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時間而改變的原則

不隨時間而改變的原則

致親愛的你:

Hi,見信如面!今天我們來品讀一本經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相信你早已讀過,我們一起回顧。歡迎開啟閱讀,當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願每日微小知識激發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計3547字,建議閱讀時間:15分鐘)

那,我們開始吧

將公號的欄目改成了:創業、讀書、成長。並根據自己的創業實踐需要列出了閱讀的書單和計劃,開始踐行“理論與實踐的來回穿梭”。

第一本,必然是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柯維堅信,不隨時間而改變的原則一定存在,尋找的過程是一種智慧。

他尤其反對的是那種在屋頂上叫囂著的人的觀點“沒有什麼是唯一的,沒有什麼能永遠存在,沒有什麼能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上保留下來!所有都是新的!過去的原則早已過時!”

看到這裡我感同身受,現在確實是一個變化莫測的時代,而且黑天鵝事件頻出,於是,上述這樣訴諸無知的論調以及懷疑論、犬儒主義日漸風行,越來越多的人向其妥協。是的,這些話聽起來都沒錯,但卻毫無意義。

他用三十多年時間學習、研究、實踐和傳授,並將一些基本的核心的原則加以提煉和完善,用簡潔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集結成冊,完成了這一本經典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小時候讀過這本書,當時的感覺是,看上去都是簡單樸素的道理。

這是一本經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十多年前讀過它。因為它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成為了一個幸運的人。

比如積極主動:“不要把責任推向外部”這一點在我的生活裡自然地存在,我一直是自己這個世界的掌舵者,從來不會認為“如果……”就好了,而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會下意識地思考“既然這樣,我可以……”。

這個思考角度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強大的把控,所以一直以來無論是合夥人還是朋友都覺得,我是一個積極的適應性超強的人,我想正是源於這一點。

這是一種自我意識,是覺察,是一切的基礎。一個人需要意識到自己是生活的創造者,並且直面生活,扛起自己應付的責任。

比如以終為始:這是有關人生選擇,有關價值觀的,在意識到自我之後,你需要不斷明晰什麼是重要的,找到最核心的那個點,這會讓你擁有強大的內心。

現代社會的人們大多數飽受恐懼的折磨,恐懼未來、恐懼失業、恐懼無力養家。所以他們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回到家裡,都傾向於零風險的生活,並逃避與他人互相依賴和合作。

而其實,零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現在重新讀,得到的感悟又有不同。

一、在談論七個習慣之前,柯維明確了幾個定義。

首先是效能,關於殺雞取卵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大抵都會嘲笑這個農夫見識淺薄,其實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

我們經常會把效能簡化為產出(卵),為了得到更高的產出而拼命突破各種極限,豈不知,效能是由產出和產能構成的,只關注產出到最後只會讓“產卵”的這個產能(雞)也保不住。

比如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動用本金(產卵的雞),本金減少了,產生利息的產能自然就減少,收入也會減少,財產縮水,最後連起碼的生活水平也無法保障。

比如為了加快成長,就拼命試用各種速成的方式,或者為了比別人多一點時間而不斷縮減睡眠加班加點,經常弄得精疲力盡,其實也都是一種效能失衡。

自然的成長過程不容違背、忽略或縮短,而華而不實、“暴發戶式”的論調則無異於鼓勵不勞而獲,讓人們拋卻了真切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無聊的絕望。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其本質在於:你不僅要有自我意識,要覺察,還要以終為始明白Why(想要成就什麼,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並且保持產能和產出的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產出最大化,最求速度和效率。

關注時間管理的人都知道,時間管理的演進=忙碌中調配、規劃未來、優先次序、不要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我。效能(產出+產能),前三種盯著產出,後者關注產能和產出的平衡。

個人效能、人際效能、企業效率和管理效能,無不如是。

其次是成熟模式,這裡有一個簡潔而精確的提法:成長=>依賴->獨立->互賴。互賴是基於獨立的,它代表著更為成熟而高級的人生,是高度社會協作的基礎。

另外一個基礎知識是,人類特有的天賦是:

  • 自我意識
  • 想象力
  • 良知
  • 獨立意志

以上四點,我認為分別對應覺察、創造、是非和行動。

相對於基因決定論、心理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等基於刺激-回應的消極被動模式,柯維說他曾經被這樣一句話深深打動,那就是“刺激和回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在這裡,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經歷了。

飽受凌辱、歷經酷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的弗蘭克爾運用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發覺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則: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即使這段距離非常之短。

他在後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寫下這樣一段話: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即使是在可怕的生理和心理條件下,人也能夠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識獨立。有一樣東西,別人不能從你手中奪走,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的自由。

我想這是最好的闡述。

那本書的主題,七大習慣又是哪些,他們之間有何關係呢?

七大習慣分兩大領域和一個迭代,分別是

個人領域(從依賴到獨立)的積極主動、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公眾領域(從獨立到互賴)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而第七個習慣是不斷更新,這是一種動態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則。

個人領域的三大習慣如下:

  • 積極主動:自我意識-你是創造者-自我意識
  • 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第一次創造-思想-想要成就什麼-做正確的事-基於想象力和良知-智力上的創造-個人使命宣言-穩定的內在核心(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力量)
  •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第二次創造-行為-怎樣做好事情-正確地做事-獨立意志-自律+條理

關於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是經典的領導與管理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小故事:

想象一下,一群工人在叢林裡清楚矮灌木。他們是生產者,解決的是實際問題。管理者在他們後面擬定政策、引進技術、確定工作進度和補貼計劃。領導者則爬上最高那棵樹,巡視全貌,然後大聲嚷道:“不是這塊叢林!”而忙碌的生產者和管理者會怎麼回答呢?“別嚷啦,我們正幹得起勁呢!”

生動而形象,我自己就經歷過這樣的一個創業例子。

對企業來說,市場瞬息萬變,如果缺乏有效的領導,再高效率的管理,也只是徒勞。

無論是自我管理還是企業管理,這裡有一個方法論:

  • 去掉瑣事(分辨重要和緊急)。
  • 學會拒絕(用個人使命宣言和原則來判斷)。
  • 內心要堅定,目標要明細,要用“領導”決定“管理”。

而實現的步驟如下:

  • 確立角色
  • 選擇目標
  • 安排進度
  • 每日覆盤

公眾領域的三大習慣如下:

1、雙贏思維:

雙贏的基礎,我覺得是從心裡消除隔閡與界限,把對法和自己融合成為“我們”,不然的話是無法找到“第三條道路”的。

雙方要拋開立場,從我們的視角看問題,找到主要問題和顧慮,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找到各種可能路徑。

不能雙贏就乾脆放棄,心中留有退路,感覺輕鬆無比。這是最好的模式,意味著寶貴的自由。雙贏思維來自誠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結果。

2、知彼解己:

大部分人在聆聽的時候不是為了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反應,要麼說話要麼準備說話。

以自己的模式和經驗來驗證別人,源自自以為是。

充耳不聞-裝模作樣-選擇性接收-移情聆聽

除了物質,人類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認可和欣賞——自殺的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感覺不到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聯。

這一步的風險在於你需要真正被對方影響,才能夠真正深入到移情聆聽,所以心理諮詢師是高危職業——需要有強大的內心支撐的足夠的穩定的安全感,因為被影響會變得很脆弱。

古希臘人的經典哲學觀點: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越深入瞭解他人,就會越欣賞和尊敬他們。

打開窗戶,分歧就不再是障礙,而是通往協同效應的階梯。

3、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是人類社會的奇蹟。

人際關係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模式。

明智的人會很高興可以看到差異。

第七個習慣是不斷更新,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這些方面來做自我提升和完善。

  • 鍛鍊,最大好處是養成了習慣一積極主動的肌肉,並且精神充沛。
  • 精神,每天人生最重大的戰爭都是在靈魂深處的密室中進行的,個人的使命宣言,優秀的文學作品音樂大自然等,情感。
  • 智力,閱讀和寫作,以終為始所以可以打開書籍而非電視劇,閱讀的時候要善於聆聽,寫作是磨礪心智最有效的方式。
  • 社會/情感,這是人力領導、移情交流和創造性合作,我們是社會大鏡子的一部分,有時候連你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卻有另一個人相信你,他會改變你,這不是人生的重大轉變嗎?

螺旋式上升,學習、堅持、實踐,再學習、堅持、實踐。

塵世讓世人擺脫貧窮,耶穌則讓世人先擺脫內心的貧窮。

書中列出的都是一些非常經典而樸素的道理,讀來卻句句都是智慧之言。

正如作者所說,“…這些準則卻是早在我之前就廣為人知,這更像自然法則,我只是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通過數理分析,為人所用。”

這本書的讀法應該是陪伴式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時時翻閱,付諸行動,作者也建議我們用老師的角色來閱讀,除了吸收還能複述,將印象深刻的內容講給配偶、孩子、合夥人或者新老朋友聽。

好書,與你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