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渣與學霸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維力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鏗鏘有力的話是4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意思是人們掌握的知識越多,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越深刻,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強,取得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多。

但那個時代的經濟水平落後,知識獲取困難且傳播不便,書籍不容易獲得,大多數知識以私有的形式保存於少數人的手中。當時的知識是高貴的、稀有的、嚴肅的。

300多年後,當書籍走入尋找百姓家,知識的普及使得大家對知識的理解產生了變化。據說愛因斯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有一次被問到音速是多少?愛因斯坦說:"這些可以在書上查到的東西,我沒有記在腦子裡。"

如果說愛因斯坦這句話在當時還略顯輕狂的話,那放在今天來看,就一點兒也不為過了。在互聯網時代,大到浩渺的宇宙天體,小到如何做菜洗衣,幾乎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網上查不到的。

現有的知識唾手可得,那未來呢?人工智能正迅速崛起,它具備了超強學習能力和超大存儲容量,它正在侵蝕以前只有人類才能勝任的領域。當我們在討論著流水線裝配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時候,IBM的人工智能醫生沃森已經在很多國家的醫院服役了,LawGeex的人工智能律師已經可以讀懂人類的文書。連醫生和律師都如此,還有什麼能讓我們覺得固若金湯,今天有用,未來也一定會有用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孩子要學習什麼才不會在鉅變的時代中落伍呢?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維力

這些問題在楊瑜君、萬玲著的《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一書中有著詳盡的敘述和分析。楊瑜君,計算機科學碩士,兒童教育達人,一位在家庭教育領域致力於將美國思維模型與東方傳統文化融合的華人媽媽。萬玲,Thinking Maps培訓老師,曾任世界500強美企項目經理。

作者認為,對於孩子來說,解決未來無盡難題的黃金鑰匙並不是只是儲備,而是思考能力。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孩子從零開始思考多角度激發思維活力,更加"會學",所以面對新知識、新事物時也就更容易"學會"。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維力

思考成為更重要的力量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一味學習知識而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倦怠而無所得,學和思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美國頂級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在他的新書《知識大遷移》裡談到一個古希臘的例子。說古希臘元老院裡,有一種職業叫作"助記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元老進行辯論時向他們提供所需的事實。比如城裡有多少人口,上個月的天氣怎麼樣,諸如此類。這個職業用古希臘語言直譯過來,就叫"好記性",這些人就相當於古代的百度、谷歌,專門負責給答案。"好記性"負責提供知識,元老們負責思考,缺一不可,兩者結合才能迸發出真正的力量。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真正的創造力是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上的靈活思維,肚子裡沒貨,創意也只是胡思亂想。創造力是知識峰頂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而在今天這個知識豐盈且獲取異常便利的時代,"好記性"有高科技代勞,無處不在,對人類個體來說,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價值。

所以即使在人工智能時代,寬闊的知識基礎和靈活的思維能力仍然是孩子必備的素質。不過,我們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知識,去衡量我們該積累哪些層面的知識,因此思考就成了更重要的力量。

思考,讓學習更高效

每天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為什麼考試成績有高下之分,知識掌握的程度有強弱差別呢?你有沒有發現,那些在學校學習好,走出校門也能有很好發展的同學,都是特別善於思考的呢?

每個人拿到知識後做什麼事,產生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就像同樣的食材,不同的廚師能做出不同品質的菜餚一樣,能否對知識做更優質的加工,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接收到的知識,不經過整理和思考,只簡單地存儲,這些知識就是零散而混亂的。而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聯想後,與腦中舊知識產生關聯和類比,就會加深記憶和理解。如此,在運用時"調用"也是得心應手的。這就和我們整理房間是一個道理,在混亂的的房間裡找東西也是混亂的。

思考,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裡更從容

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知識太多。威廉·龐德斯通打了個很形象的比方:過去水很少,而自己這個桶蠻大,往空桶裡裝水,當然是裝得越多越好。可現在的水多得像大海,即使你裝了滿滿一桶也不起什麼作用,所以你必須得學會游泳,能直接往水裡跳就好了。

比起積累細節的知識點,我們更需要寬廣、多維的知識脈絡,需要快而準確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讓孩子迅速判斷出什麼信息是有用的,什麼是重點和關鍵,哪些需要牢記,哪些只需瞭解,要用的時候在網上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就像愛因斯坦覺得他並不需要記住音速是多少一樣。

思考,讓我們對人工智能還保有些勝算

在學習知識,以及根據固定知識進行工作這方面,人類是很難和人工智能相抗衡的。要避免成為"無價值的群體",必須得具備強大的思考能力。先有的知識更適用於解釋過去和當下,而思考能力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對探索未知,發明創新,做那些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這是我們在面對強大的人工智能時還能保有的一點勝算。

不同時代對人才的定義,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方向。古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我們這一代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我們孩子這一代,信息爆炸,人工智能蓬勃發展,學會思考,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維力

思維導圖--讓孩子的思考"理得清,看得見"

1988年,美國教育學博士David Hyerle(大衛·海勒)在語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用來建構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思考、提高學習能力的可視化工具--Thinking Maps,即思維導圖。它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把人類在思考問題時的八種基本思維過程,用八個對應的圖示來表達,通過可視化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跟他人溝通,分享自己的思考結果。

思維導圖的八個圖示

圓圈圖--發散思維,發散性地思考和某個話題相關的事物。

氣泡圖--描述思維,形容、描述某個事物的特性特點。

括號圖--整分思維,對事物進行結構分解。

樹形圖--分類思維,對事物進行分門別類。

雙氣泡圖--比較思維,比較兩個事物間的異同。

流程圖--順序思維,理清事物的發展順序。

因果圖--因果思維,理清事物發展的前因後果。

橋形圖--類比思維,找尋不同事物之間的類似和共通之處。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維力

書中對八大思維導圖逐一進行了詳細講解:從一個實際問題出發,帶著這個問題一起尋找更好的思考表達方法,引出表示特定思維類型的圖示。並講解了使用思維圖示來表達這個實際問題的思考過程時,如何一步一步描畫出思維導圖。針對每一種思維導圖都會說明圖示的具體定義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適合選擇這類圖示。並用多個孩子們熟悉的或美國課堂上的實例,來展示圖示的實際應用場景。在知識拓展中,有家長在指導孩子使用這類圖示時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具體的引導方法。最後還設置了幾個挑戰小任務以加深孩子的理解。真正是手把手教你用思維導圖來思考。

思維導圖讓思維過程呈現出來

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習者把思考的內容和過程呈現出來,記錄是什麼因素影響了他最後的分析結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理清自己思考的脈絡,還能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思考過程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情況,找到學生科提高的地方。當遇到新問題時,無論是在生活中發生的,還是在學習中遇見的,都可以選用其中一種或幾種導圖,把問題想清楚、說明白。

1967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成立"零點計劃",志在把教育上一些近乎空白的領域填補上去,其中就包括了對思維方式的研究。研究表明,孩子只要掌握一系列可視化思考方法,就能培養出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考能力。

思維是隱形的,其本身不易被感知和發現。因此傳遞和學習的難度就非常大,想象下舞蹈課上如果老師只用語言描述舞蹈動作,沒有比劃也沒有示範,那麼無論老師講得有多詳細,學生單靠腦補動作的細節是很難學會的。思維也一樣,靠文字表達或語言傳授,有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感,而如果能夠將思維過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現出來,自然能更好地理解、記憶與運用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腦科學告訴我們,人類對視覺信息具有天生的敏感度。人類的大腦超過50%用來處理視覺信息,70%的感覺接收器都集中在眼睛裡,每1/10秒就可以理解一個視覺信息,比消化和理解一段文字要快捷得多。

思維導圖的意義

科學家門按照記憶持續的時間長短,將記憶分為三類: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其中短期記憶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尤其重要,它是人們在完成認知任務的過程中將信息暫時儲存的記憶系統,就像一個"思維的黑板"能讓我們在上面暫存信息,然後我們就可以在這塊黑板上做處理,將這些信息與其他信息聯繫或轉換為新的信息。但這個記憶區的容量是有限制的,一旦裡面的信息過多,變得擁擠,就會讓思考變得非常困難,而且容易出錯。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消失,也就是忘掉。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將其變成長期記憶。

孩子長期使用思維導圖並且非常熟悉之後,每次遇到新知識,也會很自然地使用這些工具來做整理和思考,在這個整理和思考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也就是將短期記憶裡的東西搬到長期記憶中去的過程。這可以讓孩子更自信,也更願意去接受和探索新的知識,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和自主學習力。我們通常所說的學霸,就是這樣一步一步養成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思考更加虛無,也沒有什麼比思考更有力量。懂得提問,懂得思考,懂得質疑和論辯,懂得獨立表達,懂得尋找解決方案,這些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教育系統獲得的能力,也是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只有懂得獨立思考,獨立探索和表達,才有可能有獨立創新的意願和能力。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維力

培養孩子優秀思維力的三部曲

"創新思維之父"愛德華·德·波諾說:教育就是教人思維。

從本質上講,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頭腦對信息、內容進行發散聯想、對比分析、因果推理、綜合判斷等,需要一系列加工處理的過程。在早些年的腦科學研究裡,曾經簡單地把人的大腦類比為計算機的CPU,接收一切數據信息,通過運算處理後輸出。所以,思維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輸入、處理、輸出三個階段,要想培養孩子優秀的思維力,也需要對這三個階段反覆進行練習。

輸入--給孩子提出一個好問題

在輸入階段,家長要做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給孩子提出一個好問題。"問"是思維的起點。一個好的問題,既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引導孩子進入特定思維導圖的使用場景,還具有一定的挑戰難度。而難度的級別,是在家長的鼓勵和引導下,孩子能夠挑戰和跨越的。思考解決這樣的好問題,孩子會更加投入和專注,帶來的成就感也就更大,隨之孩子的思維水平也能獲得提升。

處理--讓孩子充分思考

培養孩子優秀思維力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處理--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處理,也就是如何引導孩子使用思維導圖,對問題進行充分思考。

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是培養孩子思考力的根基,家長除了可以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可以給孩子提供更豐富多樣的信息來源。當全面瞭解事物之間的關係後,孩子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輸出--讓孩子自由表達

培養孩子優秀思維力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輸出--展示自己的思考結果。輸出分為兩步,第一步就是把思考的結果可視化,即畫思維導圖;第二步,就是覆盤思考過程,即讀思維導圖。這兩個步驟同等重要。

培養孩子優秀思維能力的三部曲就是這樣三個階段:輸入、處理、輸出,一環套一環,從問題開始,思考得出結論,再引導出進一步的問題,循環往復。孩子使用思維導圖做了大量訓練後,他的思維過程將會逐步演化為思維模式,進而形成思維習慣。在遇到新問題時,孩子就能快速反應和調用八種思維導圖裡對應的思維模式來幫助思考、解答。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思維力

思維導圖是一種語言,是把思維進行可視化的一種工具語言。它不是拿來學的,而是拿來用的。

讀完《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一書,你會發現思維導圖並不"高大上",它是很平民化的、三歲小孩都可以掌握的工具,千萬不要被它的名字嚇住了。想讓思維導圖發揮作用,最關鍵的是要養成習慣。這對父母來說是個挑戰,也是個學習的好機會。和孩子一起練習,相互強化,養成使用思維導圖的習慣對父母來說也會受益無窮。

打開《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力》引導孩子學習思維導圖,從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在生活中反覆練習、逐步發展,讓孩子掌握思維導圖的基本功以後,再應用到學科學習中。開啟孩子的思考之旅,讓孩子的學習力飛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