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害羞內向不自信嗎?

郭勝偉


孩子害羞內向可以說是咱們中國人的特性,我家孩子之前就是比較內向的,在幼兒園也很少有朋友,也不太喜歡和其他孩子玩耍。後來我和孩子說,你要是能交一個朋友,會給你一個獎勵和給你點贊。後來上大班了就好多了,朋友就多了起來,還和一些小朋友約好去家裡玩,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個半學期。昨天幼兒園組織活動去體驗軍旅生涯,我家孩子也去了,教官問到誰會匍匐前進,他主動舉手,當著幾百個人的面去做示範。這就是改變,現在就是不給他好處也會去交朋友了,個人認為要多引導而不能硬性的強迫,從事小兒健康管理多年,也知道孩子是很需要鼓勵,但是不建議一味的鼓勵,有時候也需要鞭策一下。以上是佑童小兒健康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孩子和家長。


佑童小兒健康


這個問題吧,我覺得我應該有發言權,因為我從小性格就是害羞、內向、不自信,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其實我覺得造成孩子這樣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很多孩子都在家庭氛圍不好的環境中長大。


你們知道這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嗎?

骨子裡的自卑、心底的敏感、臉上的無所謂。 什麼都不敢和父母說,再多的事情只能自己默默承受。過早的成熟,不喜歡撒嬌,不喜歡麻煩別人、怕別人覺得自己煩。在好的天賦、再多的想法不會表達,明明內心很重感情卻表現的很隨意。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外面吃飯到十點鐘,爸媽明顯不高興,一直打電話催我回去。回去後狠狠的批評了我,說:“怎麼外面就那麼好,都捨不得回家了!”

我特別委屈,把自己關在房子裡,我想不通為什麼他們要像看犯人一樣看著我,我不是小孩子了,為什麼我一點自由都沒有?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一隻孤獨的沒有人理解的貓,只想蜷縮在角落裡。

所以我成了沉默寡言的我,從小口才就不好的我,有任何的委屈都不會說出來,對抗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拒絕講話。

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並不幼稚,我只是需要被理解,我錯了嘛?

大人們總是自相矛盾,一會說“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大人的事情不要管”,一會又說“你已經不是個小孩子了,該懂事了”。其實每次看到爸爸媽媽吵架,都特別想咆哮,叫他們快點離婚,別再互相折磨。

《星空》裡面令人蠻心疼的一幕,不是兩個孩子的分離,而是女孩的爸媽吵架的時候把魚缸打碎,金魚在地上掙扎的快要窒息,水逐漸蔓延開來,就像孩子的那顆心,瞬間破裂。


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一個人會變得敏感而又脆弱,變得冷漠而獨立。

但是現在的我知道,不是所有父母都管教有方,但他們都是愛我們的,只是有時候用錯了方式。不管走了多遠,他們永遠都會在那個叫做“家”的地方,等著我們回去。而我們,則是他們的“不完美小孩”。


這個烏龜好大的頭


我感覺我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和我家閨女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先講講自己的經歷吧,我三歲時就跟著奶奶,爸媽一直在外做生意,父母一般一兩個月回來看我一次,自己在老家上學,我一直就是比較內向,不愛表達,學習也是一般般的那種,也不愛表現。直到小學四年級父母給我轉學,讓我來到了他們所在的城市,父母幫我找學校,我在學校裡考試,英語考了個零蛋,因為在老家沒有接觸過英語,壓根不知道是啥東西,所以不得已,老師讓我蹲級了,因為這邊三年級就學英語,我在這邊直接上四年級會跟不上,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一點也不後悔,因為轉學真的改變了自己,在這上三年級,但是因為比同齡人大了一歲,理解能力更強了,也更愛學習了,每回考試都名列前茅,老師的表揚鼓勵,讓我更加自信,我還競選了班長,在和同學們的相處中,和組織班級活動中,我越來越自信。所以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小時候內向不自信,通過父母老師的鼓勵,成就了現在的自己,所以我真的很感謝父母和老師。

我自己的寶寶現在兩週多了,從我家寶寶現在的表現來看,孩子活潑開朗,自信。跟著父母的孩子比留守兒童自信開朗,父母的陪伴和鼓勵更容易讓孩子自信開朗!所以雖然帶孩子比較累,能自己帶還是要自己帶,對培養孩子的性格很重要!


依依的成長日記


在生活中,身邊確實有很多小孩子都很害羞怎不自信,包括我自己的孩子都是,但其實這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和父母對小孩的鼓勵及給小孩子怎樣一個成長環境有直接的關係!我小兒子從二歲到五歲都是他外婆帶的,由於生活在農村,剛到我工作的這座城市的時候,和其他的小孩子在一起,根本就不敢開口說話,也不敢和別的小孩子玩,更別說去別人家裡玩了。一開始我們也很著急,但我們也沒有去指責或說他什麼,怕給他打擊,怕給他造成更大的心理陰影,只是在想怎樣去引導他和別的孩子接觸,和別的小朋友交朋友。有一天我們帶小孩在小區裡散步,小孩手裡拿著個玩具在邊走邊環,到小區一個亭子裡面時,剛好也有個老奶奶帶送孫子在亭子裡面玩,我兒子一開始根本就不想走進亭子裡面去,直往我身後躲,我看著兒子手中的玩具,靈機一動,對兒子說:那個小朋友好象很喜歡你手中的玩具哦,可他又不敢找你玩呢!這時候我兒子聽說別人不敢找他玩,反而膽子大了起來,竟從我身後走出來了,我一看有戲,於是鼓勵兒子說:他一敢找你玩,你膽子大點,要不你去找他玩好不好?一開始我兒子還是有點遲疑,可當他看到我鼓勵的眼光時竟然真的膽子就大起來了,雖然還有點期期艾艾的,但還是一點一點的過去了,並主動把手上的玩具遞了過去,就這樣,二個小朋友開始一起在玩玩具了,從開始的緊張,到慢慢的放鬆,再到交流這個玩具要怎麼樣怎麼樣玩,不一會兒就熟絡了起來。後來的一段時間我們也刻意帶兒子去找那個小朋友一起玩,隨著他們越來越熟悉,小孩子天真活潑的性格就展現出來了,再後來隨著其他的小孩加入,我兒子也就越來越能放得開了,開始主動的要求出去玩了,隨著膽子的增大,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強了!


錦玉軒勞務派遣王17377758125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一直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所以當時特別自信,不管是在學校裡面,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後來上小學,由於數學成績不太好,總被媽媽說:那誰誰數學考了100分,數學就是送分的啊,語文還有作文會扣分,數學每次都應該是100分才對。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媽媽的影響,我的數學一直不好,從那時候起,我就特別厭惡數學,同時我的自信心也漸漸地磨沒了,總擔心自己說錯話,做錯事,不管做什麼都畏手畏腳的。

建議現在的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多鼓勵孩子,就算孩子做錯了 ,也不要直接說孩子的不好,應該委婉的跟他講道理,告訴他下次可以做得更好;平時儘量多帶孩子出去,讓孩子多跟人交流。


菡說


我就是啦,我媽媽也是,她從來不和盆友玩,除了上班就在家裡,也不去市裡玩,逛街,也讓我這樣,我也很聽她的話,一直呆在家裡,後來家裡發生了一些事,需要做主,老爸不在家,我和老媽跟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路,老媽只能去找孃家幫忙,我突然覺得自己像她太不好了,我和同齡人差距好大,好多事我是不懂的(>_

現在我才發現世界多麼精彩,請父母不要太過於約束自己孩子了,只要孩子不要太調皮,就讓他玩吧


可愛的王糰子


關於 孩子的話題。我一直都比較喜歡,也比較擅長。

孩子害羞內向不自信,這關乎於外界環境的影響以及內部環境的影響

小至一起玩的朋友,大到學校,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如果夫妻雙方和睦,那孩子肯定會活潑開朗,朋友也非常多,但是如果夫妻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去互相謾罵,吵架,甚至是打架,孩子小也許不會怎麼表達,但是他會記在心裡,隨著時間的增長,就會表現出來各種症狀,比如自卑,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更嚴重就是抑鬱了。

所以孩子的成長環境非常重要。寶媽寶爸一定要特別注意。


健康小技巧一珊珊


我們現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

家庭背景和封建的社會觀念往往是造成內向性格的主要因素。

內向者的父母常屬於較為冷漠的人,他們深信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從性,身為父母必須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實這是一種對孩子人格的扼殺,讓孩子失去了這個時期應有的天真、活潑,造成以後成長為一個精神不完全的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該是階級關係,不應該存在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而這層階級關係中有的是父母滿滿的愛和無私的奉獻,這也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和母親應該做的。只有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無私心的奉獻,子女以後才會成長成為一個精神健全的人。以後子女才會愛父母、愛他人。而討厭和錯誤會成為一種恨,恨會讓你愛的人,不尊重你。

那麼回到問題,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不易改變,而社會觀念卻有較強的可塑性,如果說一個人的性格由家庭背景(佔50%)和父母社會觀念(佔50%)決定,那麼顯而易見,父母的不懈努力為的就是改善生存環境,給孩子一個好的背景,其能改善的度全憑父母的努力程度,這個你們可要努力啦。

而另外的50%卻是可塑的,簡單說,你選擇怎樣的生活,你是個怎樣的人,時刻影響著孩子,這50%是你最可能達成的,如果你不愛說話逆來順受,那麼孩子就是個悶葫蘆,如果你從不經營自己的社交,那麼孩子就不會有很多小夥伴,如果你是個不愛閱讀的人,那麼你的孩子大概率坐不住板凳,如果你天天抖音快手,那麼孩子大概率王者榮耀,如果你整天唯唯諾諾,那麼孩子就是顫顫驚驚,這絕非危言聳聽。

所以當務之急是父母如何去改變,沒有所謂的高端技巧讓人按圖索驥,唯有八字真經 :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孩子害羞內向不自信,大多數是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身為父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先學會接納孩子的個性。然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識的去疏導。

首先:帶孩子走出去,多體驗和感受。讓孩子多跟小朋友接觸,多適應不同類型的環境。

其次:不要在孩子身上貼標籤,強化他害羞的特徵。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害怕和不安,而不是指責。如果父母把害羞、膽小這樣的詞定格在孩子身上,就會產生一種很強的心理暗示。

然後: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做準備。父母可以循序漸進的表揚,然後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去適應和別人的交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

最後:做好榜樣和示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以身作則,才能培養出得體大方的孩子。



小艾菇娘A


孩子內心害羞和不自信並無關聯。

內向害羞是一個性格,自信與否是一種情緒體驗。

內向害羞只是在人際交往上,自信是一種內心的體驗。難道性格開朗活潑的人他就不自卑嗎?

說內向害羞的不自信,只是一種自以為的想法。他們只是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不想打開自己。而且內向害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勸那些認為孩子內向害羞就是不自信的家長早點改變觀點,不要給孩子貼上不自信的標籤。只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去適應環境,給內向害羞的孩子多點時間,自己多點耐心,你會發現他其實很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