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服务”带来满满的获得感!瓯海审批提速提效

2019-04-07 14:0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陈瑶

“三服务”带来满满的获得感!瓯海审批提速提效

瓯海区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审批窗口人员赴企业会商解决企业难题

4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社保年审时期。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南仙社区樟岙村的叶少平老人和家人今年觉得特别暖心。原来叶老伯中风多年,行动不便。往年,社保年审,需要家人去村里开证明,再拿着证明到社区办理年审,如果不及时,退休金就会停发。今年,社区网格员走访时发现叶老伯的难题,工作人员带着慰问品上门,为老伯办理了社保年审。“你们真是想得太周到了。”叶老伯感动地说。随着瓯海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三服务”活动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企业感受到政府的暖心服务和满满的获得感。

精细化代办 群众服务向前延伸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建设涉及三垟街道湿地内9个村4300多户的房屋统拆以及近1万亩的土地统征。随着村民陆续外迁以及公园封闭施工,村民进村“就近办事”较为不便。瓯海区在三垟街道开展“精细化代办”试点,通过“双委托”“双拓展”努力解决社区、村居群众办事难问题,切实推动改革向下延伸、服务向前延伸。

三垟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真告诉记者,“精细化代办”按对象和事项主要分为拆迁村事项社区代办、拆迁周转房定点代办、拆迁特殊对象精细化代办三个方面。

拆迁村事项社区代办。一方面,实施村级事项社区代办。在村级事项梳理基础上,通过事项委托,将原先涉及拆迁村、需由村级办理的办理水表、电表证明等22个事项委托社区办理,群众可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直接办理村级便民服务事项。截止目前,社区可办事项达43项,其中“最多跑一次”事项42项。另一方面,开展街道事项社区代办,通过事权下放和委托办理,将原先需街道办理的党员流动证办理等75个事项下放到社区直接办理,将地址门牌证明等3个事项委托社区办理,实现了拆迁群众办理便民服务“就近办”“快速办”,“村里和街道一次也不用跑”。

“三服务”带来满满的获得感!瓯海审批提速提效

茶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为华侨开展上门代办服务

拆迁周转房定点代办。三垟街道现有周转房9个,居住群众数达1246人,其中90岁以上老年人86人,80岁以上老年人213人,分别占了周转房居住总人数的7%和17%。由于他们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子女没在身边,平时办理老人优待证、社保年审等事项极为不方便。为解决这一问题,街道按照“自愿委托、无偿代办、便民高效、上下联动”的思路,在每个拆迁周转房开展免费代办服务。按照“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的要求,在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代办窗口,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红色代办窗口,除了群众直接到窗口代办之外,还实行上门代办、邮件代办、微信代办、视频代办、跑腿代办等多种代办模式。群众不出周转房就可办理代办事项。针对周转房居住群众特点,梳理了65个代办服务事项,并制作周转房代办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为群众咨询和工作人员服务提供便利。截至目前,已办理各类代办事项364件。

孙真介绍说,该街道成立了一支由26人组成的代办员队伍,人员构成以村、社区干部和街道干部为主,其中村干部18人,社区干部3人,街道干部5人,在完成上岗培训后,全面开展全科代办服务。

为了解决残疾人、大病患者等两类人员办理便民服务事项不方便问题,街道根据不同的群体特点,推出精细化便民服务。根据两类人员特点,开展精细化便民服务事项梳理,分别梳理残疾人和大病患者便民服务事项各19项和11项。通过街道、社区、全科网格员定期联系、上门走访等形式,及时了解残疾人、大病患者等每位群众的便民服务需求,免费开展便民服务事项代办。孙真介绍说,该街道共有51名专兼职网格员,分别联系街道11个村18个网格,自开展代办服务以来,共为他们办理便民服务事项95件。办理完成的审批件,全部实行送件上门或银行直接到账,以干部跑代替群众跑,实现残疾人、大病患者及其家属少跑或不跑。

据瓯海区审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垟街道试点的“精细化代办”服务群众今年将在全区推广。

项目审批改革 企业审批提速提效

位于娄桥街道的温州乐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计划今年改扩建厂房,项目在2月27日备案,3月18日就下发了施工许可证。经办人周晶晶连说:“想不到这么快,前几年也跑过类似的项目,快的话也要三个月。”在19个自然日内办结的背后,是瓯海区正在推进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开工前100天、竣工验收30天”改革。

瓯海区紧紧围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切实将各类有利于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有助于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做到位,特别围绕抓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系列政策落实,我瓯海区推出了一篮子审批制度改革。

——就企业投资项目,瓯海区出台了《关于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开工前100天、竣工验收30天”改革实施意见》和《瓯海区投资项目一窗式改革工作方案》。推行投资项目“一窗式”审批改革,将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控制在100天内;在竣工验收“最多30天”方面,实行统一受理、统一验收、集中一次性告知整改意见、企业限时整改、出具验收合格意见的办法,将验收总时间控制在30天内。

——就新落地工业项目,稳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按照“全塑流程、承诺容缺、全程代办”的思路,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将新落地工业项目审批时限控制在30个工作日。泰禾激光、顶诺食品等2家企业率先享受改革红利,从拿地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平均用时20个工作日,较以往常规审批时间节约近5个月。

——就建设项目环评,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除负面清单外的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环评降级、在线备案、豁免、精简内容等措施,2018年以来共将43个降级为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实行即办制,使原先至少需9个工作日变成1个工作日。同时通过改革使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等编制费用减少50%以上,技术评估等费用均由政府购买服务,切实为企业减负。

——就区域能评,全面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完成两个省级特色小镇“生命健康小镇”和“时尚智造小镇”的节能评估审查,节能审查负面清单外的企业进行承诺制管理,大幅缩短审批时间和管理成本,估算可节省交易性成本100多万元。

——就审查环节,全面推行施工图联合审查。通过整合住建、消防、人防、气象等相关部门施工图审查环节,变多部门串联审查为一次性并联审查,有效解决来回跑、多头跑、重复跑等问题。

——就审批材料,多措并举提升商事登记便利度。建立全市首个“住所共性材料共享库”。在受理企业住所登记时,将第一个入驻某类市场、高教园区、商业综合体的企业所需提交的门牌证、预售证、竣工验收报告、总租赁合同、授权书、委托协议书等住所共性材料收纳入库,后续其他企业办理登记时直接从共享库中检索提取,实现住所登记“一次录入、一键提取、全面共享”。同时,针对个别省重大产业项目、区百亿重大工程和温商回归重点工程(如瞿溪真皮大世界),前移注册审批阵地,设置“驻场服务室”,全力为业主提供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