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的投資者,炒股水平比平均水平高?


1/5、你的投資水平比一般人高嗎?

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調查:某大學委員會要求高中考生根據多項標準做自我評估,結果發現,8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高於平均水平,70%的人認為自己的領導力比一般人強,60%的人則認為自己在體育方面比一般人有優勢。

簡單的數學知識就可以判斷,除了某些極端的情況(比如100個人中,85個人考滿分,15個人特別差),否則不可能85%的人比平均水平高。

類似的調查結果很多:超過80%的人認為他們的開車技術至少比一半以上的司機要好——難怪網上那麼多“老司機”。

還有關於婚姻的調查: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採購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點。

這種“從好的方面評價自己”的現象,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服務偏見”。

讓我猜猜,如果到股民中做調查,結果會是怎樣——65%的股民認為自己的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還是75%?85%?

“自我服務偏見”的現象在股民中一定更普遍,因為股民是一個標準的“逆向選擇”的群體,在“七虧二平一賺”的情況下,“七虧”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淘汰或者老老實實地定投指數基金了,留下來的,必然是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相信自己只是運氣不佳,未來肯定能把虧的錢都賺回來的股民。

不信?心理學家列出了三種 “自我服務偏見”的典型心態,每一種都可以在股民中找到代表。

來看一看吧,哪一種擊中了你脆弱的小心臟。

2/6、第一種:將成功歸功於努力,把失敗歸究於運氣

這個股票我看得很準,買入時機也很好,要不是大盤突然下跌,肯定當天就獲得了結了;要不是有個豬股評說大盤只是技術性調整,我肯定止損了;要不是特不靠譜打毛衣戰,肯定不會腰斬;要不是我運氣太糟,怎麼可能我剛一割肉就兩個漲停?……


在一些既靠運氣又靠實力的活動中,比如考試、應聘、選舉、投資等等,大部分人都有這種傾向:

成功了,證明自己很牛逼;失敗了,怪運氣咯。

最典型的心態是大熊市不敢看“帳戶總資產數”,牛市天天數自己賺了多少錢。

以前看過一項調查,發現股民往往更容易記住自己的那些“經典戰績”,以此鼓勵自己。

想知道自己是“真牛”還是“自以為牛”,辦法很簡單,把三年的成交單一筆筆的排下來,計算一下勝率(贏虧筆數的比例)和贏虧比(單筆平均收益與虧損之比)這兩個指標。

你會發現,你炒股的時間越長,那些“經典戰績”對你的總盈利影響越微不足道,而那些被你遺忘的小贏小虧的單子,積累起來,才決定了你的真實收益。

克服這種心態的方法就是分析數據。“勝率”和“贏虧比”是分析投資系統的基本指標,前者考驗的是選股能力,後者要靠交易能力。數據不會騙人,人的運氣不可能連壞三年,通常高手都是穩住一個指標,然後在另一個指標上賺錢。

如果你的“勝率”和“贏虧比”同時出了問題,說明你的投資系統有問題,水平再高、投資經驗再豐富也救不了你。

85%的投資者,炒股水平比平均水平高?


3/6、第二種:過度樂觀,只看收益,無視風險

股價如果能衝破前期高點,向上的空間就打開了……

新產能上馬後,營收可以直接翻一番,利潤暴增400%……

主力持股成本那麼高,只能繼續往上做……


這些判斷是不是很眼熟?

最典型的例子是研究機構的研報,我在上一篇《新手的致命虧損,總是在“不確定”的機會上盲目重倉》中講過一份研報的誕生,通常基於一兩個重要的假設,產生幾個增長的邏輯:漲價、產能擴張、新產品、新客戶,然後按照理想的情況給出未來業績預測和目標價。

但擴大產能,有下游需求萎縮,打價格戰的風險;新產品失敗有開發失敗賣不出去的風險;新客戶有開拓速度不及預期的風險……

所以一份研報,除了增長的邏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最後的風險提示,根據我的經驗,80%的業績預測最後要打個八折,而80%的風險提示或多或少都會成真。

但這個最重要的風險提示,通常只有一兩句話一帶而過,大部分研報給人的感覺都是“形勢一片大好,股價現在不高”。

賣方研究員只能靠推薦股票賺錢,過度樂觀也可以理解,但我們買股票如果也是隻看“前景”,不看“風險”,就是盲目樂觀了。

克服這個心態,一是靠計算,二是要有B計劃。

一支股票,能不能買要看確定性,什麼時候買要計算風險收益比——看看目前的價位,向上的空間有多大,向下的空間有多大,向上的空間至少是向下空間的1.5倍,才是一個好價格。

B計劃就是在你買入之前,要有“如果事情沒有按你想象的方向發展”時的方案。

B計劃對於趨勢交易者很簡單,就是止損;但對於價值投資者就複雜的多,要求我們根據“不確定程度”、“倉位”、“市場風格”、“估值水平”等多種因素進行權衡,再決定下一步操作。

從投資系統的角度講,計算風險收益比是為了提高“勝率”,B計劃是為了不讓虧損交易影響“盈虧比”——“投資心態”不能是玄學,一定要變成具體的技術問題去分析解決。

4/6、第三種:毫無根據地認為自己是個例外

雖然80%打板的都是虧損貨,但我就是那20%中的一個

這種題材炒作的機會,一般人很難把握,但我沒問題

暴漲必有暴跌,但暴跌之前,我還能再撈一把

事實上,越是經驗豐富的人,越容易在陰溝裡翻船。“善泳者溺於水”背後的原理是,失敗的概率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會遭受概率懲罰。這在一波主題炒作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大家真的相信那麼“黑科技”嗎?大家真的相信那些公司有“工業大麻”嗎?不是,大家都知道這是“擊鼓傳花”的遊戲,知道是在博傻,只是賭自己不是“買單”的那個人,在賭自己止損的意志與速度。

主題炒作的投資者最喜歡引用索羅斯的名言:“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實際上,它隱含的意思是說:別人都是真傻,只有我是裝傻。

但實際上,一波題材股的炒作,如果進來的人都是抱著收割韭菜的心理,結果就會發現並沒有什麼韭菜,最後的結果就是拿刀互砍,變成了賭大小的遊戲。

85%的投資者,炒股水平比平均水平高?

克服這個心態的唯一辦法就是,不要參與這類博傻遊戲。因為一旦養成這個習慣,你賺的錢十有八九是拿不走的。

5/6、三種更奇怪的心態

“自我服務偏見”並不只是盲目樂觀、自高自大,它還會推演出一些更奇怪的心態:

第一種:不合理的預期

你自認炒股水平比別人高,並且還特別理性,只要求年化20%,每年悠篤篤地完成。

可最近大牛市,你發現鄰居家的王二傻子賺得比你多,一聊,你找到原因了:人家加了五倍的槓桿了,人家天天追板了,人家炒股從來不看基本面……

是啊,既然你的水平那麼高,怎麼能被王二傻子比下去呢?為什麼要死守20%的收益呢?一輩子能遇上幾次大牛市啊?

結果等你進來,這個“擊鼓傳花”遊戲剛好結束。

真相是,

一個人長期形成的投資系統跟利潤目標是相關的,一旦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投資系統就被破壞了,收益反而不如從前。

第二種:亂認股神

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的炒股水平比一般人強,所以,一旦發現別人比自己強太多的真憑實據,比如網上有人曬超牛的“交割單”,他們會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這個人是股神啊。他根本不是人,我仍然比別人都牛。

所以呢?

既然遇到的是“神”,當然無腦相信,股神的小密圈,買買買,股神的薦股,買買買。

可虧了怎麼辦?

——騙子,這個人是個騙子。我就說還是要相信自己炒股水平吧。

相信有股神的人,通常認知總在兩個極端搖擺,而且自我感覺也不會太差。

第三種:陰謀論

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的炒股水平比一般人強,所以,面對自己虧損的真相,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投資系統有問題,他們會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跟自己作對。

這就是“陰謀論”。

而最經典的“陰謀論”,就是莊家控盤。

也許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做莊”是最主流的炒作模式,“跟莊”也是散戶最主要的贏利模式,但十幾年後的今天,莊股已經很少了。

莊股思維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股民的意識中,成為解釋自己為什麼會虧錢的的“陰謀論”,主要表現有:

別的股票都在漲,自己的紋絲不動——這是狗莊在打壓吸貨;股票遇利空大跌——這是狗莊在打壓洗盤;股價暴跌後反彈——這是狗莊貨沒有出完,還要再拉一波

現成的評論拉出來遛遛——

85%的投資者,炒股水平比平均水平高?


“陰謀論”者相信的,除了神秘的幕後黑手外,還有一些神秘的自然規律,。

“陰謀論”總是相信一些神神叨叨的理論,能夠讓他精準地預測未來的價格,包括但不限於:黃金分割點、斐波拉契數列,江恩時間,周易……

6/6、大部分人都有“自我服務偏見”,除了自己

·你覺得這些人很可笑,你覺得說的不是你?

——是啊,我怎麼可能有“自我服務偏見”?

再看下面一段話:

人們往往認為他們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見的影響。他們甚至認為自己比多數人更不容易產生“自我服務偏見”。——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


“自我服務偏見”之所以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因為每一個人都渴望自我證實,渴望提升自我形象。

在我們遇到挫折時,“自我服務偏見”能夠提供一種“自我保護”,幫我們重建自尊,擺脫沮喪甚至抑鬱的情緒。

但也正是這種心態,讓我們無法認清自己投資方法上的缺陷,無法提升投資水平。

二十多年的投資生涯中,我加入過無數的股票群,遇到過各種風格的股友,在我看來,95%的個人投資者入市一兩年後,水平都差不多。唯一的區別是能不能早日認清這一點,理性地分析自己投資方法,建立更適合自己的投資系統。

這才決定了你最終的收益水平。

85%的投資者,炒股水平比平均水平高?

首發於“思想鋼印(ID:sxgy9999)”微信公眾號,講述價值投資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