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寫教學隨筆

寫寫教學隨筆

教學隨筆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現象的一種思考、研究。它是教師對自己所積累的教學經驗、教學思考等進行的一種回顧、梳理、提煉、總結和提升。其特點是有感而發、有話想說,形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情感性。能給人以啟發,觸動人的心靈。

這類文章,源於自己的教學實踐,帶有自己真實的體驗和個性化的思考,寫起來比較容易。

商友敬教授認為,“教師的寫作首先是教學的心得體會,是教學的隨感札記,而不是枯燥無味千篇一律的‘科研論文’”。因而他希望教育管理者“要切實地關心老師們的教學心得,把那些心得寫下來集中起來,才是真正的教學成果,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而這樣的寫作才真正是教研與科研的比翼齊飛。

在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今天,寫寫隨筆,是一種基礎性的研究,也是一種更有價值的研究。這種研究可以讓我們教師通過學習、實踐、反思來對自己的教學認識進行建構、提升,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評價、修正和改進。

寫教學隨筆,既可以從大處著手、旁徵博引,對一些理念進行生動的闡述,令人回味;也可以從細小處尋找突破口,通過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有價值的細枝末節娓娓道來,引人入勝,給人以啟迪。而後者更具有生命力。我們教師應從小處著手,積累思考,挖掘題材,撰寫文稿,促進自己專業成長。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對別人課堂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聽別人的課,就是一個學習、吸收、思考、內化、提升自己的過程。由別人的課引起自己的關注、思考,這既是一個學習積累的機會,也是一個研究成長的過程。

1.聽課引起的反思

聽課,是一個向別人學習、提高自己的機會。我們在聽課中不能失去自我。應帶自己的理念、觀點、思想去揚棄別人的教育教學理念、方式,做到揚長補短,既吸收別人的精華,也應及時分析、研究、別人在教學過程中自己不認同的地方,這樣才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2.賞析優秀課例

聽一堂優秀的課是一種享受,同時能給自己帶來啟迪、思考。如果把兩者融合並寫下來,就能給人以啟示。給人以一種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課例賞析主要是對別人的一些經典的、精彩的、具有示範性的課堂教學片斷進行賞析,評點其中做得好的方面,能取長補短。在欣賞別人教育教學方法藝術的同時,促進自己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自我實踐中的感悟

教學隨筆的撰寫,很大程度應反映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思考。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自己在教學中的摸索、研究,經過總結梳理、提煉,寫起來得心應手,具有鮮活性。

1.於成功處總結

在教學中,每一個教師都會有成功的地方:自己滿意的一堂課、精彩的一個教學環節、巧妙的一個問題設計等。成功了,不妨仔細想想:為什麼會成功、主要有什麼收穫。這樣的總結和思考有利於自己在教學中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於失敗處反思

失誤是不可避免的,老教師有,新教師也有。新課程中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而教學中的失誤,其實不僅是一種課程的資源,更是一種促進教師自我發展的寶貴資源。面對自己的教學失誤,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會失敗,主要原因是什麼,應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彌補,等等。課後應及時地記錄下對失敗的反思,為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為前車之鑑,引以為戒,有利於促進自己在教學上成為行家裡手,不斷走向成熟。

3.於問題處斟酌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除了有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外,還有對許多問題的困惑。善於發現問題,特別在新課改中新的問題,不僅是對自己敏銳的思維能力的考驗,更是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策略等的完善。把發現的問題加進自己的思考、研究,提出解決的措施或就問題的出現談自己的感想,就是一篇很好的隨筆。

4.在故事中積澱

寫作需要靈感,而靈感來自生活的積累和思考。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與學生之間會發生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只要肯積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記錄下來,潤色潤色,挖掘其中的價值,加一點畫龍點睛的思考、評點就是一篇鮮活的教學隨筆。它猶如一朵芬芳的鮮花,能給人留下縷縷清香。這樣的思考和研究,可以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中變得更為人性化、專業化,同時也更理性化。

三、怎樣才能寫好教學隨筆

1.多思考

思是靈魂。思是思考、反思,是思想,這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關鍵。在平常的實踐中,我們只有多思考自己的教與學、別人的教與學,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風格。勤于思考,是一種研究、發現;善於思考,是一種創新、探究。有了思,自己的教學才會有靈氣,有個性,有特色,而寫成的文字才會有生命,才會閃爍智慧的光芒。

2.勤動筆

動筆是教學思考的結晶和創造。

①及時記錄下自己在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意外的收穫、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無法處理的困惑等等。很多思考及認識稍縱即逝,及時記錄下來能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第一手素材。

②定時整理自己記錄的文字,使之成文。這些記錄下來的文字是一種粗玉,需要再三品味、推敲,發現其中的亮點,使之成為有價值的資料。

③多參加徵文、爭鳴、沙龍活動。多參加有價值的徵文大賽及爭鳴、沙龍活動,既是自己教育教學思想的一種展示,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更多的機會展示出來,也是一種寫作基本功的錘鍊。功夫是練出來的。有了這些類似於徵文、討論、爭鳴的活動,可以使自己熟練地駕馭語言文字,更會使自己在教學中變成越來越有思想、有智慧和有創造力。

④多寫。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熟能生巧。多寫就是經常寫,不說天天寫,最起碼一個星期、一個月要寫一定的數量。寫多了,想的東西就多了,文章中便會有自己的思想閃現,便會推動自己對課堂教學的反思、改進;寫多了,駕馭文字的能力就提高了。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3.多閱讀

美國研究者認為,21世紀勞動者最重要的素質是蒐集和處理信息,也就是要讀書。閱讀是學習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閱讀應成為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事情,因為閱讀可以讓我們跟偉人、名人、專家對話。平時將自己的閱讀收穫聯繫自己的教學實踐,促進自己反思、改進、創造,錘鍊自己的教育智慧。

①讀一些兒童讀物。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我們最終的教育目標。關注兒童讀物,可以使我們走進兒童的心靈。走進他們的世界,有助於我們保持一顆童心。從兒童的角度看待兒童世界,思考兒童的問題。

②經常閱讀教學雜誌。這樣有助於瞭解信息,捕捉有價值的知識;可以獲得寫作靈感,促進自己的教學研究;可以得到啟迪,給自己充電。無論讀什麼,只要有心,都會有發現;只要有發現,都會有收穫。

③多讀教育經典著作。許多教育經典著作經歷了歲月的沖刷和歷史的考驗,具有永久的價值,能點燃自己的智慧,充實自己的精神寶庫,增加自己教學的靈氣和文化的底蘊,減少自己在寫作中的盲目性、浮躁性,增加理性和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老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位老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我想,我們教師不妨走上寫教學隨筆這條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來”,並使之成為自己自覺的行為,真正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