚地区民族妇女都没有冠夫姓传统,唯独日本是个例外。

其实日本冠夫姓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在近代以前日本人压根就没有姓氏!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的一生就只有个名字,日本平民使用姓氏的历史到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连男人都没有姓,女人冠啥夫姓!

在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为了方便征税、征兵和统计户口,于是颁布《平民苗字容许令》,允许国民拥有姓氏。但因为日本人根本没有使用姓氏的习惯,所以该法律颁布之后响应者寥寥。

眼见民间反应冷淡,明治政府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要求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这才日本人都用上了姓氏。

此后在1899年修订的《明治民法典》中规定妇女在婚后必须使用夫家姓氏,入赘除外。此后冠夫姓的习惯正式日本确定下来。

二战之后为了体现男女平等,日本法律将冠夫姓换了个说法,叫“夫妻同姓”。日本法律规定日本夫妻必须同姓,但至于到底是跟着男方姓还是跟着女方姓,这个随便,但一般都是妻子跟着丈夫姓,因此日本冠夫姓的习惯仍旧是没有改变。

近年来日本要求“夫妻别姓”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保守社团的反对,这一民俗文化改革一直举步维艰。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夫人安倍昭惠)

不过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不断崛起,就算是在西方,很多有地位的女性婚后也不再使用丈夫的姓氏了,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长女伊万卡在婚后就仍旧坚持使用父亲的姓氏!(伊万卡·特朗普)


千佛山车神


冠夫姓这个传统,在我国的香港等地区其实是仍然存在的。

例如,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就在原姓名前冠以丈夫的林姓。另外,还有香港首任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世界卫生组织首任华人总干事陈冯富珍,等等。

当然,冠夫姓的风俗在逐渐消失。

这种传统之所以能消失的比较彻底,主要就是因为古代对姓、氏的区分。在当时,这种传统特设到婚姻中,也就是女子出嫁后保留原父姓,但要改成为某氏。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的正式称呼就是“贾门史氏”,林黛玉生母贾敏也被称作是“贾夫人”,贾宝玉的母亲被称为“王夫人”等等。

解放以后,封建糟粕的习俗彻底被取缔。由于女性一直能够保留原父姓,导致这种习惯消失得非常彻底。

日本和欧美的情况则不同。

首先,日本有法律规定,即《民法典》第750条《夫婦同氏の原則》,要求夫妇同姓。

至于欧美,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coverture(受夫监护)的普通法律条文,规定已婚妇女要受到丈夫的权力控制,同时丧失部分自主权,其中就包括形式的权利。虽然后来女性解放做的不错,但由于欧美没有中国那样的姓、氏区别的传统,致使今日仍有大量女性冠夫姓。

总而言之,在女性解放这个问题上,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


HuiNanHistory


这个问题首先回答为何冠夫姓。

在中国解放以前是冠夫姓的,就是今天,华人在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是冠夫姓的,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妇女结婚后都是冠夫姓的,如美国,加拿大,英国都是冠夫姓。

为何全世界都是冠夫姓呢?主要原因是姓和氏是一个家族的代表,妇女既然嫁入这个家族自然是家族的一员,所以随夫姓很正常,整个家族一个姓。一个家族没有外姓人。也可以标志婚姻。

在古代中国是分姓和氏,姓一般是母亲一支,同性不婚,比如赢,姒等,而氏是父亲一支氏一般代表职业和地位,比如张,祖先掌管弓箭,司马祖先养马。现在留下的姓氏大多是氏。所以一个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秦始皇,姓赢,叫赵正,氏是赵,在现在姓和氏和二为一,就不分姓和氏了。所以古代夫人确切的是改氏,如张氏,李氏。本人的姓和名没有改,结婚以前的氏一般是父亲的,结婚后改为丈夫的,而本人婚前名和姓是不改的。比如林郑月娥,其实她还是叫林月娥,只是正式一点叫林郑月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非常清楚的标明婚姻和家庭,一看就知道比如希拉里.克林顿。希拉里并没有改名只是冠夫姓让人一看就知道家族和出身。平常人们仍然叫其名不会牵到姓正式表格则必须添夫姓。

解放以后莫名其妙就去了这个传统,名之曰提高妇女地位,难道美国,英国妇女就没有地位了吗?


大青岛老徐


“妻冠夫姓”,其实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很普遍的传统。只是在我们这里,自几十年前鼎故革新以后,反倒陌生了。以至于前些年某贵胄之妻,附以夫姓见诸报端时,我们还会非常错愕。

(图:民国时代的宋美龄,正式场合一律称“蒋宋美龄”)

如今,已经男女平权的时代。 “老娘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大陆早已是“小姐姐”们理直气壮的口头禅。可反差的是,在港台、日本、西方等民主社会,妻以夫姓却还是习见作法。所以,现在回头看, “妻冠夫姓”习惯的彻底废除,到底是女人地位提升的标志呢,还是对文化传统的颠覆呢,还真不好贸然断言。


“妻冠夫姓”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论实质,一句话归纳,过去女性没什么地位,人身依附性也强,所谓“既嫁从夫”,嫁人说难听点等同卖身,被冠夫姓,是有点被宣示“主权归属”的意味的。

这种习惯,大概始于秦汉时期。之前的贵族女子,一般在父姓前加国名。到了秦汉时代,中国社会逐渐“姓氏合一”,女人出嫁,一般就以夫姓相称了。这是有古书《左传》、及秦简牍户籍文书、汉代文书简牍等考古文献作证据的。

汉以后,女人随夫姓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里面的成因,我自己的阅读推测,一方面,是人身依附;另一方面,则是礼教治国。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规矩也多,不要说有自己的姓名权了,其实连把闺名告知外人,都是违背礼仪的,名与生辰八字只至亲才能知道。公开的场合,一般称谓是“夫姓+本姓+氏”。比如,霍元甲的妻子姓王,一般称“霍王氏”,我们根本不知道她名字是什么。

(图: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之妻安倍昭惠,原名松崎昭惠)

因为,在古代中国,平民女子特别是贫苦人家生的女娃,往往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一般有个外号,或者二丫头、妞儿,妮子之类的乳名而已。比如,《红楼梦》里,很多丫鬟其实本身都没名没姓,什么紫鹃、鸳鸯、香菱、金钏等等,不过就是贵族名门“大发慈悲”,赐给个物件的使唤符号罢了。

但是,在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平日称呼,一切从简,不随夫姓也是常有的,也没有那么必须。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武则天、乃至潘金莲等等,都是以父姓留名的。而且,还有一些确实是不便的,比如有些姓氏组合念起来确实“不雅”,什么“朱史氏”、“齐马式”、“邢焦氏”,你叫人听都羞不羞嘛!


“妻冠夫姓”的传统,在大陆至少维持到了1949以后;在港台地区,则至今还有此流风余韵。

(图:连战之妻连方瑀,本名方瑀)

虽说民国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当时政府也至少在形式上号召男女平等,但在 “妻冠夫姓”这个问题上,却是首次加以法律保障的。1929年5月,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民法》,明确说明,“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直到1998年6月17日,对岸修正了《民法》,才改革说,“夫妻各保有其本姓。但得书面约定以其本姓冠以配偶之姓,并向户政机关登记”。也就是说,在当代台湾,女子嫁人之后,可以单以父姓行世,但你登记时、书面上还是得加丈夫的姓。典型如连战的妻子,就叫连方瑀,而马娘娘的妻子,正式姓名则为“马周美青”。

我们这里,在1949年以后, “妻冠夫姓”逐渐是灭绝了。一方面,是以妇女解放为由,行政命令放弃女人的婚后从夫姓惯例;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自建国以后,中国女人半边天,地位提升了,没有男人可以这么要求了。现在,你要提什么腐朽的“妻冠夫姓”,中国女人会炸雷:神马,你踏马没生我养我,赚得钱又不比我多,我自己姓好好的,你有病吗!中国的父亲们,好好的闺女结了婚,连姓都要跟了别家男人了,大概也接受不了。所以,眼下大陆, “妻冠夫姓”不但永无可能,反倒是小孩要不要随妈姓,才是新的焦点。

(图:香江两大女强人范徐丽泰与梁爱诗——梁爱诗之所以不冠夫姓,只因不婚)

也因此,我们如今,大概也只能从台港澳及部分海外侨胞中才可看到依稀端倪了。像香港,虽然长期为英属殖民地,但在当时的前港英政府,所取的是怀柔政策,关于婚姻、冠姓、继承权等法律沿用的是满清旧例。后来,男女平权不再强制,但婚姻注册时,也会询问是否需要在身份证姓名上冠上夫姓,已经纯属个人意愿问题了。

这点,我们可以看到,至今香港那边,什么林郑月娥、范徐丽泰、陈方安生、刘淑仪等等,虽都是政界女强人,却清一色地冠以夫姓。而在我们这里,唯一留下的痕迹,大概就是清明扫墓时,还可以在一些墓碑上看到冠夫姓的个例吧。


而反倒在西方、日本等地,这一传统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没有随着民主化、男女平等化而灭绝。

日本是东亚国家,隶属“儒家文化圈”,有没搞过什么新文化运动,还遗留这种习惯挺好理解。过去,她们也都是随夫姓的。二战以后,日本法律虽规定女人婚后可以有不随夫姓的自由,但实际上妻随夫姓者仍然居多。何以故,主要成因是,人家这个传统习惯代代相传,想更改都成了不太容易的事情了,况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图:建国初妇女解放的宣传画)

但是,何以西方世界才搞这种落后、封建的、腐朽、“歧视女性”的习惯呢?这应该是很多国人所难以理解的吧。我的历史阅读理解,核心原因在于:一方面,西方特别是英国为首的国家,本身有姓都比较晚,14世纪初才开始普遍用姓,后来虽搞妻随夫姓,但性别从属色彩一开始就很淡,主要是为了减轻登记工作的难度而已;到了现代,也多和压抑女权理念无关,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宗教信仰国家,女从夫姓,只要目的在宣誓夫妻一体,是家庭至上爱的表现,所以英美德等国,如默多克等女政治家,贵为一国元首,还是从夫姓,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简而言之,因为没有感觉是性别歧视,只是仅仅一种习俗和传统的沿习,所以在当代日本和西方,不从夫姓是女人的自由,冠以夫姓也不会觉得别扭。

据说在美国,约有3百万女姓每年步入婚姻礼堂,但依然有9成会选择从夫姓,都是自愿的选择。像克林顿的老婆希拉里,是全球独立女性的榜样,开始也是不跟克林顿姓的,但是后来也改姓夫姓,表示遵循传统,就是为了迎合并捞取美国保守群体的选票而已。

所以,在西方及日本等国,女人越是出身上流社会或者混迹在高级名利场的,为示高贵和传统,反倒随夫姓的比例越高。也许,这在我们这里的田园女权朋友们看来,是极其悲哀的事实,这不是暗示女人是丈夫的附属物吗,这成何体统嘛!由此看来,东海西海,还真的不是什么都“心理攸同”的,咳咳~

2019,1,26


刘愚愚


一切胡乱解释都可以休息。

我国并不是“没有形成妻子改成丈夫姓的传统”,而是本来就是妻随夫姓。

妻不随夫姓和子女可以随母姓,出现不过几十年。既没讨论也没立法,“就这么定了”。现在台湾、香港甚至在美华裔家庭,都保留老规矩。

其实,妻随夫姓不关妇女地位什么事。美国的希拉里,随夫姓克林顿,俄罗斯人也随夫姓的,撒切尔夫人的丈夫姓撒切尔。她们地位低吗?美英都是女权主义闹得很凶的地方,她们没去动“妻随夫姓”一根毫毛,可见这不是妇女政治权利问题。

把“妻随夫姓”说成妇女没有地位,也是强词夺理。从中国历代和西洋各国的观念来看,“妻随夫姓”其实是妇女到了夫家就成了这个家族的一员,成了这个家族开枝散叶中的一份力量,随了这个家族的姓,表明了这个家族的认可,正是“把你当个人物”的意思,怎么就“没有政治地位”了?

香港回归那时,电台还闹过笑话:播音员念稿子念到“陈方安生”,就读成“陈方安先生”。

用“人尽可夫”来解释不必随夫姓,是胡乱解释中之尤其胡说八道者:原话是分析“老公和老爸只能救一个你救誰”,跟“随谁姓”根本挨不上。再说,中国本来就是妻随夫姓,哪来的“古人曾经曰过”不该随夫姓?


ZBLiu


中国为什么女人不改夫姓?

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人云亦云。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一部分妇女是结婚时改成夫姓的。如蒋宋美龄,改姓蒋。但是历史上主流不改,各代史书,正史上如汉唐宋明清,皇后和妃子、贵人不改姓,这个厉害,皇帝大小老婆都不和皇帝一个姓,你个土地主破落商人农夫为什么要女人改姓,这和皇帝保持不一致,政治上有一定的风险啊。因此民间也是不改姓。

另外这不改姓的传统应该是从周朝延续下来的。周朝大小贵族讲求门当户对,秦赢氏嫁到晋朝改为姫姓?大秦国能乐意吗?

这里涉及到中国姓氏起源问题,中国古老的姓氏应该从原姓社会开始的,还保留最原始的女性社会的特点。如黄帝子孙早期很多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

早期的姓代表一个女性部落,本身文字姓表示女人生的。如姬、妘、赢、姜等等。战国后,产生多个氏,各个姓可能有相同的氏,如王氏、孙氏。汉代姓氏合一后,仍然保持了女性占姓的主要地位的遗迹。五千年的文化不仅仅是后人宣称的,文化的传承有时是静悄悄的、无声的。

我们还可以看看三言二拍、红楼梦、三国以及一些传奇随笔,中国古代女子改丈夫姓的属于异类,并不多。


汤之铭


并非中国没有这个传统,而是我们近代的变革让女性更加自由。

华夏文明诞生之初,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加上采摘社会,女性的采摘收集能力更强,孩子们围绕着母亲,以母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伏羲为了避免乱伦和近亲繁殖发明了氏,同氏即意味着同母。

慢慢的,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怕,采摘作为附属,姓诞生了,同姓意味着同父。至此同姓同氏不可结婚成为了华夏风俗。这也从根源上杜绝了近亲婚姻,保证了血统交融进化的速度。

我们会看到华夏姓氏的诞生本就是为了避免乱伦,在社会进入男权社会后,同父者为一族,外族进入的女性也随着而变成同族一员而改姓。这样也便于区分,利于团结和异族斗争。

华夏伦理诞生之早世所罕见,夏商周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礼,后在春秋变成了强制性的法,秦国靠的是变法强国,也因为严刑峻法而灭亡。

华夏文明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在宋朝诞生了资本主义,成了世界工厂,瓷器,服装,香料茶叶,GDP占全球的80%,精神自由,文化开放,思想解放,全球的精英纷纷涌向中原。

这时候的女性也是更大胆了,地位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女性可以自由工作,并被承认,女人可顶半边天,如李清照。女性可以自由追求爱情,可以因为丈夫出轨而提出离婚,分到一半家产和子女抚养权,这在当代也是很多国家做不到的。

后来国破家亡,被侵略后的华夏女性地位一落千丈,工业被毁灭,再无出口商贸,明朝短暂恢复又在清朝彻底失去了进入资本主义的机会。两次外族入侵,受伤最深的是女性。失去了自由的女性终于在近代迎来了革命。

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圣人,一个功德盖过两代先圣的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第一次提出来并践行了四个字:人人平等!

中国的女人真正的站在了历史的中心,各个民族也在中国实现了平等,在地球另一边的马丁路德金,受到感召开始了追求平等之路。

从那时起,再也没有人敢要求女子随夫姓,生了孩子随母性也不再新鲜。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事实也证明我们是最先进的文明,在今天我们尊重所有人,尊重所有国家,平等对待小国弱国,而号称民主平等高尚的西方对此无法理解。

当然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女子会要求老公随便自己的姓也未可知,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神传历史


很多古代女子根本就没有正经取名的,她们往往很随意的有个小名称呼就可以,比如大娘、二娘、三娘。当然,有些女子还是会被家庭正正经经地取名字。

古代女子嫁人之后,姓氏前面是要加“夫姓”,比如王家的女儿嫁给张家,要改叫“张王氏”或“张门王氏”。从此,她一直到入土为安,墓碑上还是“张王氏”“张门王氏”。

“某某氏”是古代大多数女人的最终称呼,除非她成为名女人,就能在历史上留下原来的姓名,比如武则天、吕四娘、陈圆圆。

中国大陆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观念,认为女人婚后随夫姓是一种陋习,就废除这种制度。

因此,现在中国大陆不存在女子姓氏前带着夫姓的情况,但是生活中还能看到这样的残留。比如你丈夫姓赵,邻人就会叫你“赵家嫂子”“赵夫人”什么的。

这么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现在的姓氏称呼,而冠上夫姓反而让人觉得不自在。

不过在香港、中国台湾等地,还是有女子冠夫姓的存在,比如香港特首就叫“林郑月娥”,“林”是夫家姓,“郑月娥”是本来姓名。

她们的这种行为,往往有2种解读:一是传统文化对乡土继续发生影响;二是一部分人受到西方姓氏的影响。

不过,港台现在很多新时代的女性,已经不在采用冠夫姓的习惯了。曾经看到有人在网上呼吁要恢复“冠夫姓”的传统,你觉得该不该恢复呢?

问题补充回答:欧美和日本为什么还是冠夫姓?1、欧美现在女子出嫁冠夫姓依然是多数,可谓是传统使然。2、至于日本,古代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有姓氏,明治维新后,老百姓被要求有姓有氏,并且规定妻子要随丈夫姓。今天的日本民法典规定“夫妻同姓”,出于习惯,绝大多数是妻子随丈夫的姓。


子屠龙


事实上,我国是有过女性嫁给男性之后冠夫姓的传统的。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旧习惯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现如今在某些农村地区还有着这样的习惯,这个不值得提倡。

在古代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将就“三从四德”,未嫁冠本姓,婚后冠夫姓。这是建立在古代男权社会上的落后习惯。随着近代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率先在男女平等向封建观念发起猛攻,女冠夫姓这种习惯也被废除。

当然,女冠夫姓也不能完全代表男女不平等,在我国的台湾,港澳地区还有着这样的习惯。比如我们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她夫姓林,她本姓郑。蒋宋美龄,夫姓蒋,本姓宋。



岂几山人


我真的不知道提问者的意图在哪里。但的确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明白的问题。

中国以前几千年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所以可以有几千年的族谱存在。因为中国文明是崇尚祖先的。中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彻底地打碎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给了妇女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以前的中国女子在结婚以后,要把自己家的姓放在夫姓后面的。在嫁人后,女子就完全是没有了人格的存在。名字也不复存在。我的奶奶家姓是隋。嫁过来赵家就成了赵隋氏。我问过她“那你的名字叫什么呢?” 她说自己都记不得了。从女子嫁人后就没有人叫她的名字了。婆婆叫她“老大家的”。村里人叫她“某某媳妇”、“谁谁他妈”。其实,中国的城里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结婚前还有人叫他们的名字。婚后就变成夫姓妇人了。比如“王太太”、“局座夫人”等等。在三妻四妾的家族中,还会有大夫人、二姨太等在女人之间区分尊贵不等的称呼,以示嫡庶。古典有《红楼梦》,目前有《知乎 知乎 应是绿肥红瘦》可参考。

那么,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后可以做到男女平等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新中国对这个社会变革起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的社会改革制度,就是废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家族制度。在这个宗法制度为主的家族之中,有一个民法也不可触及的禁区。那就是家法制度。我们现在看文学作品和电视剧时也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家法伺候”一词。在《红楼梦》中也有一段宝玉被他父亲使用家法而受伤的片段。这在当代的民法中是犯罪行为。但在家法中打人无论是打伤、打残、或者是打死都不触犯民法。因此,以男人为主的家族中,男人可以寻花问柳,三妻四妾。而女人不能“红杏出墙”。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女人在家族中是没有地位的。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自己决定的空间。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家族制的同时,也公布了新的《婚姻法》。在里面明确规定了妇女在家庭、婚姻中的权利与义务。也明文规定了恋爱自由,父母不可以包办婚姻一条。这是在共产党领导的延安解放区,在建国以前就实行了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法律的完善版。《民法》与《婚姻法》的实施彻底地保障了妇女的权益不受侵犯。

所以说,当代中国的夫妇没有像日本或者欧洲一样,在婚后要求女子改姓夫姓是一个人类的进步。也是人权保障的基本制度。这在日本是非常难以达到的目标。也是精英妇女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因为按照日本的家族法,结婚后女随夫姓。现在的女性,特别是工作的女性都有她们需要接触的顾客和公司的对接人。当他们因结婚而改变姓氏的时候,会给她们自己的工作带来不便。同时也会给自己的公司和对方公司带来混乱。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结婚就意味着退职。为了不失去工作,许多优秀的女子都选择不婚同居的形式来保障自己的工作持续下去。现在已经在女性议员的努力下出台了一个新的姓氏法,就是女方可以选择保持自己的姓氏,或者在户籍上改姓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家族姓名为常用别姓在你的户籍上。这样就可以在公司继续使用自己的姓氏,以免去工作上的不便。

在欧洲也有法律规定。在荷兰虽然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行政上也会有要求。例如,我没有在荷兰登记过,市政厅就把我丈夫的名字冠在了我的人全名之前。我去市政厅询问为何,回答是只是需要一个统一的家族姓氏。因此,我的姓氏就从ZHAO变成了Zhao-Inoue。

顺便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故事。我在大学学日语的时候,我们的日本外教就有两个不同的姓氏。刚到我们学校的时候叫中村。过完暑假回北京后再给我们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把我们都惊呆了。他说:“从今天起,请大家叫我菅井。因为我的父母离婚了。我决定跟随我的母亲姓。所以把姓改同我母亲的家姓菅井了。请大家多多关照。”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就请大家点赞👍并转发给你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是不同的文化群组成的人类共同体。相互了解才能和平共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