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資本陳一平:體育投資的隨想

和同資本陳一平:體育投資的隨想

鉛筆道簽約作者丨陳一平

陳一平:和同資本合夥人,文娛消費領域投資人,餐飲行業創業者,項目經歷:體育之窗、飛拓無限、fittime等。

我是2015年加入和同資本的,我們有基金管理和投行兩個業務板塊。在基金管理中,體育投資可以說是我們一直以來的一個核心板塊。到目前為止,我們做了兩期專注於體育投資的基金,第三期也在募集中。可以說,我們算是國內少有的最初就將體育投資作為核心板塊的公司之一,也是更少有的到現在還將體育投資作為核心板塊的公司。

寫這篇文的契機是最近有一些做投資的朋友找到我,說他們也對體育投資感興趣,想嘗試做一隻體育的基金,問問我的意見。聊了很多之後,我想要不就寫篇文字的內容分享一下。

大部分觀點都是個人意見,可能99%都是不客觀的或者不正確的,但如果1%的內容能對看到這篇文字的人有些啟發,那我就很滿足了。

2015年是資本市場最好的一年,更是體育生意最火爆的一年。國務院46文的發佈,萬達、阿里等巨頭的出手,眾多的創業者和資金湧入了這個行業。

和同的成立是在這些發生之前,之所以把體育作為投資的核心板塊是覺得體育本身是被需求的。市場上大部分看好體育市場的人的立論基點在於:中美體育市場差距大,所以有空間,或者體育是消費升級的一部分,當GDP達到一定程度了,自然就會有體育消費的需求。

這些說法都沒什麼太大錯誤,只是我們看好體育是因為體育本身是有魅力的。最基本的體育能強身健體,更多的體育具有娛樂屬性,再多的就是體育精神是切合人類原始需求的。所以在經濟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衣食住行都被滿足了,體育是一個新的增長點。體育本身具有教育(素質教育)、消費(體育娛樂)、文化(體育競技)三重屬性。因此很多綜合性的投資機構,都很少單獨拉出一個體育的項目組。一方面因為始終市場小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標籤屬性不足夠強。

我們自己專注做體育投資這幾年下來,覺得將體育作為一個單獨的投資板塊還是有一定依據的,因為體育相關的生意還是有一些自身的特徵屬性。當然,這麼幾年下來,我們覺得市場上有一部分對體育的爆發性預期也是過高了,因為不能忽視的是文化建設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

中美體育文化差異

中美體育的差別不僅僅在於經濟發展週期的差別,也有很大一部分程度在於文化氛圍的不同。當然歸根溯源的去講,可能文化氛圍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也是源於經濟發展的不同。

當時我剛回國和朋友做過一段時期的留學培訓,不過我們當時側重的是中美文化的培訓。首先東西方文化對美的認知就有一定程度的差別,比如西方的雕像很多講究黃金比例,肌肉線條分明。而東方的很多雕像(比如佛教的很多佛陀)形態並不美觀,講究內在美,形而上。

我們這代80-90的人,很多從小受到的教育還是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們嘲笑一個人時會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在我們這代人的教育過程中體育很多時候並沒有被Honored。

然而在美國,如果把學生按不同的畫像去劃分的話,最底層的肯定是“Nerds”,好一些的可能是一些“Geeks”,但最被推崇的就是“Athletes”。我們當時給要出國的留學生講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想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一定要有自己的喜歡運動,這樣你才和同學之間有談資。

當然這種教育的形態很大程度上也和經濟發展週期有關。我們父母那代人覺得體育並賺不到錢,因為實際上那代運動員的收入普遍也並不是很高。那代賺錢的人要麼下海經商,要麼從政當官。“知識就是力量成了普遍認知”。

然而在美國,體育卻成了很多人脫貧致富的最佳選擇。很多貧民區的黑人,他們想改變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成為運動員。

中國的體育人口培養

這些因素導致的就是,中國過往的體育文化氛圍並不是很好。雖然從體育競技角度,我們國家確實培養出了很多奧運冠軍,但國民的體育文化滲透度其實並不高,也就是受眾基礎低。

2015年開始,國家大力發展體育,政策扶持、資金湧入。一個好的現象就是很多人開始瞭解體育,大量的場地、設施新建,越來越多的體育內容。體育參與者的數量出現猛增的趨勢。

然而,“體育參與者”和真正意義上的“體育人口”是有一定區別的。體育是容易參與,難以堅持的。跑一次步容易,但減持下去就很難。辦張健身卡容易,但真正能做到每週去2-3次健身房是很難的。體育既是很貼合人性的,同時也是很反人性的。真正能從一個體育參與者變成體育人口,是需要文化積澱的。真正意義上的“體育人口”一定是那些感覺從事體育就可以“Feel Honored”的人,因為這樣才能堅持下去。只有“體育人口”的基數擴大了,那麼中國體育真正的春天也就到來了。

但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從2015年開始,體育參與者是在迅猛增長的,然後真正意義上的“體育人口”的轉化卻是需要漫長的過程的。從某種角度來說,可能轉化本身就是極其困難的,需要的是新一代受過良好體育文化教育的人成為消費主力後,體育產業才能真正地全面爆發。這個週期可能是3-5年,也可能是5-10年。

體育市場的機會與風險

回到體育生意的話題上來,“體育人口”的形成尚需時日,但體育參與者的數量已經開始猛增了。這種市場背景下,也仍然有一些很好的生意機會,當然,也會有一些風險點值得注意。

如果按照體育教育、體育消費、體育文化(競技體育)這三個方向來劃分的話,我個人認為體育文化部分(競技體育)作為創業的角度來看,是存在較大風險的。而體育教育和體育消費作為產業的基礎建設部分還是有很多機會存在的。

1、體育文化

如前文所述,受眾基礎沒有形成的情況下,所存在的一個較大的挑戰就是:如果是做文化頂層相關的生意,那麼投入產出很可能不成正比。我這裡指的文化頂層相關的生意,很大程度上就是體育競技相關的生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體育核心的魅力在於競技,滿足了人類最原始渴望中的一種需求。我指的體育競技相關的生意包括賽事、俱樂部等等最核心的產業節點。賽事和俱樂部本身最主要的商業價值還是來自於其產生的“影響力”。那麼“影響力”的兩個關鍵因素則是“內容質量”和“群眾基礎”。我們過往看的很多項目,其實是可以生產出很優質的內容,但因為受眾的不足,投入產出就變得很尷尬,招商困難,傳播價值也很難變現。大部分是不賺錢,或者虧很多。好一些的也就是基本打平。最難的地方在於這種受眾基礎的培養,很難通過轉化來形成,更多的是長時間的文化培育。雖然能短時間的有一些現象級的體育內容出現,但留存和價值轉化就變得很困難。

2、體育教育

雖然“體育人口”還沒有基礎,但隨著2015年的熱浪,體育意識已經形成了。那麼“體育教育”則是一個很好的“入口”。體育作為一個較為專業的領域來講,大部分人接觸體育都是需要有專業人士指導的。那麼“體育培訓/教育”就會有很大的需求。同時,新一代的家長們也更多的願意讓孩子去參與體育運動,作為素質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另外中國市場好的一點就是,其實體育教育從業人口的薪資水平一直是很低的。這就衍生出了很多不錯的生意機會。

首先來講,我們一直很關注的一點就是小眾體育教育。體育教育有一個很大的特性就是高級體育教育人才的稀缺。基本最好的教練都是退役運動員,而退役運動員的數量是有限的且集中的。為什麼說小眾體育教育很好呢,因為小眾的體育教育市場很容易形成壟斷。如果把高端的教練人才/退役運動員都招攬過來了,基本就擁有了市場話語權。好的教練/老師都在你這裡,就會有好的生源和成績。就比如我們投資的萬國擊劍和聶衛平圍棋道場,基本壟斷了大部分青少年賽事的前三名。很多運動員退役了也都願意去他們那裡任職,這樣就形成了很好的閉環。家長把孩子送到這裡來上學,第一可以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第二還可以擁有好的成績。國內的大部分家長始終是功利的,願意為好的成績買單。

另外,體育從業人才的培訓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小眾的體育教育市場相對來說還好,但大眾的體育教育市場在供給端是存在嚴重不足的。籃球、足球、健身等這些受眾較廣的體育項目在未來幾年會需要大量的教練資源。中國有很多的體育高校,但過往畢業生的出路卻並不是很明確。也就是需求有,人員也有,那麼專業的人才培訓就會產生不少的機會。

體育教育是入口,小眾的教育、大眾的教育都存在很多機會。不過一定要去做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上層的機會還需要時間。在做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去做那些能為自己建造護城河的事情。

3、體育消費

除開體育競技和體育教育,其他的一些體育相關的生意我都歸類到體育消費裡來,比如體育場館、服飾、服務等。

在這個領域我覺得核心有兩點:第一個是“供給端”,第二個“本土化”。

首先第一個“供給端”指的是體育消費作為較為特殊的一種消費領域,在目前的市場形態下,供給端的話語權是較重的。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場地的供給。體育參與者越來越多,而體育是離不開“Offline”的。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我們不是很看好一些場館預定的項目,但卻比較看好做場館運營的項目。在一些 “Offline”較重的領域,供給端的話語權是很重的。如果有好的運營模式,就可以佔地為王,積累護城河。

第二個“本土化”指的是我們在切入市場的時候一定要擴大本土優勢。要注重利用本土化的優勢去與國外的品牌競爭。比如我們過往也看了很多做體育服飾的項目。目前大眾高端體育服飾市場基本被國外的品牌壟斷了,但相對客單價低一些的市場中,國內品牌仍有很大的機會。這裡,我想提的就是運用好本土化的營銷渠道。我們之前看的一些項目,3年的時間從0到幾億規模的收入,上億的毛利,就是運用好了本土化的營銷渠道,迅速佔領了這塊市場,也積累了足夠的粉絲。

再就比如我們一直很關注的一塊市場是戶外市場。戶外是美國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這點國內也同樣存在著機會。硬件條件上,中國國土面積足夠大,自然景觀也很豐富,對於整體戶外市場的發展是有天然基礎的。不過如果從戶外設備切入就會很苦難,高端的基本被國外品牌壟斷,大眾化的也有探路者之類的細分龍頭了。所以這塊的機會還是在本土化的服務上,因為這部分是國外的商家切入不進來的。

更多的就不多做論述了,更多的對體育感興趣的或者願意將體育作為事業的,希望能和你們成為朋友,面對面的交流更多。

讓子彈飛一會兒,2015年的火爆之後,沉澱下來的才是真正的市場機遇。2019年,我覺得體育市場會越來越好。未來幾年,我們也會一直將體育投資作為我們最核心的業務板塊。因為我們始終堅信,中國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