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之死”的一點啟示

咪蒙“之死”的一點啟示

2019年2月21日這一天,無疑將是被自媒體創作領域載入歷史的一日,這一天咪蒙相關的自媒體號全面崩塌。

這件事可以說是一件現象級的事件,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作為讀者,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不發表任何觀點、不評論、不站隊。

但是生在這個時代,就如同你進入了一個集體、一個公司,中立就是死路一條,你要向前走,就會被現實逼著必須要站隊,否則你終將淪為一枚棄子。

跳出讀者的身份、無論是做人、還是做自媒體人,我們需要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做人的態度。

~ 1 ~

對出名這件事,應該心生敬畏

這個社會,對那些走在普羅大眾前頭的人是有要求的。

所以那些明星們、藝人們他們都有偶像包袱。就連經濟學家薛兆豐,在參加《奇葩說》之後,因為坐擁了300萬的粉絲,也倍感包袱帶來的壓力。

他說成為人們關注的人物之後,自己坐飛機的時候,也不能像往常一樣,等空姐去提醒,才拉下遮光板、繫好安全帶,調整好座椅靠背,而是早早的都做好,以迎合自己在公眾面前的人設。

揹著這樣的包袱,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能感受到自己公眾人物這個身份帶來的約束,其實同時也是一個人有責任感的體現。

卸下包袱做普通人,其實不難。就算大眾對一個人的關注和熱度,也很可能只是持續在短暫的時間段裡。當熱度褪去,明星也還是隻能做自己。

但是那樣一段曾經被萬人追捧的經歷,告訴人們的是,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往往不僅僅是做好自己,也不是單純的做對事情讓人交口稱頌,而是你要做點什麼事情,你認為是對的事情。

當你的一舉一動可以影響很多人的時候,你會不自覺的反思,我要做什麼,如何去影響他人。

咪蒙的粉絲量是驚人的,從2015年9月15日註冊,從《女友對你作?你應該謝天謝地,因為她愛你》打響了第一炮,僅僅2個月粉絲就漲到了40萬,5個月200萬,到2015年底咪蒙發佈的《致賤人》閱讀量已超過360萬,成為擁有巨大號召力的公眾號。

緊跟著,咪蒙的成功案例,很快被搬上教學領域,如何學習咪蒙起標題,如何學習咪蒙寫作,如何學習咪蒙傳播,甚至如何學習咪蒙排版等,眼見著她收益高漲,追隨者們幾乎奉她為神。

而咪蒙成為目光聚焦的焦點後是怎麼做的呢?

她在一次如何寫爆款的分享中,輸出了這樣的認知:你說話很溫和,你觀點很中立,你性格很寬容。那你不要寫公號文章了。你不適合。你看了《烏合之眾》就會知道,任何時代的領袖,包括意見領袖,都是特別偏激的。偏激的觀點才具有煽動性。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實證,那些簡單粗暴的標題,比如《普京:朕要操心國事,哪有時間操你》、 《把你的錢花出去!因為愛存錢的人全是傻逼》、《醜直男有什麼資格和女人一起過冬?》,她還標榜自己要寫咪蒙三步曲《女人乃最大》、《愛情大香蕉》、《心靈JB湯》。

這已經不是她口中單純的反雞湯文學,而是上升到了低俗、粗製濫造、汙文化的錯誤軌道。

對於一個擁有1400萬粉絲的大V來說,她這是在拿自己的抖機靈、迎合讀者口味的狡猾和時代的正能量在做對抗。結果是什麼可想而知。

2018年底,咪蒙旗下賬號“才華有限青年”發佈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發酵,成為了局面崩塌前壓下來的最後一根稻草。對名利的不知敬畏、過度膨脹,早已預示了結局。

~ 2 ~

公眾人物犯錯後,被打擊的力度更大

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公眾人物在享受光環、享受關注、享受高收入、享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權利的同時,應該意識到自己身上揹負的使命。

普通人對社會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很小的,因此相對應的社會義務也小,即便如此,我們會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儘量做一個不拖社會後腿的人。

而公眾人物,是具有廣泛的社會知名度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的群體,更應該意識到他們的一舉一動對社會的價值輿論、以及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很多藝人、明星、在犯錯後宣佈退出娛樂圈,退出歌壇、退出影壇,這不是他們的無奈,是他們早在走錯路之前,應該長鳴的警鐘沒有鳴響的必然結果。

成就你的力量,也可以毀滅你,而這個決定權,握在你自己手中。所謂榜樣的力量,是因為人們視你為榜樣,所以將你捧上神壇,而如果自己不努力做到所在的位置應該做好的事情,那就是“德不配位”,最終把你拉下神壇的也是曾經高高將你捧起的那些人。

咪蒙全面被禁之後,嘲笑聲、譏諷聲不絕於耳,你說這其中有幸災樂禍的、也有添油加醋的,但是是誰讓咪蒙被如此的全方位打擊,沒有別人,是她自己。

電影《華盛頓郵報》,講述了一群媒體人為了公眾的利益,置企業、家族的興衰不顧,冒著失業坐牢、傾家蕩產的風險,和政府站在對立面,強行出版報道美國政府對越戰的錯誤堅持。

影片輸出的價值觀,才是媒體人應該有的姿態。為了人類的進步、為了正義、為了理想中的烏托邦社會早日到來而奮鬥,比起謀生存、賺錢,這些大義讓媒體人的存在意義變得更大。這樣一群堅信正義、堅信良知的媒體人,才真正體現了這個行業的精神。

咪蒙的商業理念和行事方式,顯然是有悖於媒體精神的。

當大家感嘆,自媒體人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時,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眼見她高樓起,眼見她大廈崩塌,是她自己一路給自己挖的坑。一個全網封殺,和當初她在全網的號召力、享受的流量福利也是成正比的。未能愛惜羽毛、珍惜羽翼,潰爛發作,也只能斷臂自保。

~ 3 ~

成為公眾人物後,對名和利更應該保持疏離

咪蒙的成功,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她也不是一蹴而就,空手套白狼的成功,不是她不努力,她錯在了努力的方向走偏了。

咪蒙本名馬凌,四川人。畢業於山東大學、是文學碩士,研究生階段主攻魏晉文學。畢業後她曾任職南方都市報深圳雜誌部首席編輯,後辭職創業(萬物生長)飲食傳媒公司,不久倒閉,解散人員。創業失敗之後,再重新出發,才推出了“咪蒙”公眾號。

咪蒙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從報社辭職後我也做了別的,視頻運營什麼的,但都不成功,我後來反思自己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把時間花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我擅長的是寫文章啊。”於是咪蒙創立了自己的編劇團隊,開始為網劇寫劇本。從廣州來到北京的影視中心,她做起了北漂,9個人的團隊,7個人負責寫劇本,一個負責財務、一個負責行政。

在她2015年開通公眾號之時,早有前人已經賺的滿缽滿盆,自媒體的紅利期早已過去。咪蒙也坦言,最初只是想搞個業餘愛好,沒想到第一篇文章就有了10萬+的閱讀量,於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公眾號成功後,她的頭條廣告費據說有75萬人民幣,助理的月薪也高達5萬,她也很快用積累的財富,2年內在北京買了房子。

這一系列的奮鬥史,可以說對每個普通人來說都是個傳奇,渴望而不可及。但成功之後的路,才是最考驗一個人的時候。被金錢、光環絆住不能抽身,還是適時的警醒,知道什麼是原則、底線、何可為何不可為,考驗一個人的底蘊和人生沉澱。

李健在《歌手》迴歸公眾視野之後,選擇拒接一切商業廣告、綜藝,專心做自己的音樂,甚至為了躲避一時間的風頭無兩,去美國旅行散心,這是對自己的瞭解、對人性的通透。

譚卓在出演第一部電影之後就入圍戛納,乘勝追擊,甚至可以躋身一線女星的行列,但她選擇了自己鍾愛的文藝片,10年影壇默默無聞,苦練演技卻也過的不亦樂乎。

這些人他們不是愚蠢、不是不善經營,更加不是不想要名和利,他們只是對名利有所敬畏,保持了應有的疏離。

而咪蒙,他不但對突如其來的成功沒有反思,反而更進一步的踩著自己錯誤的調子,不肯回頭,慢慢的將女性變成了自己的獵場,輸出煽動情緒、過渡倡導女權的思想和認知,這是在為了功利,枉顧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良知。

人民日報官微就咪矇事件發表評論:“咪蒙發道歉信,避實就虛,避重就輕,暴露出一貫的擦邊球思維。當文字商人沒錯,但不能盡熬有毒雞湯;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熱衷精神傳銷,操縱大眾情緒,尤為可鄙。若不錨定健康的價值座標,道歉就是暫避風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就變成一地雞毛。”

~ 4 ~

人生很長,一時的得意失意不能說明一切

咪蒙曾經輝煌過,無論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還是收穫的美譽,但如今已風光不再。

現階段的咪蒙應該是到了人生的一個坎上,無論是去年的離婚、還是今年的全網封號。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無一例外。壞事如果能正向轉化,也能變為好事。咪蒙的事業瓶頸,其實不完全是她個人的問題,早在去年年底,一些公眾號大V就有一小撮已經悄無聲息的被封號了,這是一個自媒體領域的自我淨化、洗牌的過程、優勝劣汰是自然界不變的法則,而粗造濫制、為了功利博眼球的創業者,也是時候反思一下自己的底線和賺錢的手段。

但咪蒙不是死了,也不是去坐牢,更加不至於從此一蹶不振。僅僅是這個時代,對這樣一種投機取巧的文字運營方式進行了指責和批判,以咪蒙為首的劍走偏鋒的自媒體人應將對此事引以為戒,做好反思。

無論是做公司、做人、做事業,我們內心要擺正,不要做金錢的舔狗,更應該不斷的昇華自己的內核,成就點什麼精神。

就像27歲的張藝興說的,我有一個別人覺得很好笑的夢想,我要帶領華語音樂走向世界;像50歲的古天樂說的那樣,我不介意演爛片,作為香港人我要全力支持香港電影的發展。這個世界上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夢想。

夢想不值錢,但是當你變成迷途羔羊、被金錢、名譽、地位包圍的時候,在你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時候,回頭看看你小時候曾經的夢想,它能幫你走回正途,找到回家的路。

公眾人物的良知,在於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除去光環、褪去華衣、有一刻曾經的赤子之心,即使誤入歧途,夢想如指路明燈,總能讓人迷途知返。

生而為人,我們一定有點什麼發自心底的想法,如果沒有,也可以慢慢的去尋找,在找到那個純粹的光亮所在之後,每一步都將走的踏實,那才能走好這漫長的一生,有所為有所不為。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