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师兄弟们让孙悟空变松树,究竟是想看本事如何,还是故意教唆孙悟空犯错?

恒实说


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说一说菩提祖师的来历,有很多人觉得这个菩提祖师是某位大神的化身。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菩提祖师就只是菩提祖师。原文: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且不说孙悟空已经在这里学了十年之久,就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如果祖师是化身的话,他又何必这么担心悟空说出去呢,因为说出去别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谁,并且说出了那么狠的话,更直接断了十年的师徒之情?所以菩提祖师并不是化身。

那么再来说悟空的师兄弟们,悟空和师兄弟们一直是一同听道,一同玩耍,与师兄弟们关系甚好,再者听了这么多年的道,就不要怀疑他们的素质了。另外,如果是他们故意教唆悟空犯错,祖师岂会不知,又怎么会轻饶了他们?

原文: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于与你口诀。”这说明师兄弟们并不知道口诀,所以是真想看一看悟空的本事。

至于悟空被赶走,这不过是个借口,只因为悟空应该学的都已经教完了。


有心啦老铁




《西游记》原著中,这个情节发生在第二章: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师兄弟们让孙悟空变松树的情节这样子的: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曰:“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师父拊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搜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棵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棵松树。

凭这段文字的叙写,看得出是师兄弟们想看看孙悟空学到的本事如何,但不排除故意教唆孙悟空犯错的可能性。具体的理由,下面详细说一下。


一、追求道法之人,未必人人心术正确。

一如孙悟空初始之时,菩提祖师给孙悟空介绍术、流、静、动这四门道术,实则就是想考验一下孙悟空的心术正确与否。因为术、流、静、动这四门道术虽然非常厉害,但终究是旁门左道,是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

因此孙悟空对这四门道术全部否定,只求长生之道。孙悟空想求长生之道的原因,在于他在花果山时,享尽山珍美味,但看到他的徒子徒孙逃不过生老病死,所以才有了漂洋过海来到菩提祖师处求长生之道。


而至于孙悟空的师兄弟们出于何种目的来求道,肯定是有正有邪。正的可能用于造福一方,邪的是用于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否则,菩提祖师在授道法之前,也不会先考验一下孙悟空的求道目的。

后来孙悟空凭自己的慧根不浅,明白菩提祖师用戒尺打他三下的用意,三更半夜在祖师处秘密得到长生口诀。而祖师又公开传授孙悟空躲三灾变化之法,肯定会招来个别心术不正的师兄弟的妒忌。


二、须菩提祖师的良言益语。

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从这段情节叙写,不难看出,菩提祖师一语中的地指出个中要害。师兄弟们让孙悟空变松树一方面是看他有没有学到本事,实则怀有妒忌心态,也有故意教唆他犯错的成分。

一如菩提祖师所说的,你有这种道术,别人必然来求你,你若是畏惧因为不肯传授而招来祸害,那就必须得传授于他,而你若是不肯传授于他,他又会加害你的性命。

所以,菩提祖师这段话道尽了师兄弟们你心态,也直接呵斥孙悟空的这种道术炫耀是非常危险的。接着菩提祖师虽然对孙悟空非常疼爱与喜欢,但为了他性命着想,逼迫孙悟空离开师门,并且不得说菩提祖师是他的师父。


世间人心隔肚皮,可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菩提祖师作为《西游记》中神仙人物,实则这种情节反映于现实,对我们读者的处世而言,是有借鉴作用的。


醉墨客林世伟


不存在对悟空的刻意陷害和教唆。西游有很多逻辑推理的阴谋论,基本曲解了原著的本意。

《西游记》宣传三教合一,孙悟空被菩提驱逐,这段来自佛家、道家的基本常识。

首先,“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都是指“心”:灵台就是灵腑,灵腑在心,方寸就是一寸见方,也是指“心”;“心”的底部是个斜月,上面三点是三星。因此,孙悟空学艺之处乃是修心养性之所。

但是,“修性不修命,万古阴神难入圣”,所以道教讲究的是性命双修才能超凡入圣,菩提老祖这里只能修心养性,只是修心之所,只能了性,不能了命,因此菩提说“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道教的性和命是分开的,菩提这句话就是说,在这里无法了全性命,只有回到花果山水帘洞才能了性了命。菩提老祖不让孙悟空提他的名字,孙悟空说:“只说自家会的。”孙悟空为心猿,这个看过原著都知道,心猿在心处学得本领,自然是自家会的!这就是这么一段的大体寓意。

《西游记》是一本教人修仙,修炼内丹的书,悟空所学的长生术就是道家的“金丹大道”。


丁哥说道


大家好,我是白夜恶鬼x,一名文化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文化,一起涨姿势



悟空习得了七十二般变化之后,为一众师兄弟在院中展示,化作一棵松树,赢得众人喝彩。但是被师父发现,认为他卖弄武艺,悟空求情不成,被罚下山

那么师兄弟们是为了看悟空本事如何呢,还是故意教唆悟空犯错呢

我比较赞成前者:师兄弟们让悟空变松树,其实只是想看看这猴子本事如何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悟空在菩提祖师的弟子中是最为奇怪的一个,也常常成为人们的焦点。就像我们上学时期班里总会有一个人与众不同,给大家带来乐趣。悟空经常吃师父的小灶,肯定学到了不少他们不知道的法术,大家都在学习时期,对于这些是最没有抵抗力的,难免会怂恿悟空给大家展示展示,一方面满足自己好奇心,一方面如果展示效果不错,自己也感兴趣,可以找师父给自己加加小灶。



这里又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仅仅因为卖弄就把悟空赶走?

一是悟空卖弄自己的本领,与自己最初的理念——得长生是背道而驰的,菩提祖师已经对他失望;二是压制他的膨胀之心,为了鞭笞和保护他。

所以,师兄弟们只是情理之中的无心之举,为了过渡到接下来的剧情,和得到被赶下山、大闹天宫以及西天取经的必然结果。


白夜恶鬼x


我对这件事的理解是:更多的还是好奇!有教唆的成分,但不属于故意教唆犯错。

这个事件在《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师兄弟对悟空的迹遇是很羡慕的,对悟空所学到的本事也充满着好奇。除孙悟空以外,没有人会,祖师也没教其他人,于是众师兄弟要求悟空展示,之后在一片喝彩声中惊动祖师。

孙悟空卖弄本事的行为,在祖师看来,是件非常不可取的,非常危险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犯错吧!

祖师赶走悟空,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保护,而不是惩罚。

毕竟不是每个都可以去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到,除了悟空是求长生外,别人都是为功名利禄。不在人前显摆,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也是好的启示。


没干货


美猴王从花果山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菩提祖师拜师学艺,为何菩提祖师能收美猴王为徒,并为美猴王取名悟空。菩提祖师看重了他那份心灵纯净和与世无争的心态,说直白一点美猴王给菩提祖师憨厚、老实,如同一块璞玉。在《西游记》原著中美猴王有一话是这样说的:“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孙悟空在众多师兄弟中是最聪明的一个,深受菩提祖师的喜爱,在这几年里菩提祖师教孙悟空三样本领:长生口诀,七十二变,筋斗云。 随着时间的增长,孙悟空的本领上去了,心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会本领后的他就不知不觉开始骄傲起来,他不知道在人前张扬显示本事是大忌。

有一天,师兄弟们非要看孙悟空所学本领,孙悟空捻着师傅教的口诀,瞬间就变了一棵松树。大家看着高兴的喝彩起来,此事惊动了菩提祖师。在菩提祖师看来现在的孙悟空与之前的美猴王有很大的变化,美猴王开始像个小学生一样,刻苦学习,埋头苦练;此时的孙悟空像是大学生,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心态。这让菩提祖师很生气,孙悟空这样被逐出斜月三星洞,并告诫孙悟空不许说出师傅的名字。


国君自媒体


今天清明节喝酒.,鞋在雨水中湿了,回家扔了。

暖暖的鞋,和孙悟空的调皮的心性是一样,炫耀自己本事,不害怕被打倒地上,因为孙悟空原本草根阶层耍赖在地上,这是猴的本性。

师兄弟连环计,孙悟空只要体现炫耀,命运或是声名败裂,或事悲师父赶走。师兄弟敢提,悟空敢做,这就是师父又爱又恨的泼猴。

爽快想起秋瑾革命烈士一首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师兄弟有无恶意,都阻挡不住孙悟空大闹天宫。

是老话,求人不如求己。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我觉得就是前者。

悟空的师兄弟就是单纯想看看他的本事,人之常情,无谓过度解读。

文中有一段,可以看出他的师兄弟都是平庸之辈,没什么厉害的本事,也没有特别的悟性,和悟空的交情也止于表面上的师兄弟关系。

看看《西游记》原文:

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对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

你看,悟空的师兄弟,一来没觉悟,虽然都在修行求道,眼光视野也就那样了。

如果让他们学会筋斗云,他们想的也是在人间混一口饭吃,过点逍遥自在的生活。哪里想过要有什么大出息,大作为啊。

西游徒中,悟空也从来没有想过找救兵找到他师兄弟那里去,因为他知道他们有几斤几两。

就这些师兄弟,还能有什么心机啊?阴谋论更是妄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