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

“姓”代表著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為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者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

《百家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百家姓》是我國曆史悠久、流傳廣泛的一本啟蒙教材。是一部記錄姓氏的文集,全文568個字,通篇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中國古代啟蒙學中的固定教材。

關於《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的區別,明代理學家呂坤曾說過:“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

《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

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樣子,表示萬物生生不息,正如人類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百家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姓”標誌著出生的血緣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最初是從女性來確定的。所以姓氏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中國早起出現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當時的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百家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較多。

姓氏的發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歷史背景。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麼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

,比如姚姓,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王、陳、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百家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編撰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於是《百家姓》由此產生。

《百家姓》由於內容與姓氏相關,它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

《百家姓》雖稱為”百家姓“,但並非只有一百個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根據淵源出處的不同或其特徵,《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為15種。

1. 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2. 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3. 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4. 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5. 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6. 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7. 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8. 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9. 以諡號為姓氏

10. 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11. 帝王賜姓氏

12. 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13. 少數民族文化上漢改姓氏

14. 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15. 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百家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容易讀錯的的姓氏

漢字有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下面這些作為姓很容易讀錯。

万俟(mò qí)

區(ōu)

黑(hè)

蓋(gě)

查(zhā)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本名便是查良鏞

教(jiào)

任(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輩革命家任弼時

曾(zēng)

繆(miào)

晟(chéng)

過(guō)

紀(jǐ)比如清代文人紀曉嵐

仇(qiú)比如明代畫家仇英

姓氏的延續,可以使人們從基因學、遺傳學的角度認同炎黃子孫的血脈相連。中國有著尋根問祖的傳統,認為這樣是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護,同時也是傳承祖德、光宗耀祖,認為每個人與祖先都是血脈相連的,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血脈,流傳到自己身上。

因為有著這種傳統,通過《百家姓》這篇啟蒙文學對姓氏傳承、使人們對姓氏的認識。作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記載了中國姓氏的發展,它與姓氏家譜、方誌、正史構成完整的中國歷史,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