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这事儿!看中国人名字里的“大学问”

“起名”这事儿,从“三皇五帝”到如今,一路而来真有些……兵荒马乱。

是的,兵荒马乱。

上古时代——想叫啥就叫啥

中国人的祖宗,是神话中的上古大神。

那盘古、女娲、伏羲、神农这些,是谁取的?

盘古的妈妈?女娲的爸爸?

肯定不是。

“神农”和“女娲”,查无其源。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打开始就这么叫的,跟着叫就行了,没有为什么。

盘古和伏羲是可以查到的,不过……一个是生殖,一个是半人半狗。

“起名”这事儿!看中国人名字里的“大学问”


闻一多《伏羲考》中说,“盘古”即匏瓠,就是葫芦:生命繁衍、生殖崇拜。

伏羲相传人头狗身,有恩于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上古圣地,伏羲、女娲、神农三皇建都之地),当地人为表感激,以“伏羲”称之:“伏”取其形乃半人半狗,“羲”由“兮”演化而来,“兮”无实意,叹词,一篇《离骚》“兮”了近200次。

略无语,不过“伏羲”总比“伏了”“伏的”“伏啊”好听。

祖宗没开好头,之后就跟着乱了。

『尧』,甲骨文。表示:一个人被埋土里了(一家之说)。

『舜』,甲骨文写法难寻,有说法其和“尧”的甲骨文有关:有人把一个埋进土里的人往上拉。

『禹』,甲骨文。表示:土里爬出了一条虫。

于是,黄河流域三大首领尧舜禹的名字就是一个“破土而出”的过程。好吧……

春秋战国——“莫名其妙的鬼扯”


再往下,春秋战国,起名开始“莫名其妙”。

公子小白(是说他傻吗?)

周公黑肩(煤老板?)

姬黑臀(常撅着晒日光浴?)

季公鸟(大名“姬鸟”,想来必定爱护动物)

韩不信(说,你跟韩信有什么关系?)

看似鬼扯,其实有其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文字还没有造出来,很多话可以说出口,却没有可以对应的文字,所以出现了大量谐音字、假借字(通假字多啊!)外加当时民族大融合,名字中可以体现很多少数民族特色。

比如,齐桓公身边有个名厨,叫易牙,之后“易牙”还成了厨师的代称。

殊不知起名“易牙”是因为他是狄人,狄人有“易子而食”的坏习惯,就是换孩子吃,这货还把自己的孩子烹了给齐桓公吃……死变态!

“起名”这事儿!看中国人名字里的“大学问”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名字混乱是有原因的,不能盲目批判,就好像古人要是知道几千年后有人叫“易烊千玺”,估计也很费解。

又乱了很久,孔子终于忍不了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可惜圣人只顾为万民着想却忘了自己。

孔子名丘,“生而首上于顶”(《史记·孔子世家》),脑门儿高得像山,那就叫孔(山)丘吧。

“起名”这事儿!看中国人名字里的“大学问”


(一直不明白孔子标准像为什么一定要长着两颗板牙)

秦汉——猪是一个好名字


圣人一乱,后面又跟着乱了。

比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赵政。

是的,他叫赵政,不叫嬴政。

秦国王室:嬴为姓,赵为氏。

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姓只是表示远古的血缘,《史记》里就叫人家“秦王赵政”。

赵政的名字被后人叫乱了,他自己儿子的名字被他自己起乱了:扶苏、胡亥(秦二世)。

“起名”这事儿!看中国人名字里的“大学问”


老大叫扶苏,取《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哎呦,美!

老幺叫胡亥,亥是什么呢——猪。

就算人家生母不明,也不能取个名字叫“猪”啊!

难道猪在秦汉是祥瑞?

好像还真是。

汉武帝刘彻,乳名“彘(zhì)”,大猪。

有记载说汉景帝梦见红毛猪,认为是祥瑞,于是就给刚出生的汉武帝起名叫“彘”。

汉之后——名多规矩大

后来西汉有一个叫戴圣的决定完成孔夫子遗愿,把人民群众起名字的事儿掰过来,于是在《礼记》上说:“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要起名就好好取!别瞎闹!要思考!

好吧,一思考,思考大发了。

男孩儿长大了,弱冠,起个“冠字”。

女孩儿长大了,待嫁,起个“待字”。

出来混了,得起个“别号”骚情一下吧?

“居士”“先生”“遗老”“道人”“山人”“散人”“公”之类的就诞生了,估计今天QQ、微信、微博、天涯、知乎、豆瓣各种昵称就是打这儿来的。

如果一不小心生在帝王家,得有个谥号吧?

唐、宋两代还算正常

李世民: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起名”这事儿!看中国人名字里的“大学问”


元代蒙古皇帝估计讨厌汉人唧唧歪歪,比较短平快

铁木真: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忽必烈: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到了明代,又开始叽歪了

嘉靖: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清代,这不是谥号,这是在考验肺活量

雍正: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史书的发展逼得他们不得不去考虑后人对自己的称呼问题,终于不敢乱起名字了,不仅什么字好用什么字,不够用了还会自己造,武则天的“曌”,就是自己瞎掰的。

而且,此时起名已有了严格的家族规定,朱元璋就要求自己子孙要按“五行”起名字:

仁宗:炽——火

宣宗:基——土

英宗:镇——金

宪宗:深——水

孝宗:樘——木

轮完一轮儿,下一轮儿再从“火”开始。

到了民国,那时候的人取名字,简直醉了,跟诗一样:

周瘦鹤、李苦禅、南怀瑾、戴安澜、瞿秋白、徐悲鸿、沈钧儒,戴季陶、邹韬奋,郑愁予,苏步青,林语堂、梁漱溟,林风眠、陈寅恪、季羡林、沈曾植、丁默村、程砚秋、梅贻琦……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连一个老外取中国名字都必须得有诗意——费正清

“起名”这事儿!看中国人名字里的“大学问”


那么,如何起个好名字呢?

下面重点来了!!


1、言简意赅,不落窠臼:

李白、王勃、杜牧、郭襄、冉舒

2、寻常景色,如臻化境:

张松溪、殷梨亭、莫声谷,储光羲,曹雪芹

3、动宾搭配,心意写照:

辛弃疾、李慕白、梁漱溟、穆念慈,顾惜朝

4、动词结尾,余味无尽:

林风眠、甄士隐、王安忆、张艺谋,陈伊驰

5、虚词打头,超然脱俗:

钟子期、秦可卿、宋之问、柳如是、傅斯年

6、虚词收尾,美不胜收:

王羲之、郁达夫、王语嫣、周芷若、林心如

7、偏正写意,恰到好处:

林黛玉、左冷禅、颜真卿、宋青书、岳灵珊

8、并列定性,相得益彰:

蒋中正,程灵素,袁本初,木婉清

9、次第显明,自得分寸:

孙仲谋、刘半农、伍次友、张三丰、朱九真

10、名姓交融,如贯长虹:

易水寒、风清扬、花满楼、童心喃,任我行

11、同音复用,亲近深刻:

任盈盈、殷素素、温青青、刘诗诗、韩寒

12、复姓单名,大气纵横:

呼延灼、夏侯孜、司空图、上官仪、令狐冲

13、复姓双名,势足意盈:

纳兰容若、司马相如、宇文成都、公孙绿萼、耶律洪基

起名“五不要”


除了正面教材,反面教材也是不可少的,起名切记五“不要”:

1. 不要取生僻字

嫽、媺、悫、奾、臤、翛、傕、嶷、闿……

如果你因名字带上这类字而从未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请感谢你们的父母,他们辛苦了。

2. 不要企图装逼

(1)伪怀旧:魏蜀吴、秦嬴政、李屈原、张康熙、赵鲁迅等

(2)伪文艺: 子涵、欣怡、可欣、雨彤、子轩、浩宇、俊熙等

这一看就是当年那群迷“琼瑶剧”的孩子们长大当爹娘了……

3. 不要跟随时代潮流

当年很潮的建国、建军、和平、援朝、沪生,如今还潮吗?

4. 不要在名字中太彰显父母期望

张书记、李政委、何国王、孙厅长……是的,这都是人名。

5. 不要忽略谐音

有的名字,能看不能念:陆姗典(露三点?)

客观说,起名这事儿,有时候也防不胜防。你说给孩子起名“翔”“菊”的父母们有错吗?有错吗?有错吗?他们那里知道后来的网络时代,“翔”“菊”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果你有孩子,正在挖空脑袋想名字,或许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