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伊朗有什麼歷史恩怨?

如夢依稀


其實美國和伊朗沒有啥歷史恩怨,是伊朗非要跟美國過不去

伊朗作為中東大國,在巴列維王朝時代曾是美國的鐵桿盟友,當時美伊關係非常緊密,完全不亞於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今天的美國因為“伊核問題”對伊朗進行了十多年的經濟制裁,但是在當年美國可是主動幫助伊朗建造核電站。

巴列維國王早年曾在英美留學,接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在政治上非常親西方。在他繼位後就立即將境內蘇軍全部驅逐出境,轉而全面倒向美國。(年輕時期的巴列維國王和王后)

巴列維上臺之後推行了一些列改革,例如普及教育,司法獨立,建立全民醫療,限制宗教權力,倡導西式生活,試圖將伊朗變成一個世俗國家,這場改革被稱之為“白色革命”。

在巴列維的統治下,伊朗經濟雖然開始了高速發展,但操之過急的改革卻引發了伊朗國內宗教勢力的不滿。而當時巴列維政府內部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政府腐敗、王室生活奢靡、秘密警察肆意抓人等等,這問題讓伊朗國民非常不滿。

於是伊朗的宗教勢力就利用這股不滿情緒,在1979年發動了伊斯蘭革命並取得成功,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在革命發生之初,巴列維國王曾向美國求救,希望美國能武力干涉。但在最初的時候,美國卡特政府對這場革命的重視程度不夠,後來局勢到了不可收拾之時,卡特政府又不願意武力介入伊朗國內事務。卡特認為當時巴列維已經大勢去矣,美國還是不要得罪伊朗新政府為妙。

不過美國和巴列維畢竟是老朋友了,如果完全手袖手旁觀,那麼巴列維落入革命者的手中必然是凶多吉少,於是美國就同意了巴列維全家的避難要求。

美國收留巴列維的行為徹底惹惱了伊朗新政府,本來伊朗革命者就憎恨美國對巴列維的長期支持,如今美國還允許巴列維入境,這是赤裸裸地干涉伊朗內政。隨後在伊朗新政府的縱容下,許多反對美國的伊朗人攻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館內的美國工作人員,製造了著名的“伊朗人質事件”。

此後美國曾試圖派出武裝直升機前往伊朗,救出被扣押的人質,但因為半路出現技術故障,營救部隊發生墜機事故,美國的救援計劃宣告失敗,而美國未經允許便進入伊朗境內的行為也進一步激化了美伊矛盾。

事情一直僵持到1980年年底,在當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里根獲勝。獲勝之後的里根迅速向伊朗新政府發出了強硬信號,要求伊朗放人,後者後果自負。(里根總統向來非常強勢)

常言道:“吃軟怕硬”,眼瞅著里根如此“蠻橫”,伊朗政府也不願再在此問題上繼續糾纏。而且當時兩伊戰爭已經爆發,伊朗十分擔心裡根會藉此事件攻打伊朗,於是便請求阿爾及利亞從中調解,希望能在里根舉行總統就職儀式之前解決該問題。

最後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於1981年1月20日返回了美國。雖然這一事件的得到了較為完美的解決,但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卻從此卻跌入萬劫不復之地。(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就是講述的伊朗人質危機)

在隨後的兩伊戰爭中,美國對伊朗進行武器禁運並暗中支持伊拉克,試圖顛覆伊朗政府。但是出乎美國意料的是,這場戰爭不僅沒有打垮伊朗,反而是在外辱面前讓伊朗國內更加地團結,這也鞏固了伊朗伊斯蘭政府在國內的統治。

如今伊朗伊斯蘭革命已經過去40年了,但美伊兩國的關係仍然沒有解凍的跡象。雖然經過漫長的談判,在2015年美國和伊朗達成了《伊核協議》,美國也解除了對伊朗的部分經濟制裁。但是在特朗普上臺之後,他立即廢除了《伊核協議》,重新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搞得雙方關係依舊劍拔弩張。

其實美國最初並不敵視伊朗新政府,雖然在霍梅尼的統治下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就要顛覆伊朗新政權,因為美國的盟友中有好多都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例如:沙特、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巴基斯坦,其中沙特等海灣國家至今都還奉行君主專制,而今天的伊朗起碼還可以選總統,比沙特民主多了,因此制度並非美國與伊朗矛盾的主因。

反而是伊朗在革命之後就一直看美國不順眼,並一直揚言要將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這才使得美伊關係遲遲得不到修復。


千佛山車神


1953年推翻莫薩德克

美國和英國的情報機構策劃了一場政變,以推翻伊朗民主選舉的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德。這位世俗領導人試圖將伊朗的石油工業國有化。

1979年:伊朗革命

美國支持的伊朗國王巴列維,在經歷了數月的示威遊行和宗教反對者對其統治的罷工之後,被迫於1月16日離開伊朗。

兩週後,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流亡歸來。公投之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於4月1日宣佈成立。

1979-81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

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1985-6伊朗反政府醜聞

美國秘密向伊朗運送武器,據稱是為了換取德黑蘭幫助釋放被黎巴嫩真主黨劫持的美國人質。

這些利潤被非法轉移到尼加拉瓜的叛軍手中,給里根總統造成了政治危機。

1988年:伊朗客機被擊落

1988年7月3日,美國軍艦文森斯號在海灣擊落一架伊朗飛機,機上290人全部喪生。

美國稱空客A300被誤認為是戰鬥機。

大多數受害者是前往麥加的伊朗人。

1997-2005年哈塔米擔任總統

改革派穆罕默德·哈塔米於1997年當選伊朗總統。

第二年,他在接受美國電視頻道採訪時呼籲“與美國人民進行對話”。關係解凍的前景令人振奮,但沒有突破。

2002年:'邪惡之軸'

在他的國情諮文演講中,喬治布什總統譴責伊朗是伊拉克是“邪惡軸心”的一部分。

這一講話引起了伊朗的憤怒。

2002年起:核恐懼和制裁

2002年,一個伊朗反對派團體透露伊朗正在開發核設施,包括納坦茲的鈾濃縮廠和阿拉克的重水反應堆。

美國指責伊朗實施秘密核武器計劃,伊朗否認該計劃。

隨後伊朗與聯合國的核監督機構和外交活動間歇性地進行了十年。

聯合國批准了2006年至2010年期間就核問題對伊朗實施的四輪制裁。


走進伊拉克


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恩怨,就是一個從老鐵變成仇敵的故事。
轉折點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在這之前,雙方如膠似漆情投意合,在這之後,雙方勢成水火不共戴天。

一、伊朗曾經是美國在中東地區關係最鐵的兩個盟友之一(另一個是以色列)

美國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伊朗,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因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更因為伊朗緊靠蘇聯的地理位置,從1950年前後開始,伊朗逐漸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關係最鐵的盟友之一。

石油是20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在二戰之前,伊朗所擁有的巨量石油蘊藏一直被英國所獨霸。

二戰以後,伊朗國內要求收回石油資源,驅逐英國勢力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二戰後國力嚴重衰退的英國,迫於壓力不得不退出伊朗。

新興的超級大國美國乘虛而入,先後幫助伊朗驅逐蘇聯勢力,廢黜親蘇的首相摩薩臺等,從而與伊朗國王巴列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友誼。

此後一直到1979年,伊朗獲得的美國援助僅次於以色列,尤其是軍事援助更是如此。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訪問伊朗期間,曾經承諾不限量地向伊朗出售任何常規武器。1977年,伊朗進口美國武器的金額高達57億美元,當時美國剛剛裝備的F-14雄貓戰鬥機,伊朗也能同步裝備。

二、美伊雙方從老鐵變成仇敵只因為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

巴列維國王統治下的伊朗,曾經是中東地區最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藉助石油資源帶來的鉅額財富,伊朗在1968-1978年GDP年增長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6%-17%,到1978年時,人均GDP為2250美元。(中國為385元人民幣)

不過,巴列維國王推行的“白色革命”導致了政權崩潰。他試圖讓清真寺等大土地所有者把超過限量的耕地、果園交給國家,由國家分配給無地農民。

結果得罪了宗教人士,並宗教界的普遍反對和抵制。

1979年2月,流亡國外15年的什葉派精神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並推翻巴列維王朝。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霍梅尼為了強化統治,指稱美國為“大撒旦”(撒旦就是魔鬼),並宣稱“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引導民眾走上極度仇視美國的道路。

三、從1979年到現在,美國伊朗互相捅了對方若干刀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支持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扣留52名使館人員作為人質。(電影《逃離德黑蘭》講的就是這個事)

人質事件發生後,美國凍結了伊朗政府在美的95億美元資金,並於1980年4月宣佈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才結束,長達444天。

就連美國總統卡特也因為營救人質失敗而下臺。

此後的1983年,伊朗政府授意黎巴嫩真主黨,對位於貝魯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兵營發起自殺式卡車爆炸襲擊,當場炸死美國海軍陸戰隊241人,另有160人受傷。

上一次能讓海軍陸戰隊在一天之內損失這麼多官兵,還是太平洋戰爭期間的硫磺島戰役。

從那以後,美伊雙方的仇恨以螺旋速度交替上升。

美國擊落伊朗客機,襲擊伊朗波斯灣採油平臺,伊朗則繼續扶持資助對美國的恐怖襲擊等等。

進入21世紀以來,伊朗不惜代價大力發展核能,並公開宣佈要消滅以色列等,更是不斷激化雙方敵意。

於是,對美國來說是不停加碼地制裁,對伊朗來說則是毫不示弱狠話說盡。隨著特朗普總統的上臺,美國親以打伊的政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很難見到鬆動。

謝謝閱讀,歡迎頂贊,並在文後分享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