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三境界:尊賢為師能成王,以友待才能稱霸,喜好小人必失敗!


用人三境界:尊賢為師能成王,以友待才能稱霸,喜好小人必失敗!

“對於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當受騙的是言聽計從、順人喜好、唯唯諾諾的人,這樣的人身邊越多,其事業失敗的機率也越大;而那種脾氣不好、有真才實學的人,對於優秀領導者而言,你身邊這樣的人越多,事業成功的機率越大。”

古人曾子有句話說得好:“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師者王”

就是領導者非常謙虛,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為國師,其後文王逝世,武王繼位,又用姜太公並尊為尚父。湯用伊尹,齊桓公用管仲尊之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師。

“用友者霸”

就是領導者對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例如劉邦用蕭何、韓信、張良,苻堅先生用王猛,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

是指專用言聽計從、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這是曾子體察歷史經驗而後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用人大原則,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

“用徒”讓自己感到快樂,“用友”讓自己受到約束,“用師”卻讓自己受到壓抑。所以,今天喜歡“用徒”的領導者遠遠多於“用師”者。

一般來說,領導者大權在握,在組織內處於比較顯眼的位置。他受眾人關注的就必然多,所要應付的事情也必然多。

用人三境界:尊賢為師能成王,以友待才能稱霸,喜好小人必失敗!

這樣,就會使他把許多的時間精力分散在諸多人事的周旋、應付上。

一個人如果沒有安靜思考的時間,長期處在顯眼的位置上進行領導、管理、周旋、應付。久而久之,時間、精力、健康、知識、智慧、思考力……都會受到虧損而缺乏增長!

對此,這就要求處在領導位置的人,避開眾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回到比較隱蔽的位置,將顯眼的位置留給下屬,將真正賢能之人的位置抬高到自己的上面。

領導人處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助於自身的修身養心、學習思索;

有助於他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靈魂的力量;有利於加強下屬對領導者人格魅力的向心力……

這樣,當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時,就會獲得足夠的時間、智慧和精力去面對,運籌帷幄、統攬全局、決勝千里。

歷史,往往會驚人的重複著。來看兩個故事:

用人三境界:尊賢為師能成王,以友待才能稱霸,喜好小人必失敗!

一、

周文王尊姜太公為尚父,同時暗裡派員行賄奸臣費仲,讓他去敗壞商朝的朝綱,助使紂王荒廢朝政、放情縱慾於酒色犬馬中。

把殷朝尚存的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逼走、囚禁、殘害,使得整個社會天昏地暗、民怨沸騰。

然後,周武王順應時勢迎合民心之所望,率領八百諸侯會師盟津,大敗“竭天下之財富飽一己之私慾”的紂王於牧野。

這一歷史鐵證,就是這個道理的深刻演繹(這也是李世民“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黃石公三略》“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的道理)。

而被推翻的商紂王是個什麼德性呢,他用七年的時間大興土木徵民於勞役,建造了方圓數里、高過千尺的“鹿臺”,用各種美酒、肉類建造了“酒林肉湖”,竭天下之財富飽一己之私慾。

他要求自己的大臣必須惟令是從,誰不聽話就懲罰誰,大臣比干是紂王的親戚,不顧自己的性命忠諫紂王,紂王卻挖了比干的心,據說是要看看比干的心到底有幾竅。

用人三境界:尊賢為師能成王,以友待才能稱霸,喜好小人必失敗!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於建安十一年發出了《求言令》,要求其部屬在每月月初寫出他的優缺點,交由他過目,用以自察自省,並從中網羅了諸多人才,為其日後爭雄天下奠定了基礎。

建安十三年,曹操兵敗赤壁後痛定思痛,又一次把廣羅人才和獎勵戰功放到了重要地位上。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他依次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求賢令》、《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充分顯現他了重視群體智慧、虛心納諫的廣闊胸懷。

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藉此典故,曹操表示自己要謙虛謹慎地對待有才識的人,使全國的人都真心歸服。

用人三境界:尊賢為師能成王,以友待才能稱霸,喜好小人必失敗!

總結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然而王霸之後怎樣才能傳於萬世?

歷史上沒有幾人能做到世代稱霸,歸根結底是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一個可以一直舉賢用能,唯才可恃的用人之道體系,國外的那些可以生存百年以上的企業,無一不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優良體系。

隨著時代的變遷,體系也在不斷的更新完善,適應著時代的變幻。這對與國內的企業來說,也是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