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所有的大人當初都是孩子 ——《小王子》安託萬·德聖埃克絮佩裡

也許改變這個世界面貌的不是我們,而是孩子,他們將是未來伊甸園的園丁,有著初芽般,能夠穿透成人世界物質外殼的原初力量。為了打破快速建造的通屬空間帶給學生的過度規訓與監護,我們試圖以空間為媒介,在城市與自然的交匯處建立一個屬於他們的田園綠洲。

▼項目概覽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在追求效率、管控、與安全的國內基礎教育模式中,雖然也開始逐漸重視學生成長中的社會性、創造性、與自主性,但是這些新的教育理念在通常條件的學校設計中往往很難在空間上得到切實回應。通常的用地標準、建設指標、與使用模式所導致的還是講求效率、管控、與安全的空間樣式,比如,過於明確的功能分區與固定的使用方式,過於均質的空間分配與單一的流線組織,這樣的標準空間特別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缺乏啟發與想象力的。而在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的設計中,應為特殊的場地條件與任務要求,那些標準的空間模式反而無法實現,這使我們在保證基本的空間規範性之外,有機會去嘗試對於孩子們的成長來說更有啟發性的那些空間特質。也許改變這個世界面貌的不是我們,而是孩子。他們有著初芽般的、能夠穿透石頭、穿透鋼筋水泥也要破土生長的力量。只有借用他們這股最原初的力量,才能打破快速建造的通屬空間帶給學生們的過度規訓與監護,以空間為媒介,堅守我們對城市對山水田園的最初印象。

▼校園鳥瞰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對抗與適應

蘇州科技城,如同其他高歌猛進發展中的城市新區一樣,為了適應當代城市高效運轉的要求,將土地分割成尺度相近,屬性不同的網格。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用地則是在這種狀況下對宏大的自然地貌做出避讓後的極端體現——處於緊張的城市網格與舒緩的自然地貌的臨界狀態。場地一側是視線舒緩且承載自然與記憶的河道、溼地、山體,而另一側則是近乎數學公式計算出一般的高密度高層人才公寓。這僅存的尚未被“侵佔”的柔軟自然界面,呼喚著我們心底關乎童年關乎小學的記憶。這種關乎場地與時光的特定記憶,是當今拷貝的戶型、等距的空間、合乎規範的退界,以及“計算”出的日照所不能設計出的空間氛圍,甚至可以說那種刻意與刻板的設計觀與我們所向往的世界觀是對立的。

▼城市與自然的關係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面對這一緊湊的場地條件,複雜的周邊環境,以及高強度、高密度的容量要求(容積率1.5),我們要做的則是在這些表面上對立的元素之間,尋找到融合的平衡點。本項目基於場地兩側城市的建成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巨大差異而產生的對抗性,以及社會普遍存在的對當代應試教育模式常態存在的抗爭性,這些矛盾決定了場地內建築肌理本身便存在了自我的抗爭與適應。我們對項目的首要思考便是發掘這些存在對抗性的因素,從空間和情境的多元化入手,去探尋其內涵的適應性。我們通過對全方位的綜合素質提高的探討,使設計實踐的社會責任感與教育意義在該小學中得以提升。

▼校園與城市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蘇州是擁有數千年建城史、承載中國文明傳承的古老城市,是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農耕文明時代,這裡就曾出現過54 位文狀元,6 位武狀元,居全國出狀元地區之首。近代工業時期,蘇州籍的兩院院士數量也居全國之最。生活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我們已然對城市、歷史的認知產生了斷層。如何使蘇州這一座城的歷史、山水、人文能在位於蘇州西部經濟高速發展的科技城中體現,如何使這所學校的孩子在受教育的同時對歷史以及時代的認知儘可能完善,是我們在探討設計之餘當仁不讓的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

▼南側入口視角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延續與演進

傳統書院不僅是具有知識傳授功能的場所,更是文化傳播形式與載體演變的歷史見證。最早的書院出現在唐朝,是古代民間的教育組織,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在山林僻靜之處建立。在蘇州,從宋代的和靖書院,到元代的文正書院再到明代的碧山書院,直至近代,蘇州書院的數量之多,密度之大,足以傲視全國。

如何將蘇州傳統的書院文化和當代教育理念相結合,是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設計的思考起點。當代的基礎教育一直是在探討如何提高學生全方位的綜合素質的爭議中演進。一方面要保證學生有效的足量的知識攝取。另一方面,又希望學校模擬的微型社會環境,可以彌補學生在家庭中社會性教育的不足。我們據此提出了一個更為積極和諧的“垂直書院”系統,對傳統書院模式進行延續與再造。

▼設計概念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在學校空間的設計上,我們從微觀角度和宏觀角度兩方面切入,希望這個“垂直書院”不僅能夠在各個空間功能、形態和氛圍上滿足使用者,同時能夠生成和諧的肌理,並融入城市之中。首先,我們將學校的功能作了區分和組合。把用於普通教學的標準化教室,以效率最大化並滿足間距要求的原則,組合成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院落,每個教室都在一個陣列式的網格體系裡,佈置在基地西側靠近城市界面一側,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這樣,對城市密集一側形成較為嚴整、內向的態度,以內庭院的形式隔離出相對於外部高樓林立的新城肌理下的一方淨土。同時,把教師辦公和行政管理、講堂、圖書館和合班選課教室、風雨操場和食堂等對於面積,形態,體量要求各不相同的功能,以分組退臺跌落的方式組織起來,由南向北分四組佈置在基地東側靠近自然界面一側,層層退檯面向基地東側的山體。

▼功能圖解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空間軸測:教學空間被組合成三個相對獨立的院落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戶外運動場也佈置在基地東側,與建築的退臺肌理相呼應。這種基於情感層面的操作方式將建築界面的完整性打破,自然地流露出向自然延展的熱情與態度,更是對自然景觀的一種尊重的表達。其次,我們通過一個脊椎狀的公共空間系統,將東西兩側氛圍不同的空間串聯起來。它既是連接整個學校南北向功能的必要通道,也是東西兩側標準教學功能和交流體驗功能轉換過度的空間,嚴整的院落與水平生長的退臺在這裡進行了一次和諧的對話。這一公共空間系統由南往北逐次由寬收窄。

▼東側操場視角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運動場也與建築的退臺肌理相呼應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最南側由學校主入口進來是一個四層通高、帶有充足高側頂光的開放式入口中庭,並有大臺階把師生直接引向二層。入口中庭北側是和講堂的地形變化相延續的、帶有不規則分佈的園型天窗的多功能半室外劇場,是激發師生自主交流活動的空間裝置。再往北側則是一段寬大的多層連廊聯繫東西兩側。

▼入口剖透視圖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南側主入口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四層通高、帶有充足高側頂光的開放式入口中庭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入口大臺階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南北走廊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多功能半室外劇場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在與歷史文脈、城市發展、教育思考、以及童年記憶的一次次對談之後,最終,我們在這樣一個用地緊張的基地上,通過高密度的水平與垂直相結合的空間模式,構建了一個親近自然的多層次的交往空間,提供了一系列靈活多變的教學場所,鼓勵學生在此漫步、玩耍、相遇,相對於國內通用的教育空間模式,這樣的處理更易於激活並形成多樣的教學方式,同時其公共屬性也有益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園林般的空間體驗延續了這個城市的文脈,而將其在豎向疊加的做法有效地解決了本項目校園活動空間不足的缺陷,形成了一個垂直的書院。

▼建築東北角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一層平臺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二層平臺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水平與垂直相結合的空間模式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內庭與外園

兩千年前孔老夫子的“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林旁”,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以自然為課堂、在大自然中讀經誦典的理想場景。為了提供給成長中的孩子們一個多樣性的活動空間與交往空間,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成長,我們在臨近城市的一側置入內部庭院,在面朝自然的一側延展出外部立體園林,二者共同構建出親近自然、空間層次活潑多樣的小學校園內外環境。提高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也使得自主學習成為一種富有樂趣的校園生活方式。內與外、大小不同的院落的堆疊使建築在內部具有了聚落一般的感受,建築不再是單一的個體存在,而是為了孩子的生活而存在的教學與玩耍功能複合的“綜合體”。

▼由天窗照亮的圖書館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內庭院是具有中國傳統意義的最常見的一種院落形式,四周封閉而向天空敞開的強烈的庇護感為孩子們開闢出一方湛藍的天空,像是在侷促的城市中挖出的一眼清泉,映出孩子們眼中的的清澈。內庭院空間具有強烈的垂直指向性,有效地避讓了周邊建設中的嘈雜的城市不利因素,渲染出了校園本該擁有的安靜、純真的環境氣質。在放學或者陽光正好的午後,在院子中邊玩耍邊做作業,抬頭望向那四角的天空,如同曾經在宅院中那四方天井下的記憶。

▼內庭院空間有效地避讓了周邊建設中的嘈雜的城市不利因素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錯落有致且水平延展的退臺是對江南園林空間的立體重構,通過垂直方向的共享空間的置入,以及面向自然景觀的水平平臺的延展,使得在土地是稀缺資源的高密度的大都市中,能夠獲得園林般的空間體驗。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童年更是最為寶貴的甚至影響一生的經歷。科學實驗證明,兒童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習慣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記憶能力。空間的豐富性直接地刺激學童對立體空間的感知,豐富的景觀視線關係在潛移默化中陶冶著性情,不經意間的視線交流促進著孩子之間的交流,各類課外活動內容的延伸豐富了“外園”平臺的學習場所用途。於是在不經意間,孩子們擁有了“大”自然。

▼錯落有致的退臺能夠直接地刺激學童對立體空間的感知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緊湊與鬆散

當今城市高密度的土地使用狀態是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在設計中如何高效地利用併合理地調配現狀條件是能否為孩子們留出一片活動天地的關鍵。我們在設計中整體通過對一張一弛的把握,將學校的主要功能空間進行分類組合,為校園外部活動空間設計的多種可能提供了餘地。校園整體上分為標準化的教學院落、社會交流性強的活動空間,以及作為“脊椎”的交通廊道三個部分。緊湊與鬆弛的對比,既是對城市的某種情感對抗,也是對自然的壓抑已久的渴望。

▼平臺流線示意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教學功能單元緊湊集約佈置,在滿足規範的基礎上,儘可能地留出場地,使得剩餘空間具有更靈活的可操作性與可變性。建築整體上向城市與自然兩側對立伸展,以運動場來銜接自然與建築。作為“脊椎”的交通系統被頻繁使用,在使用中新的路徑將被探索,未定義的活動空間將被觸發。這種路徑是不能夠被計算的,按照排列組合來說不同的路徑有上百種,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路也許是獨一無二的,如同霍格沃茲旋轉跳躍的樓梯也許直到他們畢業的那一天,才會發現自己學校還可以這樣走過。或許再過十年、五十年,他們重回母校,還是想要把未走過的路都走一遍吧。

▼平臺活動示意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平臺上的學生活動 – 老師拍攝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交通系統擴展並融入形態鬆散的一側,這使房間的功能定義模糊化,使空間在使用上更具有生長性與可變性。正是因為孩子的強烈感知驅使,如觸摸樹葉,如在席地而坐觀察昆蟲,才讓這些社交空間有了生命力,空間手法也不再是矯揉造作的紙上談兵。它是在有限的場地空間中,為孩子們提供的無限可能。徜徉在花房、園林、景觀活動平臺之中,竟也暫時忘記了習以為常的擁堵交通與形色匆匆的日常。有張才有弛,這也許就是我們想要努力“擠”出的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張弛有度的空間佈局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傳道與授業

孟子在《仁者愛人》中提到:君子所以異於常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國學中的仁者,指的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也應當是教育的育人準則。因此,作為以傳道授業為職責的書院,責任不可謂不重。如同課業知識的積累一樣,社交能力與人格養成也存在循序漸進式的發展,童年時期的片段式的記憶對性格的影響尤為重要。在應試教育繁重的課業模式下,將使學生無暇開展社交活動,過於單一和程式化的校園生活也無法刺激多樣社交場景的產生,使得獨生子女的成長方式趨於欠社會性發展。一些研究表明,各式各樣的集體活動場所對孩子們建立和諧健康的關係起到關鍵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希望,從“垂直書院”的設計之初,我們就能彌補應試教育的這一缺失,不僅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供更加舒適的空間,更要為他們社交中仁愛、智慧的人格形成提供更多可能。

▼體育課上的孩子們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在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的校園設計中,學校公共性最強的功能單元被主要交通空間所圍繞,這使得這些單元具有一定的必達性,激發空間的多義性與活動多樣性,並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到多種活動當中。方案中注入的大量社會交往空間,滿足了多種課外教學功能。學生對校園空間的利用率和空間的人氣之間形成了積極影響,多樣化的活動則形成了校園獨特的人文景觀。這便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學生不僅是校園的使用者,更加是校園中的一員,他們的活動、交流和歡聲笑語成為了校園最核心、最動人的景觀。此外,這些空間擁有多種進深和尺度、不同程度的私密性以及豐富的情感內涵,風雨操場和劇場以開敞的大空間,希望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圖書館則為學生提供了獨處和交流的複合空間,讓學生既能夠在安靜的環境中思考和閱讀,又能夠進行交流和碰撞,而當孩子們漫步、玩耍在錯落的景觀環境中的花草樹木之中時,似乎就已經實現了Kahn所期望的能在樹下教學的理想原型吧。

▼體育場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結語

延續書院並不是初衷,退臺錯落也不是目的,我們想做的僅僅是為孩子們爭取一份獨特的童年經歷。有時僅是樹葉間透過的一縷光,有時僅是悄悄夾在書中的一片葉,今後都可能成為他們心底的柔軟與善良。值得欣慰的是,在近期的回訪當中,沿山體方向的平臺已經被年輕的老師們賦予多個主題,諸如校園農場,開心集市,這些用途也幫助實現了設計的意義。多樣開放的空間,讓後續使用有著更多的可能性,伴隨著時光而演變,伴隨著童年而成長。當大片的土地被城市化的浪潮所裹挾的時候,我們也算為孩子們在這鋼筋混凝土的洪流之中,營造出一方伴隨他們成長記憶的模範自然的天地吧。

▼在鋼筋混凝土的洪流之中營造一方充滿成長記憶的天地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模型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軸測圖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敘事剖面 – 入口及表演空間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敘事剖面 – 圖書館及室外平臺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敘事剖面- 操場及走廊臺階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總平面圖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一層平面圖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二層平面圖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三層平面圖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四層平面圖

2.5億建設學校,只為孩子快樂成長--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項目名稱: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

主持建築師:張 斌 / 致正建築工作室+李 碩 / 大正建築事務所

項目建築師:陳顥(方案 + 擴初)、丁心慧(競賽)

設計團隊: 吳人潔、張金霞、謝林波、徐家金

合作設計:中鐵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江蘇省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城科業路88號

建設單位:蘇州科技城社會事業服務中心

設計/建成:2013.06/2015.09

基地面積:43880m2

建築面積:53422m2

工程造價:2.5億元人民幣

攝 影 師:夏至、陳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