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xiaodi1990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功臣都逃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但凡事都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在稳定天下后,大部分功臣都得以善终。而造成这种君臣和谐画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李世民高超的帝王驭下之术。



李世民大喜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东突厥出兵攻打唐帝国河西地带。不过由于各地守将坚壁清野的政策,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件事让李世民找到了攻打突厥人的借口。

同年十一月底,李世民在张公瑾的建议下调派了十余万大军,分六路北上反击突厥,这六路大军全部受时任兵部尚书的李靖节度。

次年正月,李靖率军3000出马邑,进屯恶阳岭,对突厥人产生了直接的威胁。突厥颉利可汗始料未及,他认为李靖绝不敢孤军深入,后面必然有大军紧随其后,所以急忙撤退。



李靖探听消息后,诱降了颉利可汗的大将康苏密。康苏密降唐后,献定襄城,住在定襄城内的萧皇后,以及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政道被俘。

萧皇后和杨政道被俘后,李世民从萧皇后手中拿回了象征中原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这件事标志着隋朝最后复国的希望被灭。

当然,李靖大败东突厥,李世民更加高兴的是一雪前耻。当年李渊刚刚称帝时,突厥经常犯边,迫于军事压力,李渊甚至对突厥上表称臣。即便到了唐朝统一后,由于军事实力不济,李世民面对突厥兵锋直指长安城时,也被迫在渭水结盟。

如今,李靖大破东突厥,可以说是给李世民长足了面子。一来可以向已经退位的李渊显示自己的能力,二来可以让天下人淡忘玄武门事件。



李靖大败突厥后,紧接着更加震撼的消息再次传来。由于唐军的勇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颉利可汗竟然准备上表称臣,请求归附唐朝。

李世民接到颉利可汗的降书顺表后,猜透了他的心思,那就是暂时投降,等到春暖花开,青草遍地之后再次卷土重来。于是李世民将计就计,为了援助李靖,想出了一条妙计助战,派遣唐俭和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

唐俭和安修仁到达突厥后,颉利可汗必然放松警备,此时如果李靖等人出兵,必然可以出其不意的灭亡东突厥,把唐军的损失降到最低。



李世民的计策非常好,但涉及到了唐俭和安修仁的人身安全,所以不能明说,因此很多人看到李世民派人接受颉利可汗的降书时,都放弃了进攻突厥的计划。

但此时李靖揣摩到了李世民意图,力排众议,并且说能够彻底消灭颉利可汗,损失掉唐俭和安修仁也没有什么可惜的,于是李靖挑选了一万骑兵向颉利可汗的残部火速突击。

李靖进军到了阴山,杀敌过万,俘获敌十几万。颉利可汗虽然逃走,但很快被李道宗擒获,很快颉利可汗被送往了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李世民看到颉利可汗时,知道了以前的屈辱彻底成为历史,因此召开宴会,和李渊一起分享了这份喜悦,后来还曾令颉利可汗跳舞助兴。



李世民震怒

李靖回朝后,遭到了御史大夫萧瑀、温彦博的弹劾。内容为李靖治军无方,一些士兵在行军过程中劫掠突厥百姓,请求李世民严惩。

实际上冬天的草原天寒地冻,将士行军途中补给困难,即便是劫掠突厥百姓也属于正常情况。但李世民还是震怒,狠狠的责斥了李靖一番。



在这里越关猜测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李靖立下盖世奇功,李世民有必要敲打一下李靖,避免其骄傲。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在敲打的时候观察一下李靖的表现,如果李靖有什么不满,可以迅速采取制约措施。

第二、曾经突厥的百姓和将领,如今已经成了大唐的子民。为了安抚这些异族的不满情绪,李世民有必要对消灭突厥的主将李靖责备一番,彰显一下李世民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心态。事实也证明,后来的突厥将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等人也对唐朝忠心耿耿。

第三、稳定朝中的不满情绪,李靖在进军突厥的过程中,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这个人是隋炀帝的姐姐,对萧皇后有大恩,因此萧皇后对李靖超产生了非常不满的情绪,让自己的弟弟萧瑀弹劾了李靖。

第四、责斥李靖也不排除做给出使突厥的唐俭等人看。毕竟李靖突击突厥的时候,唐俭等人在乱军之中差一点被杀。而突击突厥造成大臣陷于为难,这个锅只能由李靖背。



李世民赏赐

自古“胡萝卜加大棒”就是帝王驭下之术的必要手段。

当李世民责斥李靖的时候,李靖没有任何不满的态度。所以事情过后,李世民也知道了李靖为人忠诚谦卑,便给予了李靖应得的“胡萝卜”;

久之,太宗谓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

后来李世民赏赐了李靖两次,不仅增加食邑,还赏赐了很多绢帛。当然李靖得到赏赐后,更加谦卑,甚至经常闭门谢客,这也让李世民更加器重李靖,李靖也因此善始善终。


我是越关


公元630年,大唐贞观四年,漠北发生大规模饥荒,致使东突厥内部发生诸多叛乱。在这种背景下,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趁此机会征服东突厥。于是,李世民派遣李靖、徐世勣等人率领十万大军远征漠北。

正月初,唐军抵达漠北前线,李靖决定趁颉利可汗还没准备好之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在一个天黑的夜晚,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对颉利可汗的大营发起突袭,由于晚上天黑看不清,颉利可汗以为是唐军主力部队杀了过来,所以他在慌乱中果断选择撤军,一直退到阴山附近。

在阴山站稳脚跟后,颉利可汗害怕唐军会趁胜追击,就派遣使者到长安请罪求和,当然,颉利可汗这样做不过是缓兵之计,他真正意图,是希望熬到春天草青马肥之时,再伺机东山再起,李世民自然也明白颉利可汗的意图,所以他先是派唐俭作为使者到东突厥商议和谈事宜;暗地里又命令李靖率军严阵以待。



等到唐俭来到漠北后,李靖与徐世勣商议,都觉得颉利可汗不过是想借求和保存实力,还不如趁唐俭去和谈的机会,对突厥发动突然袭击,必然可以将颉利可汗活捉。因为,在和谈的过程中,颉利可汗的防备必然会有所松懈,虽然这种做法会让唐俭有生命危险,但为了帝国大业,也只有牺牲唐俭一个人。

徐世勣也非常赞同李靖的观点。于是,在唐俭前去和谈时,李靖派遣苏定方率二百轻骑兵跟随在使团后面,自己则率一万精兵尾随,大军只携带20天的粮草,悄然向颉利可汗的大营逼近。

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过百米,等突厥士兵发现尾随在使团后面的唐军时,已经来不及排兵布阵,慌忙之下只能各自拿起武器迎战,但这种四处散乱的突厥士兵又哪里是唐军的对手,苏定方更是亲自披甲上阵冲杀,突厥军队死伤无数。

气急之下的颉利可汗到处寻找唐俭,打算将他杀死以泄恨,但唐俭见机不对早就溜之大吉。随后李靖的一万精兵也抵达战场,无力回天的颉利可汗只能选择再次逃走,躲到了荒山里,但随后被他的部下抓住交给唐军,后被押送到长安。 自此一战,东突厥宣告灭亡。

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欢呼,李世民连声感慨:我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当晚,太上皇李渊一时兴起,直接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则亲自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此时此刻,李靖则率领大军班师回朝,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奇功,李靖自己恐怕都是惴惴不安,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李世民究竟该怎样封赏他。同样,对于李世民而言,他也是非常苦恼,因为李靖所取得的这番功劳,是前人从来没有过的,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封赏李靖。

李靖当时的官职,是兵部尚书,爵位是卫国公。可以说,李靖作为非李氏皇族成员,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点,再往上,就只能是李氏皇族或外戚才能拥有的殊荣,李世民显然是不可能给他更高的封赏。但问题是,李靖此番取得的战功实在太过辉煌,如果不进行封赏,或者封赏太小,那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会让大家寒心。

与此同时,李世民心中也害怕李靖因为这次天功,变得骄傲自满起来,所以李世民也需要对他进行敲打。在这种背景下,当李靖刚回到长安,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突袭颉利可汗的营帐时,纵容士兵将营帐总的珍宝文物都抢掠一空。

这种罪名,其实就是一种莫须有的罪,你说它严重,它也确实严重,因为这意味着你目无王法,竟然敢抢原本要送给皇帝的东西。但你说它不严重嘛,它也确实一点都不严重,因为两军交战之战难免顾不了这么多,所以关键就看皇帝本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当时,李世民见到李靖后,一点都不念及李靖刚刚获得的功劳,他当即对李靖就是一顿狠狠地训责,李靖也不做任何辩解,只是默默的跪在地上叩首谢罪。对此,李世民很满意。所以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李世民又告诉李靖,他已经查明了真相,是有人在冤枉他,于是赐给李靖绢二千匹,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此后,李靖也明白,他现在所拥有的权势和所获得的战功名望,已经到了让君王感到忌惮的地步,换句话说,他现在已经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上,处于权力漩涡的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李靖也开始小心翼翼做人,平日里基本都是闭门谢客,也不和和其他官员来往,最终也得以善始善终。


我是赵帅锅


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实际上是体现了李世民和李靖两个人高超的政治智慧,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得出,李世民是一个深通帝王术的皇帝,李靖是一个精通为臣之道的职场智者,所以双方才能够维持一种相得益彰的君臣关系,彼此达成默契。

李靖是隋末唐初的不败战神,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在建立唐朝和对外战争中,他协助李世民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相当于唐朝的白起,韩信,他自己也深知这样的军事才能肯定会让君王有所忌惮,跟白起,韩信不同的是李靖知道收敛,藏巧于拙,就以本文所述的李靖纵兵抢掠,实际上是李靖故意所为,目的就是把自己抹黑,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贪财好色的俗人,这个做法跟当年萧何自污的做法如出一辙。因为李靖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不败的战绩,是非常容易引起君王忌惮的,韩信其实就是死于自己过人的军事才华,就是死于刘邦对他过人的军事能力的忌惮。突厥一直都是唐朝最大的边患,李渊起兵的时候就曾经屈辱的向突厥称臣,李世民也经历过“渭水之盟”,而李靖这一战,彻底的灭了突厥,又俘虏了隋朝的皇室余孽,这等于是一举消除了唐朝最大的边患和潜在的隋朝复辟势力,这个功勋真可以说是“盖世之功”,在俘虏颉利可汗之前,李靖已经因功受封公爵,已经是无上的爵位了。一个手握国家最精锐的军队,有着无上爵位的大将,又立下了”灭国靖边”的不世之功,这让李世民拿什么来赏赐他呢?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不赏之功”,白起,韩信就是因为这样的“不赏之功”而遭到了君王的忌惮,而他们自己挟“震主之威”而又不知道收敛,所以“兔死狗烹”的下场就不奇怪了,李靖就是深知这其中的厉害,才对自己立下的“震主之功”深感忧虑,他已经有了无上的爵位,他总不能还指望李世民封他一个异姓王吧,如果李世民对李靖已经赏无可赏,封无可封了,那李靖的日子就算是过到头了。所以,精明的李靖就干出了“纵兵抢掠”的勾当,他知道自己干的这些勾当,很快就会有御史们屁颠屁颠的跑到皇帝跟前告状去了,他也可以想象的出,李世民接到这些告状的奏折肯定是高兴的直拍大腿,“好啊,你李大将军也是个贪财好色的俗人啊,正愁着不知道怎么赏赐他呢,这下好了,你也有把柄攥在老子手里了”。于是,李靖就可以安安稳稳的班师回朝了,于是,李世民就得意洋洋的拿着御史们的弹劾折子,把李靖一顿臭骂,“你看看你干的这叫什么事儿吧,堂堂一个大将军,不尊法度,不守军规,你想要钱我会少了你了?你想要女人我会不满足你?本来你立下怎么大的功勋,我正准备好好的奖励你呢,你倒好,你看看你该当何罪吧?”,于是乎,李靖就磕头谢罪,连称自己罪该万死,听凭皇帝处置。于是乎,李世民装模作样的发完了“飙”,宣布李靖功过相抵,又赏赐了李靖一笔钱财,君臣之间的一场信任危机就这样风平浪静的过去了。

在这场君臣之间的心理和权术的博弈之中,两个人都完美的演绎了极高的智商,李靖精通为臣之道,精通帝王心术,精通自保之术。李世民也精通帝王术,精通如何驾驭臣子,他自己也为李靖建立的“不世之功”而揣揣不安,不知道该如何赏赐这个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军神,李靖闹了这一出,算是让他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其实那些突厥女俘虏被谁弄去和那点珠宝他根本就不在乎,让他解决了如何处理这“不赏之功”的难题,才是最重要的,而后面他对于这个事情的处理也是面面俱到,即维护了朝廷的纲纪,又全了李靖的体面,李世民也以明君圣主的形象得到了朝野的赞誉,可以说是三全其美,让人不能不佩服这君臣二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狼的影子319


贞观三年,李靖统领全军向东突厥发动了剿灭之战,又以李勣、柴绍、薛万彻统领十几万兵马分道出击东突厥,展开了合围之势。

李靖于贞观四年正月发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主力部队藏于马邑之北,但由于连日下大雪,致使路面结冰,对大军行进极为不利。

于是,李靖只带了三千兵马,翻越雪山小道,出现在颉利面前。颉利生性多疑,猜测天气如此恶劣,李靖定不敢孤军深入,他的背后必定跟上了李世民全部军队,因此颉利大惊。并且李靖派间谍在颉利的军中散布消息动摇军心来策反颉利的心腹。

在夜幕笼罩之下,李靖再次出骑兵,袭击了颉利大营,颉利仓皇逃跑,并且俘获了隋朝齐王与萧皇后,剪灭了隋朝复燃的希望。李世民大喜封李靖为代国公,并对百官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颉利在逃跑的路上,又遇上了李勣的大军,一片厮杀之后,突厥军丢盔弃甲,损失惨重,颉利带着剩下的几万人马退守铁山,又派使臣向大唐求和,想回到大漠,借机再卷土重来。

李靖看穿了颉利的心思,唐朝使臣进入颉利大营后,颉利以为唐军答应了他的求和,便放松了警惕,这个时候李靖再次出兵一举端灭了突厥打赢,斩杀数万,颉利在亲兵的护卫下逃跑,先是遇到了李勣的冲杀,之后又是遇到了李道宗的围剿,最后被活捉。

在李靖班师回朝后,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治军不严,纵容士兵贪污突厥钱财,因此李世民问也不问就大怒,怒斥李靖。李靖也没有辨别只是叩首谢罪。这在李世民与李靖君臣二人之间,这时候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从灭隋开始,李靖就跟着李世民了,他是个什么将军,怎么带兵,李世民岂会不清楚?所以,李世民正是借这档事故意斥责李靖。李靖统帅的是全军,是大唐所有的军队,这在任何一个皇帝看来,都会有拥兵自重的嫌疑。而李靖作为大将,他又岂会不知帝王的心思。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育人之道也是很优秀的,正所谓先打一个巴掌,再来安抚。对待李靖就是这样,先斥责他不要“拥兵自重”,骂完了然后再去奖励他,并且还说出了一番不得不让人感动的话: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


读文学史诗


李靖出兵原本是去接受突厥颉利可汗投降的,在突厥大营唐朝的使者唐俭还带着国书和突厥方面就投降的具体事宜商谈着呢。

李靖作为唐太宗任命的定襄道行军总管,他既十分清楚突厥内部的虚实,知道北方少数民族打了胜仗就劫掠财物而去,吃了败仗就暂时偃旗息鼓投降,待喘过气来再重新杀来,他也了解唐太宗解决突厥问题的内心想法,以受降为手段还是以军事出击彻底消灭东突厥一劳永逸,只要干净利落,自己不受到损失,军事打击最能体现永久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李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集结一万精骑,不顾唐使还在突厥地盘,以闪电突袭的战术奇袭突厥大营。突厥颉利可汗见到唐使,根本就没有想到李靖会快马杀来,突厥被斩首万余,俘虏十多万,生擒颉利可汗押送京师。战后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听说叔父大败,受到“天可汗”的军事压力,也率部投降。

唐太宗听闻战果当然高兴了,不仅太宗高兴,当时太上皇李渊还在,他也乐得蹦起三尺高。想当初李唐初创起兵时,李渊为没有后顾之忧,只能向突厥称臣,这段历史李唐家一直耿耿于怀,在史书上也藏着掖着。


唐太宗对此喜出望外,声称国家初期,太上皇不得已向突厥称臣,自己何尝不痛心疾首,一心志灭匈奴,寝食不安,现在李靖仅凭一偏师擒获颉利可汗,迫使突利可汗附降,一雪往年耻辱。

之后李靖受到御史大夫温彦博弹劾,说到李靖军队没有纲纪,纵兵抢掠突厥财物,太宗大怒,召见李靖,李将军只能伏地请罪。太宗李世民自己也带过兵打过仗,兵荒马乱之际谁能保证不出点岔子,再说了,和突厥打仗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根本得不到持续的给养,让士兵知道攻下突厥老巢能得到点好处,将士就更加用命,自古打仗不都是这样,你能指望古代士兵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么。


唐太宗这时候的动怒,是他已经不是带兵大将,而作为皇帝又是自我标榜的仁君形象,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不过唐太宗有自省的执政风格,过了几天再把李靖召来,明确表示前期是有人讲你坏话,希望你不要介意,并“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下唐朝大将李靖的故事。当然,我只涉及历史,不讲托塔李天王。


李靖,字药师,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 李靖善于用兵,多有奇谋。初仕隋朝,后效力唐朝。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与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立下赫赫战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我们看看李靖灭东突厥之战。

隋朝末年东突厥势力强大起来,屡屡威胁中原,还曾围困了隋炀帝。但因东突厥汗国的残酷统治,国内发生变乱,又恰遇暴风雪,因而发生了饥荒,族人纷纷离散。

贞观三年,李世民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对东突厥发起进攻。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骑,冒着严寒,突袭东突厥。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他和大臣们无不大惊失色。李靖迅速进击,一举攻入定襄城,颉利可汗仓皇逃跑。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增加食邑三千户,李世民也非常高兴。



在李靖胜利的同时,李勣率领的唐军也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他派执心腹入朝请罪,请求举国归附唐朝。其实,他意欲诈降以赢得时间,获得喘息之机,以卷土重来。

同年二月,李世民使者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对张公谨说:“使者到了颉利可汗那里,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我们就乘此良机,选拔精骑袭击突厥。”张公谨不同意,说陛下已经许和派了使者,但李靖没有听从。

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果然放松了戒备。唐军前锋苏定方率领的骑兵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几里的地方才被发觉。颉利可汗慌忙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不久,颉利可汗被擒并被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我们看看李靖灭了东突厥后李世民的态度。

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于是大赦天下,酺五日。

唐太宗一开始很高兴。因为突厥是他的心腹大患,在隋末就很猖獗,一直向内地侵扰,并两次进犯关中,进逼长安,算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并且隋朝唐朝迫于形势一直对东突厥采取守势,李渊起兵时也对东突厥虚与委蛇,并且屡遭东突厥的干涉与侵扰。被动挨打的感觉一直让李世民很不开心,终于打败了东突厥,他确实有发自内心的高兴。

五月,御史大夫温彦博害其功,谮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太宗大加责让,靖顿首谢。久之,太宗谓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诏加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几,太宗谓靖曰:“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

之后李世民为啥生气并责怪李靖呢?表面原因是李靖军纪不好,东突厥的珍宝散落了。可是仅仅是因为这李世民就对这位数有大功的将领“大加责让”吗?

肯定不是的。李世民批评李靖,包括之后他又安抚李靖,首先是为了打压他,杀杀他的锐气,怕李靖居功自傲。李靖多次立功,如果只是表扬,那他尾巴还不翘到天上去。李世民肯定不希望看到李靖坐大,甚至威胁到他本人。李世民也对尉迟恭等人有这样的点拨之语,希望他们能收敛一下,随时提醒他们我李世民才是老大。

第二是李世民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李渊李世民没把东突厥搞定,被东突厥搞的狼狈不堪。他李靖平定了东突厥,如果没啥批评,就显得李靖这事不但干了,还干的很完美,很漂亮,这不是打李世民的脸吗。所以李世民总要找个小瑕疵,搞一搞李靖。

第三,我觉得最根本,就是李靖和李世民的关系并不是太好。他最多算唐朝的大将,而不是李世民的大将。他根本没打入李世民的小圈子。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李靖两不相帮。玄武门之变,李靖明确表示不参与。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多次请求退休李世民不允许,但李靖一提出退休李世民就很高兴地允许了。所以,李靖根本不属于李世民的私人圈子,所以受到李世民的打压也是很正常的了。


历史漫谈君


李靖攻灭东突厥后,得知消息的李世民大喜,他大喜的原因有三:其一、终于击灭了劲敌东突厥,一雪前耻;其二、获得了传国玉玺,唐朝名正言顺了;其三、铲除了隋朝的复辟势力,特别是将隋朝皇室一锅端了。李世民震怒的原因是听闻李靖纵兵劫掠突厥百姓,还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成公主,更在突袭突厥的过程中让唐朝的和谈大臣身处险境!李世民把李靖一顿狠批,好好的敲打了一翻,平息了各方面的不满!事情过后,李世民见李靖毫无怨言,更加谦卑恭顺,于是先后两次赏赐了李靖。



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的实力十分强劲,曾经给隋朝和唐朝沉重打击。李渊开国当了皇帝后,面对突厥的精兵不得不上表称臣纳贡;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面对突厥的铁骑也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唐朝初年,突厥对大唐的压迫一如汉初匈奴对大汉的压迫;更令唐朝不安的是突厥还收留了前朝皇室,传国玉玺还在前朝萧太后手中。因此李世民时刻都在准备击灭突厥,一雪前耻;在李靖攻击突厥的过程中,李世民还安排两员重臣去安抚突厥可汗,麻痹突厥人。



李靖对于唐朝而言是就是护国长城,他带兵有方,作战有度,是大唐的常胜将军,内斗外战无一败绩。李靖跟白起、韩信相比,军事能力或有不及,但是在侍奉君主方面显然比他们高出了许多,跟大秦名将王翦一样是一个军神兼人精。李靖已经获得了人臣的最高爵位,也就是获得了公爵,再立灭国大功就只能赏赐王爵了,但是王爵只能是皇族子弟可以获得,外人不得封王。因此李靖自污其名,自减其功,在击灭突厥后他纵兵劫掠突厥百姓,又不小心杀死了义成公主;因为这些罪过,李靖遭到御史的弹劾,功劳被扣下不表,先追究罪过。


李靖纵兵劫掠突厥百姓,是为了就地解决粮草问题,然后快速追击突厥逃兵;李靖诛杀义成公主,那是因为义成公主是坚定的复辟隋朝者,杀之以绝后患。萧皇后就深知隋朝不可能复辟了,李唐皇朝已经安定了天下,因此唐军一到定襄,萧皇后就率领皇族投降了,还把传国玉玺献给李世民。因此李靖没有诛杀萧皇后以及隋朝皇族,而是礼遇有佳的把他们送回长安。和谈的大臣在乱军之中差点身死,这份罪过也只能李靖来承担,不可能推到李世民身上。李靖做事如此精明老道,跟李世民一唱一和,虽然遭到批评,但是不但性命得保,后来还加官晋爵,得以善终!



大秦铁鹰剑士


李靖大唐名将,初唐建立,北方有赖世民,南方幸有李靖。帅才将才于一身,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说说突厥,隋王朝时就是北患,李渊起兵就是先向突厥称臣,稳定后方,即便是到了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初登大宝,渭水一役,正史如何美化,也逃不掉纳贡称臣的耻辱,不纳不称,凶悍生猛的突厥人不会撤兵!

在一代雄主身上出现这样的窘况,忍一时可以,绝不会忍一辈子!休养生息四年,于贞观四年,这对君臣上演了一部灭东突厥的好戏。

冷兵器时代,冬天是忌讳用兵的,天寒地冻的,一个大正月里,李靖,独帅三千铁骑,直捣突厥老巢,想想突降汉兵,突厥人懵了,以为是大唐主力杀到,商量半天还是议和吧,认个臣子,缓一缓吧。

唐太宗也被李靖的英勇善战而开心愉悦,积极的响应了突厥人的议和,对于这种罕有的胜利,太宗应该是持开放的态度,派出了使臣,去商量如何让突厥人称臣。

就在这一来一回的时间流逝,另一员大将李世绩按约与李靖兵合一处了,这下真的是大部队了!名将眼里有的就是战场上的胜利,不会过多考虑其他政治因素,有的就是战略战术的可行性分析,当机会来的时候,他们恐怕眼里只有战胜的血性了!

李靖,在不顾众将的反对,在默弃议和使臣安危的情况下,下达了一战全歼的命令,果然,奇谋奇兵,一战而灭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当胜利全歼的消息汇报到长安的时候,举国欢腾,太上皇李渊都出来了,李世民怎么会怪责李靖的不请示呢?!更何况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名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审时度势,胜利赢的没的说!

等待李靖的回归,恐怕这情况下,李靖也是意气风发吧!殊不知《旧唐书》有记载,温彦博参奏李靖治军无方,有财物私扣的情况,结果太宗由此大怒,不但没有奖励,而且还是斥责!

从李靖角度,治军严格,从其本人来讲,只在意战场得失,只在意青史留名,其他的政治诉求淡泊之。说偶有不听指令的将官,趁混乱有贪财物的,或许有,但无从考。面对太宗的斥责,李靖欣然接受,对于他来讲,我是武将,我只忠于战场,接受圣上的指令,带领战场胜利这就够了,之于官场功名都可以随意处之。

从太宗角度,一个功高盖主的大捷,适当的打压,是他为君之道应该做的,事后,看着李靖的反应,后期又给予了后补式的奖赏!

偏偏在《资治通鉴》里,上奏弹劾的是萧禹,估计司马光他老人家自己内心很纠结,最后也相信了温彦博的人品,用了喜欢察言观色的萧瑀一说。

史家纠结,小弟就不絮叨了。简单说几句。不站朝代位置,从国家史进程来讲,这次大捷是用了武力,可是对于我大中华的融合是起了相当作用的,至于谁参谁没参,人家李靖都没计较!

可是,对于一个人的历史评定,声誉来讲又是很重要。温彦博,老臣,经历坎坷,也被突厥俘虏过,但骨气硬,不降。作为朝臣,能力强,官拜中书令,可以理解为宰相了,而且温彦博的陈奏是出了名的不错,小弟相信,如果是有李靖下属的私扣财物的事,呈报到温彦博那,温是职责所在,小弟相信他是对事不对人,基本可以还温彦博的历史人品。

至于是不是太宗正好利用了这件事,玩了一个为君之道,或者说是不是萧禹察言观色到了太宗的顾虑,而弹劾李靖,真的很难考证,坦白说,萧瑀一个老臣子了,从高祖朝,到贞观,还在宰辅的行列,史书评价,也是心高气傲,刚直不阿的一人。

去揣测何人所为,不如相信大家是各司其责,如果每个朝代的每一位官员,能尽职尽责,何愁国家不强大?!


黑人文史


我个人认为,唐太宗,是希望东西突厥制衡,而他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大喜,是因为,一个隐患消失了,那就是东突厥,第二反应震怒,应该是因为东突厥一消失,西突厥便没了制衡者,原来东西突厥相互制衡,作为另一个大政权,李世民可以从中得利,但最后,他又封赏,是因为他需要李靖平定边乱,既然东突厥已灭,西突厥没人制衡,就需要有大将来镇守边关,当然如果能把西突厥灭了更好。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45喥卬朢暒涳


李靖建旷古未有之盖世奇功,当此之时,找点茬敲打敲打,无非考验和观察其反应,若因功高反受责心生怨冤,则需马上解除兵权,亦不可委以重任,若功高不气傲,受责不生怨,则足见其心胸宽广,格局宏大,堪称帝国栋梁。

李世民在大搞庆功宴举国欢庆的时刻,却唯独让立此奇功之人跪地接受责罚,不是李世民昏庸胡涂,而是在考验和评估对其新的任命,领袖之首要职责在于举贤任能,所以没隔多久,李世民亲至李靖府上,婉言道歉,再授以尚书右仆射之职,李靖必感恩戴德!

这就是李世民之所以能领袖群雄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