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三百里阿房宮”是真實存在的嗎?有何歷史依據?

高廣福204高廣福204


首先阿房宮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在1956年,阿房宮被陝西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阿房宮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於世界奇蹟。這組數據已經清楚的告訴我們阿房宮是有眾多歷史數據支撐的他的存在完全是真實可信的!

而且考古人員也在在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發現了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所以糾結阿房宮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意義!

但是有一個事實也是公認的,阿房宮當年只是建成了其中一部分,並沒有完全建成!關於阿房宮當時的用途!現代考古界有兩種說話最為主流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一種是秦始皇當時繼承了其父親的宮殿!但是在天下一統之後,秦朝國都咸陽人口不斷增長舊宮殿顯然不能滿足當時的需要所以秦始皇就開始興建 阿房宮 作為自己新的皇城所在!另一種說法是阿房宮當時的用途是作為祭祀寺廟所用!

但是小編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因為如果僅僅作為祭祀之用的話阿房宮也不會佔地面積那麼大,修建如此長的時間!


魚樂說說說


1、阿房宮遺址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今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宮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阿房宮工程浩大,氣勢磅礴。


史記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從《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我們可以想象阿房宮的佔地面積,如此莊嚴雄偉的宮殿,讓人歎為觀止,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之後,稱阿房宮為世界奇蹟,譽為”天下第一宮“。


2、阿房宮由來


阿房宮由來版本較多,曾有個傳說,秦始皇喜歡一位趙國的女子叫”阿房“,兩個人情投意合,秦皇掃六合之後稱霸天下,統一六國。想封這個女子為皇后,因為她是趙國人,許多大臣極力反對,阿房不想讓秦始皇為難,於是上吊自殺,秦始皇傷心欲絕,之後建造阿房宮,正是以心愛的女子命名。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史料曾記載:


《漢書·賈山傳》,傳中的註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

漢書所言,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說,阿房宮宮殿建立大陵之上而取名,後考古挖掘發現,阿房宮確實建立在臺基之上。


3、阿房宮真實存在嗎?


2006年3月12日,考古人員在阿房宮西面灃河東岸進行調查,發掘出上林苑兩處遺址。而上林苑正是阿房宮的組成部分,上林苑在歷史古籍中,是否有記載呢?


翻閱古書之後,我們發現這句話:


《漢書·東方朔傳》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


《漢書-東方朔傳》中出現上林苑,按朝代推算,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秦國在前,漢國在後,也就是說阿房宮的上林苑在漢代,還是保存完好的。

宋代《長安志》書中記載: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週五裡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闊四尺五寸,下闊一丈五尺,今悉為民田


宋代書籍記載,阿房宮也是存在的。2002年2月-2004年12月,考古隊進行阿房宮的試挖掘,挖掘出300平方米,勘探面積35萬平方米。


綜上所述,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現代考古挖掘,阿房宮都是存在的。


喜歡文史補丁的朋友,記得點贊加關注,每天準時更新歷史小知識哦!


文史補丁


題主估計是把“秦咸陽城市群”和“阿房宮”混淆了。

秦咸陽城市群擴大規模後確實比較大。就好像現在的西安包括了高陵閻良這種感覺,雖然肯定沒有現在這麼大,但霸居渭河兩邊肯定的。

而阿房宮就是和秦皇宮隔河相望的宮殿,只是大家誤解了,阿房宮實際上是太廟,就是用了祭祀的。不是普通宮殿。

太廟能有多大?看看陝師大隔壁的天壇公園就知道了。


終南高揚


歷史上的阿房宮的確存在的,直至現在的西安市西十五公里的阿房村就是阿房宮遺址。在考古發掘的宮城夯土面積令世人驚呀。在考古發掘中還出現大量的秦磚。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真實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可見其規模宏大。

唐代大詩人杜枚的《阿房宮賦》曰“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陰,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細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按其描述,三百里有餘。

另有史料記載,阿房宮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死後,胡亥二世續建。

不過在餘看來,雖然有史料和文學作品的描述,但阿房宮並沒有真正建成。規化和建造是有的,但胡亥接位後續建的時間不長,就遇到陳勝吳廣起義,再下來就是項羽劉幫的起義,從時間上看,若大的工程,不說是在秦朝,就是在現代也要化費數十年時間,更要化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根本無力建造完工,充其量只是個爛尾樓,後被項羽焚燒,再後來別的朝代又在其基礎上建造了別的宮殿倒是有可能。


車工00


很多人都誤會這事了,秦始皇是建了阿房宮,但沒建完,阿房宮並不是宮殿,而是祭祀用的,同時項羽也沒有燒阿房宮。

大家知道阿房宮,最開始大部分應該是從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瞭解的,阿房宮如何高大雄偉,如何無與倫比,但是杜牧的唐代與秦差了1000年左右,杜牧根本沒有看到過阿房宮,所以這都是杜牧杜撰的。

2006年國家考古隊在阿房宮的舊址挖掘,並沒有找到被燒的痕跡,經過研究的到證實,阿房宮只是修建了地基,並沒有修建完成,並且從地基看也不是杜牧所說的那麼雄偉,阿房宮應該只是用作祭祀的建築。

所以,阿房宮是存在的,但是隻打了地基,但並不是奢靡的宮殿,而是歷祭祀用的建築。





小金學歷史


題主所言“三百里阿房宮”,應該是受了杜牧的《阿房宮賦》的影響。毫無疑問,《阿房宮賦》是千古名篇,但真實性只能呵呵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根據歷史記載,阿房宮正式修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末,阿房宮也只是暫定名。三十七年,秦始皇去世,修建阿房宮的工人有一大半去了修始皇陵。秦二世元年四月,始皇陵完工,阿房宮復建。同年秋,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四年,秦朝滅亡。也就是說,滿打滿算,阿房宮也就修建了不到五年。在那個沒有任何大型機械,任何東西都得靠手提肩扛的年代,五年的時間能修建多大?何況這五年中,到處都是戰亂,修建阿房宮的民夫,可能今天在幹活,明天就被拉壯丁去打仗了。以下引用杜牧的原文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看看寫的,會有人覺得,五年的時間,能修建出這樣的場景?我們當代的高科技建築集團也不能吧。
新中國建立後,歷經數次的發掘,終於找到了阿房宮的遺址。從考古發現中,我們發現,阿房宮遺蹟的總體面積大約為6平方公里,大致分為七個大區。而且,發掘還證明了,阿房宮並沒有完工,而且也沒有被火燒過,因此歷史上所說項羽燒了阿房宮,也是無稽之談了。因此,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的描述,都只是杜牧自己的想象。阿房宮是存在的,但絕對沒有杜牧描述的那麼宏偉,只是一所沒完工的宮殿群而已。

穿過歷史迷霧


阿房宮歷史上是應該是有,(在許多文獻中都記在有阿房宮的存在,近代考古也發現了的遺蹟)這個是有證據的,至於規模大小就有很多爭議。其實沒有那些詩人寫的那麼大,你所說的應該是杜牧寫的詩中所說“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其中的三百多里有很大的誇張成分,和李白所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有異曲同工之妙。


反惑小聲


阿房宮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也是笑話。2000年,劉慶柱,時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毓芳,時任阿房宮考古的領隊,這是夫妻二人。而劉毓芳也是唯一一個考古女隊員,另外還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很多同志,在阿房宮及周邊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進行了幾年的考古發掘,大小深溝挖了幾十條,挖土取樣拿回北京檢測也未發現這個大土臺子有碳粒支撐,也就是沒有燒過的痕跡。哈哈,一場笑話也就是鬧劇就這樣結束了。你居然不知道這天大的笑話?


老狼16946


沒有啊,三百里多長?一百五十公里,試問下現在有那個大城市的市中心能有一百五十公里?現代的科技一個最大的城市市中心都沒有這麼大,那麼2000多年前的古代能夠建造出一個宮殿三百里,你信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所以無需證據,三百里阿房宮是不存在的。但是一個小的富麗堂皇的阿房宮還是真實存在的。


小程序郵箱248


秦始皇是修建了阿房宮,但是僅僅修了一個地基,並未完成,現代的考古已經證明了。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個月純屬訛傳。項羽實際燒了咸陽宮殿和秦始皇陵的享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