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就有人發明了最早的“機關槍”,為何康熙卻棄之不用?

井底小小魚


這個問題講的是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了二十八連發的——“機關槍”,但卻被流放盛京的冤案。

按老規矩,咱們先上結論: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確實是冤案,但卻和他的軍事發明無關。

第二,戴梓發明的不是機關槍。

戴梓發明的二十八連發機槍,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在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二十八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但是,要說明的是,比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銃還要五花八門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備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氣——就是實戰性能差。各種十眼銃、“一窩蜂”之類的利器,甚至傳說中史前版的坦克——呂公車都因為在實戰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漸淘汰。

至於連珠銃這種“奇行種”的燧發槍,既無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也無退彈能力,怎說也不能說是“機關槍”。

再加上連珠銃槍管短、射程有限,填藥時間長,所以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由奧斯曼帝國發明的贊巴拉火繩槍,正是由於清軍在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獲得了這種槍械,從而直接導致了鐵甲在被徹底的淘汰。而同樣是在準噶爾汗國戰爭中,同樣是由戴梓發明的“威遠大將軍”炮,也就是沖天炮,則可以說是大顯神威。這種戴梓研發的重三百斤左右的野戰炮,不僅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而且還可以能夠通過調整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這種武器即使面對來勢洶洶的準噶爾鐵騎也毫無死角。

之後再講講為啥戴梓被康熙帝狠狠地整了一頓。

戴梓這個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這在清初的政治正確中就是原罪,而且這個戴梓頗有晚明士大夫那種“公知”心態,寫詩作文經常針砭時弊,對大清朝統一全國、提高國際地位的成就視而不見,反而揪著官吏貪腐、民生疾苦這些細枝末節不放。打開戴梓的詩文中我們看不到康熙盛世的輝煌豪邁,隨處可見的全是各種負能量——這種人,康熙帝早就憋著收拾他呢!

但是,這個戴梓不好對付,他一不貪財二不好色,所以很難羅織罪名。因此只能在政治上給戴梓上綱上線, 扣帽子。於是比利時籍的客卿南懷仁望風希指,藉機誣告戴梓私通日本,這種罪名荒謬絕倫,因為當時日本正在閉關鎖國,素不與外界交往,戴梓就算是想“賣國”都找不到買主。但是罪名總算有了,康熙帝順水推舟的下旨,將戴梓流放盛京。

結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動言行不改,依舊寫詩作文宣洩負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饅頭”,所以也就無法得到康熙帝的寬恕,終於在三十五年之後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而此時康熙帝也已經駕崩四年了。

明末清初是火器發展史的“戰國時代”,各種詭異的設計層出不窮。


大明朝時期的火槍手,但是火槍手在當時最大的優勢是比弓箭手更加具有“性價比”。

整到了戴梓的南懷仁,身為一個地道的“歪果仁”,其奴性毫不遜色於任何一箇中國奸佞。


陳大舍


康熙年間所謂的機關槍,實際上指的是著名武器製造專家戴梓所設計的據說一種名為“連珠銃”的武器,為什麼說據說?就是因為這種武器到底存不存在,至今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種武器的第一次出現還是在數十年後的乾隆年間,紀曉嵐根據戴梓孫子的回憶才知道戴梓年輕時期,也是在康熙年間曾發明這樣一款武器,可武器的性能威力如何、武器的構造如何,甚至武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到底有無圖片或實物,什麼有效的線索都沒有,也許一切只是一個虛無的設想。



根據戴梓孫子殘存不多的回憶,這應該是一件外形如同琵琶,內裝28枚彈藥的火槍,每枚彈藥均以彈丸和發射藥提前包裝好,發射時每發射一枚子彈,第二發子彈就會從上方下落到發射筒中等待第二次發射,沒有詳細的機械構造,只有簡短的,無法與現實搭邊的回憶,在後人看來,以當時的技術,想完成這樣的構造輪轉幾乎是不現實的事。

1、至少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這根本不是什麼機關槍,充其量就是一扣一發的半自動火槍。

2、以當時的技術,如何實現子彈輪換上膛?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似乎彈夾垂直豎在發射筒上方,憑藉重力下落而時間子彈輪轉,這種機械設定近乎扯淡。



3、當時雖然已經開始出現後膛槍,但在當時還沒有完全解決密封性的情況下,後膛槍得不到有效推廣並且因此氣密性不佳無法保證射程,在沒有有效隔離和推送系統的傳導下,又如何保證第一枚發射藥爆炸時不會波及其他子彈的發射藥?

以上還僅僅是那個年代無法解決的幾個問題而已,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困擾後膛槍和機關槍發明的限制因素數不勝數。

也許戴梓的連珠銃,只是一個停留在圖紙上的,在那個年代完全不切實際的發明,也正因為無法設計出真正的實物,戴梓的這項技術開發在一開始就宣佈夭折,創作能力還不如戴梓的後人根據這“缺斤少兩”的發明更探索不出相關的技術難題,又模稜兩可的彙報給紀曉嵐,他的書中也只能記錄一些讓後人想象無比卻又無法成為實際的發明。


遼寧資深球迷


題主說的應該是戴梓。但是很可惜,這就是單純的掛靠式“意淫”。

雖然我不是做專門軍事的,但是我依然有著最基本的武器常識。

在講之前,先把戴梓發明的東西描述一下:

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看到這個,愣是扯出機槍,我的尷尬癌都出來了。

清朝的一直到鴉片戰爭的時候,主要用的還是火繩槍。當然了,清朝本身也是有燧發槍的,但是用的不多(火藥質量差,槍機材料不合格導致故障率高)。

但是別管咋地,那個時候清朝無論是火繩槍還是燧發槍,都是前裝槍。而機槍,都是後裝槍。

我完全想象不到,前裝槍怎麼做到連續裝彈?

而且,機槍是什麼?是自動武器啊,就是以槍彈火藥燃氣為動力,按住扳機不放,可以連續射擊(酷酷的滕:就是冒藍火的加特林,噠噠噠)。

戴梓發明的連發火銃,我怎麼看,都像是靠重力實現供彈(連彈簧都沒有啊),和上面的原理都不一樣。

而且,描述中說的可以連續發射28發子彈,並不是按住扳機可以連發28發子彈。而是可以連續射擊二十八次。這明顯違背了機槍自動武器的定義。

但是,我們可以假設一下

拋卻前裝後裝,材料,射擊原理不合理性,假設他就是厲害,就是造出來了,而且獻給了皇帝。

那我保證,第二天,他就可以和閻王報道了。

很簡單,因為沒有當時,還沒有火帽,和定裝彈。

彈藥的質量就擺在那裡,真的和機槍一樣,開始連續射擊。那不是在獻裝備,那是在謀殺士兵。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其實那是電視上的事兒,是節目,其實不可能,連簡單的火槍都沒有發展的情況下,怎麼可能有機槍?


趙撿子


八旗清初期尚能在馬上開強弓,在機動性、發射頻率、準確性上勝過火器,射程也不差,沒必要使用火器。沒想到之後火器不斷進步,而晚清時士兵的弓箭強度衰減到清初的1/3,才逐漸拉開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