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就有人发明了最早的“机关枪”,为何康熙却弃之不用?

井底小小鱼


这个问题讲的是戴梓在康熙年间就发明了二十八连发的——“机关枪”,但却被流放盛京的冤案。

按老规矩,咱们先上结论: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确实是冤案,但却和他的军事发明无关。

第二,戴梓发明的不是机关枪。

戴梓发明的二十八连发机枪,学名叫“连珠铳”,是一种琵琶形状的新型火枪。在枪脊上储存火药弹丸,以机轮来操纵装填,开火时一口气能连发二十八发。这种当时的新颖火器,属于一款升级版的燧发枪。但是,要说明的是,比戴梓发明的这种连珠铳还要五花八门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气——就是实战性能差。各种十眼铳、“一窝蜂”之类的利器,甚至传说中史前版的坦克——吕公车都因为在实战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渐淘汰。

至于连珠铳这种“奇行种”的燧发枪,既无没有上弹,闭锁,击针击发,也无退弹能力,怎说也不能说是“机关枪”。

再加上连珠铳枪管短、射程有限,填药时间长,所以实际战斗能力,还不如装药多、身管长、可以在远距离打穿铁甲、由奥斯曼帝国发明的赞巴拉火绳枪,正是由于清军在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获得了这种枪械,从而直接导致了铁甲在被彻底的淘汰。而同样是在准噶尔汗国战争中,同样是由戴梓发明的“威远大将军”炮,也就是冲天炮,则可以说是大显神威。这种戴梓研发的重三百斤左右的野战炮,不仅能在三里的射程内发射空心爆炸铁弹,对快速移动的敌人形成覆盖杀伤,而且还可以能够通过调整射击角度,来操纵射程的远近。这种武器即使面对来势汹汹的准噶尔铁骑也毫无死角。

之后再讲讲为啥戴梓被康熙帝狠狠地整了一顿。

戴梓这个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这在清初的政治正确中就是原罪,而且这个戴梓颇有晚明士大夫那种“公知”心态,写诗作文经常针砭时弊,对大清朝统一全国、提高国际地位的成就视而不见,反而揪着官吏贪腐、民生疾苦这些细枝末节不放。打开戴梓的诗文中我们看不到康熙盛世的辉煌豪迈,随处可见的全是各种负能量——这种人,康熙帝早就憋着收拾他呢!

但是,这个戴梓不好对付,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所以很难罗织罪名。因此只能在政治上给戴梓上纲上线, 扣帽子。于是比利时籍的客卿南怀仁望风希指,借机诬告戴梓私通日本,这种罪名荒谬绝伦,因为当时日本正在闭关锁国,素不与外界交往,戴梓就算是想“卖国”都找不到买主。但是罪名总算有了,康熙帝顺水推舟的下旨,将戴梓流放盛京。

结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动言行不改,依旧写诗作文宣泄负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馒头”,所以也就无法得到康熙帝的宽恕,终于在三十五年之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而此时康熙帝也已经驾崩四年了。

明末清初是火器发展史的“战国时代”,各种诡异的设计层出不穷。


大明朝时期的火枪手,但是火枪手在当时最大的优势是比弓箭手更加具有“性价比”。

整到了戴梓的南怀仁,身为一个地道的“歪果仁”,其奴性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中国奸佞。


陳大舍


康熙年间所谓的机关枪,实际上指的是著名武器制造专家戴梓所设计的据说一种名为“连珠铳”的武器,为什么说据说?就是因为这种武器到底存不存在,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

这种武器的第一次出现还是在数十年后的乾隆年间,纪晓岚根据戴梓孙子的回忆才知道戴梓年轻时期,也是在康熙年间曾发明这样一款武器,可武器的性能威力如何、武器的构造如何,甚至武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到底有无图片或实物,什么有效的线索都没有,也许一切只是一个虚无的设想。



根据戴梓孙子残存不多的回忆,这应该是一件外形如同琵琶,内装28枚弹药的火枪,每枚弹药均以弹丸和发射药提前包装好,发射时每发射一枚子弹,第二发子弹就会从上方下落到发射筒中等待第二次发射,没有详细的机械构造,只有简短的,无法与现实搭边的回忆,在后人看来,以当时的技术,想完成这样的构造轮转几乎是不现实的事。

1、至少从纪晓岚的记录来看,这根本不是什么机关枪,充其量就是一扣一发的半自动火枪。

2、以当时的技术,如何实现子弹轮换上膛?从纪晓岚的记录来看,似乎弹夹垂直竖在发射筒上方,凭借重力下落而时间子弹轮转,这种机械设定近乎扯淡。



3、当时虽然已经开始出现后膛枪,但在当时还没有完全解决密封性的情况下,后膛枪得不到有效推广并且因此气密性不佳无法保证射程,在没有有效隔离和推送系统的传导下,又如何保证第一枚发射药爆炸时不会波及其他子弹的发射药?

以上还仅仅是那个年代无法解决的几个问题而已,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困扰后膛枪和机关枪发明的限制因素数不胜数。

也许戴梓的连珠铳,只是一个停留在图纸上的,在那个年代完全不切实际的发明,也正因为无法设计出真正的实物,戴梓的这项技术开发在一开始就宣布夭折,创作能力还不如戴梓的后人根据这“缺斤少两”的发明更探索不出相关的技术难题,又模棱两可的汇报给纪晓岚,他的书中也只能记录一些让后人想象无比却又无法成为实际的发明。


辽宁资深球迷


题主说的应该是戴梓。但是很可惜,这就是单纯的挂靠式“意淫”。

虽然我不是做专门军事的,但是我依然有着最基本的武器常识。

在讲之前,先把戴梓发明的东西描述一下:

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看到这个,愣是扯出机枪,我的尴尬癌都出来了。

清朝的一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主要用的还是火绳枪。当然了,清朝本身也是有燧发枪的,但是用的不多(火药质量差,枪机材料不合格导致故障率高)。

但是别管咋地,那个时候清朝无论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都是前装枪。而机枪,都是后装枪。

我完全想象不到,前装枪怎么做到连续装弹?

而且,机枪是什么?是自动武器啊,就是以枪弹火药燃气为动力,按住扳机不放,可以连续射击(酷酷的滕:就是冒蓝火的加特林,哒哒哒)。

戴梓发明的连发火铳,我怎么看,都像是靠重力实现供弹(连弹簧都没有啊),和上面的原理都不一样。

而且,描述中说的可以连续发射28发子弹,并不是按住扳机可以连发28发子弹。而是可以连续射击二十八次。这明显违背了机枪自动武器的定义。

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抛却前装后装,材料,射击原理不合理性,假设他就是厉害,就是造出来了,而且献给了皇帝。

那我保证,第二天,他就可以和阎王报道了。

很简单,因为没有当时,还没有火帽,和定装弹。

弹药的质量就摆在那里,真的和机枪一样,开始连续射击。那不是在献装备,那是在谋杀士兵。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其实那是电视上的事儿,是节目,其实不可能,连简单的火枪都没有发展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机枪?


赵撿子


八旗清初期尚能在马上开强弓,在机动性、发射频率、准确性上胜过火器,射程也不差,没必要使用火器。没想到之后火器不断进步,而晚清时士兵的弓箭强度衰减到清初的1/3,才逐渐拉开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