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实力不如李建成,为何在玄武门之变中,他能够取得胜利?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夺取皇位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决定他个人生死命运的一战。

但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恐怕鲜有人会看好李世民。自唐朝建都长安之日起,李建成就以太子的身份,帮助唐高祖安定后方,处理政务。他是正统的太子,毫无争议的储君地位,几乎让李世民无法撼动。

而且,有一个历史冷知识是:真实的李建成并非无才无德之辈,相反,他宅心仁厚,深得人心。所以,朝堂大臣、后宫嫔妃、各地将官多归附于他,比如,唐高祖最宠信的宰相裴寂,就公开支持太子,而三皇子齐王李元吉,也是太子最坚定的盟友。

李建成的账面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李世民。那么,为何最终取得胜利的却是李世民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01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为李建成所不及

李世民家族的祖上,是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的鲜卑族。他们的曾祖李虎,在西魏时期就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后来又被北周封为了唐国公,李世民的祖父所袭爵位,就是他得来的。

李家世代以军功起家,他们能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北方牢牢站稳脚跟,历经几代还风光无两,靠的就是手中的军权和彪悍的家风。

五代时期,军阀们常说的一句话“天下,兵强马壮者得之耳”,李世民正是从小接受这种严格的军事化教育。他除了喜读兵书,还弓马娴熟,因此才在李渊得天下的时候崭露头角。

在七年统一战争中,李渊先后打了六大战役,而李世民独挡一面,先后独立领导了其中的四大战役。他头脑灵境,顽强坚韧,更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中,抓住敌人的弱点,勇猛出击,给对手致命一击。

而这一点,恰恰是长时间坐镇后方的太子李建成所不具备的。

02 李世民敢于豁出性命,而李建成则麻痹大意

在玄武门之变前,张婕妤已经得到了情报,她慌忙向李建成告密,李元吉也劝他称病不上朝,但是李建成麻痹大意,自以为宫中卫士乃是他的人,不会出什么乱子,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了玄武门。而反观李世民,则提前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

但是,杀太子,仍然是“诛九族”的大罪,对李世民的部下来说,不免心里各有各的小算盘。于是,在玄武门的战斗中,为了提振士气,李世民单枪匹马,第一个冲了出去,射死了对方的首脑人物李建成。这一箭,也只有李世民敢为。而他也因为身先士卒,差点被李元吉所杀,幸好被尉迟敬德救起。

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因为李世民敢于豁出命去,才极大鼓舞了秦王府将士的士气。稍后,太子的卫兵猛攻玄武门,玄武门守将敬君弘为李世民当场战死,而张公谨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关上了城门,死守城关,力保李世民的人身安全。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也亲自到前线慰劳将士。

可以说,有了李世民身先士卒,秦王府上下才能迸发出超强的战力,他们上下一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03 李建成支持者虽多,但手下人才不如秦王府精悍

虽然李世民军事实力不如李建成,支持者也不如他多,但李世民胜在优质人才的数量上。

在秦王府上,文有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为他制定了一个精妙的作战计划。

而武将方面李世民更加突出,在多年的征战中,李世民收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侯君集、段志玄等一大批猛将,他们不光对李世民死心塌地,而且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如尉迟敬德就拒绝了李建成一车金银的贿赂。

因此,虽然玄武门之变前,与李建成相比,李世民的实力处于劣势,但他能够审势度时,分析把握敌我强弱,从而用己所长,攻敌所短,最后在不利的局面下,克敌制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