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並非“坐臥”之坐!“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啥意思,老師教你的忘了沒?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姓氏源自祖先,是一族血脈延續的見證,除非迫不得已,是沒人願意改名換姓的。所以,在傳統的俠義小說中,英雄好漢們有句口頭禪,叫“真英雄頂天立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指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後來,用以形容為人處事光明磊落。

有據可查的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語,最早出自元代無名劇作家的雜劇《盆兒鬼》,在《盆兒鬼》第一折中,就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家盆罐趙的便是”之語。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另外,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中描寫武松的豪氣時,就是讓武松這樣自報家門的:“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既報了姓名,又報了身份、官職,一點也不藏私。

《盆兒鬼》講述的是件神怪之事——小商人楊國用出外經商,回家時寄宿“盆罐趙”家裡;趙夫妻圖財害命,殺死楊國用後,把他的屍首燒成灰,製成瓦盆。後“盆罐趙”把這個瓦盆給了退休差吏張千。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瓦盆到了張千的手中後,開始“玎玎璫璫”地說話了,將自己的冤情一一道出,並懇求張千帶他到開封府包拯處告狀申冤。包拯提來“盆罐趙”夫婦,審問具實,將二人斬首,並重賞了急公好義的張千。

後來,這個故事多次被人改造、引用,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清代石玉昆所著的《三俠五義》,著名京劇劇目《烏盆記》,就是取材於這個故事。現代流行的包公劇中,也多有包公夜審烏盆案的情節。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那麼,“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本義是什麼呢?這就要重點說說“行”與“坐”了。“行”字好理解,就是行走天下。“坐”字呢?可以理解為“坐下”“坐著”嗎?估計大部讀者也都是這樣理解的。其實,這樣來理解“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坐”字是錯誤的。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的“坐”,應為“連坐”。所謂“連坐”,是指中國古代或現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係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連坐”的發明者,是歷史上著名的衛鞅(又稱商鞅)。衛鞅本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後來跑到秦國去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時,立相坐之法:十家為伍,有問題要互相糾舉揭發,否則連坐。如不告奸,腰斬;匿奸與降敵同罪。實行連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證,互相監視,互相揭發,一人有罪,五人連坐,即使是蹠也沒有辦法為非作惡。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連坐”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說白了,就是“株連”,比如古代的“滅三族”“滅九族”,就是連坐之罰。身為大丈夫,即使是遭遇滅族之禍,也不可因為害怕被連坐而用改姓來逃避處罰。這是一種以身赴死的悲壯。如果將此句中的“坐”字曲解為“坐臥”之坐,是不能表達這種英雄豪氣的。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古人造字,多有一字多義者,相互之間有時會“毫不相干”,所以,才給後世讀者帶來巨大困惑。比如這個“坐”字,除了“坐臥”與“連坐”之意外,還有他用。唐代詩人杜牧有首名叫《山行》的詩,曾多次入選過中小學教材,其詩大家都能出口成誦: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山行》中,也有個“坐”字,詩中的“坐”也非“坐臥”之坐,而是別有他意,相信老師在講課時已經給你們介紹得很清楚了——詩中的“坐”字,是個介詞,當“因為”講。因為一個“坐”字,才讓前後詩意貫通:

彎彎曲曲的石徑一直伸至秋山之巔,白雲掩映下的山野人家若隱若現。

因為喜愛楓林的晚景這才停車流連,霜染的楓葉比二月春花還要鮮豔。

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你肯定理解錯了

其實,除此之外,“坐”字的意義還有:一為堅守,後引申為常駐,不動,如坐商、坐莊等等;二為表示建築物的位置或背對著某一方向,如坐落、坐北朝南等等;其三,還可表示瓜果等植物結實,如坐瓜、坐果等等。所以,閱讀古典書籍或引用成語時,最忌“望文生義”式的自作聰明,如此,將會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