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做到這一點,你也可以成為聖人,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本期導語

普通人和聖人的差距在哪裡?成為聖人會怎麼樣?

普通人和聖人的差距,不是成就的大小,而是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不同

這裡是悅讀國學。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多次提到聖人兩個字,比如:“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等等。

這裡的聖人和儒家所提到的聖人還是有區別的,老子所謂的聖人,品質德行僅僅是一方面,更多的偏重於做為一個卓越的團隊管理者和領導者所應該具有的能力和素質。正如《鬼谷子》開篇所言:“奧若稽古 ,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

那麼,聖人和普通人差距在哪裡?怎樣成為聖人,成為聖人會怎麼樣?這幾個問題,如果你徹讀道德經,很容易就會知道答案,因為在道德經裡面有多處相關論述,比如道德經的第49章。本期內容,悅讀國學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道德經》:做到這一點,你也可以成為聖人,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聖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聖人把自己和世界看成一體的,普通人把自己和世界看成是對立的。

怎樣成為聖人?

成為聖人並不難,一句話,聖人無常心。

成為聖人會怎麼樣?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好了,下面具體的說一說。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還是先逐字逐句的學習一下老子道德經的49章。

老子《道德經》第49章原文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逐句解讀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有道之人,始終不存私心。可以做到以大眾的心,作為自己的心。大眾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大眾關注的焦點,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聖人做人做事沒有主觀成見,完全依據客觀需求,聖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有些人說,我做不了聖人,這很正常,所以能夠獨佔鰲頭引領時代的總是鳳毛麟角,多數人則庸庸碌碌之中了此一生。

以百姓群眾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利益,當然,這些群眾裡面,包括了善與不善,信與不信之人,如果厚此薄彼,區別對待,自然就不可能公平公正,這樣做,又怎麼可能以百姓心為心呢?

每個人,只不過所處的立場不同,所以觀點,行為難免各有不同,其實也沒有是非善惡,各自的立場出發點不同罷了

《道德經》:做到這一點,你也可以成為聖人,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友善的人,我對他友好;有的人,看上去不是善類,這樣的人,我也和氣地待他

不因為別人的外在表現而區別對待,或者說,別人怎麼樣隨他去,我不會自亂陣腳,我向外發送的始終是正能量,我的氣場不亂,這就叫善人之德。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誠信的人,我對他誠信,不誠信的人,我一樣對他誠信,並不會因為對方存在缺點而另眼相看。這就是聖人的職責所在。

講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講信用的人,我也誠信對待他,這樣人人都會講信用

老子這句話,不是強調信任那些不講信用的人,而是說:別管別人,做好自己。如果每個人都做到講信用,那麼這個世界也就不存在不講信用的人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心生疑惑:這樣能行?不誠信的人,我幹嘛要對他誠信!

所以說,我們多數人都是凡人而已,不是聖人,也很難成為聖人。因為聖人不僅僅是德行的超凡入聖,更有其不一樣的職責和使命。思想不同,境界就不同,達不到那樣的境界,自然也感受不到那樣的風光。

《道德經》:做到這一點,你也可以成為聖人,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如果你是團隊的管理者,更有責任以身作則,來規範、引導,使每個成員都能夠棄惡揚善,從善如流。

這就好像,比如你是老師,你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實,一個愛撒謊,那麼,你對這兩個學生是不是應該一視同仁呢?不能因為那個學生愛撒謊,你也對他滿嘴胡話吧?這樣,又怎麼可能起到以身示範的教化和引導的效果呢?

說到哪,就要做到哪兒,善或不善是別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善待、不曾違背,才算是具備善的品德。守信還是不守信是別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以誠相待,不曾改變,才算是具備守信的品德。

老子在《道德經》第27章裡面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如果不這樣,只善待善良的,而放棄不善良的,只信任守信的,而放棄不守信的,怎麼能叫善於救人而不放棄任何人呢?

有道之人,不會固執己見,而是始終以群眾的立場作為自己的立場,不會厚此薄彼,始終一視同仁,這才能稱得上聖人無常心。

《道德經》:做到這一點,你也可以成為聖人,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有人說,聖人就算以百姓心為己心,真的能做到“不信者,吾亦信之”嗎?

完全能做到。

比如,我打個比方,你至親的人借了你的錢,沒有及時還,你是不會急著向他追討的。不僅如此,如果對方再次遇到困難,只要你有能力,你還會借給他,為什麼?心情不一樣,他不是外人,是自己的至親,聖人也是一樣,把天下人作為自己的親人,百姓心,就是自己心,我們平常人做不到,因為我們不是聖人,沒有得道。凡夫俗子不能體會聖人境界。而一旦達到這個境界,人生自然海闊天空,別有一番景象,但是我們永遠達不到,因為執著和妄念,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讓我們一輩子活在患得患失的枷鎖之中,與自由隔絕

接下來,看下一句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歙(xī):本意為吸氣。此處指收斂意志。

為天下渾其心,意即——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使自己的主觀意志處於虛無混沌,無所求的狀態

有道的聖人管理團隊,收斂自己的主觀意志,約束自己的慾望成見。不以自己個人的主觀意志為出發點。

聖人以群眾的耳目為自己己的耳目去看、去聽,意即團隊的管理者,應該站在大眾的立場,想其所想,聽其所聽,感受他們的感受,完全客觀公正,沒有私心。聖人對待百姓,就像對待孩子一樣。

聖人從不以自我意識為出發點,不以主觀意志來判斷客觀事實,也不會以自己的主觀意志來限定別人的意志。

我們之所以痛苦或者迷惑,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自我的偏執,簡稱“我執”造成的。陷入我執的人,總是被自己的思想觀念左右,每當我的思想觀念和別人不相同的時候,就覺得其他人是錯的,可是別人並不會因此而改變原有的觀念和想法,於是對立和矛盾就產生了,與客觀世界的矛盾日益加深,痛苦和迷惑也隨之而來。

《道德經》:做到這一點,你也可以成為聖人,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你和聖人之間,只隔了一個“自我”的距離

聖人常無心。擺脫自我束縛,你就是聖人,深陷我執,就是凡夫。常無心,通俗點說,就是跳出自我。做到這一點,你也可以成為聖人,獨佔鰲頭,引領潮流

跳出自我並不難,用心體會下面這句話,就可以去我執,常無心,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語出《論語》

孔子杜絕這四中不良行徑:

毋意——不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客觀事實為判斷依據

毋必——不想當然,不主觀推斷,不絕對化看問題

毋固——不固執拘泥,不會一條路走到黑

毋我——不自以為是。凡事不會以自我為中心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似簡單,真要落實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需要非凡的自制力,如果做到了,你也是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