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別酒怯流年


八旗制度的建立

當二十多歲的努爾哈赤,用祖上留給他的十三副鎧甲起家時,他肯定沒想到,一不小心就開創了一個王朝,即使到了皇太極時期,女真人的夢想也只不過關外稱王而已。

隨著女真,也就是後來的清朝不斷壯大,努爾哈赤開創了八旗制度,最開始並不是直接就建立了八旗,而是先有黃、白、紅、藍4旗,此後隨著隊伍進一步壯大,努爾哈赤又在4旗的基礎上,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正是確立(1615年)。

八旗看起來很難理解,其實本質就是八支隊伍,之所以分開,是為了戰時分軍指揮。每個旗中都有相應的中層軍官,牛錄額真統轄300人,甲喇額真統轄5個牛錄。努爾哈赤在世時,八旗一開始都在他一人的手裡,後來隨著年紀大了,精力有限,於是他將八旗的一部分指揮權交給四個較大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四大貝勒:

  1. 大貝勒代善,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

  2. 二貝勒阿敏,領鑲藍旗

  3. 三貝勒莽古爾泰,領正藍旗

  4. 四貝勒皇太極,領正白旗

綜上,我們知道,理論上八旗第一任旗主就是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們,也就是四大貝勒,旗主就相當於這一支部隊的最高領導。5但到了後來旗主就明存實亡。

八旗制度的消亡

關於滿清初期皇位爭奪,很多影視作品種都有介紹,努爾哈赤死後,諸貝勒蠢蠢欲動,結果平時低調且老謀深算的皇太極笑到了最後。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先努爾哈赤直屬的兩黃旗和自己手裡兩白旗來了個“混編”。本質上就是欺負當時的多爾袞和多鐸年幼,將八旗中的精銳部隊騙到了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皇太極在原有旗主的基礎上,設置了固山額真(註釋1,可以參照軍長),統管一旗的軍政大權。又將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劃歸皇帝直屬,稱之為上三旗(註釋2)。其餘五旗成為下五旗,仍由諸王爺貝勒擁有,但此時王爺貝勒是旗主之位就有些被架空了。等到了皇太極死後,皇位再次開始競爭。最後讓孝莊太后的兒子順治登上了皇位。

順治時期,多爾袞將八旗軍權進一步統一,等到順治親政時,八旗的指揮權基本都回到皇帝手中,八旗的各旗旗主雖然仍然存在,單已經是明存實亡了。

官位就是個名字而已,統治者想讓你全力滔天,即使是太監也可以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再比如唐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按道理就是個秘書的職位,但實際上卻有著相當於宰相的權利。

流水的官名,鐵打的權利,那些唬人的名號不一定就厲害,千萬別當真!

註釋1:固山額真,源自滿語,是滿清入關前的官名。職位為八旗中的一旗長官,管理全旗戶口、生產、教養、訓練等事。滿清入關後改為都統。

註釋2:最開始的上三旗,在皇太極時期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所以很多人對上三旗是哪三個會有爭議,其實是不同時期的不同變化而已。


瓦爾登的船伕


滿清的旗主在各個階段它的權力是不一樣的,在努爾哈赤時代和皇太極時代,旗主的權力非常大。如果套用現在的觀念,滿清前期的旗主就相當於公司的合夥人,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皇帝本人就是旗主之一,而且是最大的旗主,有什麼事都是八個旗主一起商量解決,這時的滿清制度叫八王議政。

在滿清的前期,八旗旗主就相當於各旗的皇帝,每個旗的實力取決於自己下轄多少個牛錄,一個牛錄是三百人,下轄的牛錄越多,旗的實力越強,旗主的地位越高,比如正黃旗就有四十五個牛錄,而最弱的鑲白旗只有十五個牛錄。


在東北的時候,旗主在滿清朝廷內的話語權基本上都是取決於自己的實力。等到了滿清入關,旗主的權力就開始和皇權產生了衝突。皇帝想要把權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上,但是各個旗主不願意讓出自己的權力,還希望能恢復在東北時八王議政的局面。

但是這個時候,天下已經平定,皇權集中是大趨勢,從順治開始就不斷的消弱各旗旗主的權力。到了乾隆朝的時候,各旗的旗主基本上已經沒什麼實際權力,這時候的旗主更像是一個榮譽稱號。

所謂的八旗旗主這個時候更像是一個公司的股東,不能實際參與公司的運作,只有分紅的權利了。所有的權力都已經集中於皇帝也就是ceo手裡。


而到了後期,滿清朝廷基本上已經被漢化,所謂的旗主就是一個稱呼,大家也不在意這個旗主了,所謂的八旗基本上已經消失,八旗這時就是一個領錢糧的理由。


西山講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

滿清的八旗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比較特殊的民族管理組織形式,具有特定的滿族政治文化的鮮明特徵。

八旗的來歷

八旗的雛形來自於明代女真人(滿洲人)的射獵小隊“牛錄”。意思大致是狩獵的時候,分若干頭領,各帶人馬並進行統一組織圍獵,後來努爾哈赤將這一制度進行了改善,於1615年正式創立八旗,依位次,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色,以旗-參領-佐領統治系統,建立起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管理模式。後來八旗逐漸發展成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於一體的社會組織。再後來又隨著民族勢力的發展,又增設了蒙古和漢軍八旗。

由於八旗組織為滿清四處征戰和入關奪天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清廷視為“國家根本所繫”,自然八旗組織在滿清政治制度具有極高的地位。

滿清入主中原後,八旗制度和前明政治制度出現並存,在漢地的統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隸屬上則獨立於這一體系之外,因此又被稱為“國中之國”。

八旗子弟“生則入檔,壯則當兵”,故以披甲從軍為主要職業,此外還可選擇出仕,他們在教育、科考、任職、律法等政治、經濟領域均享有一定特權。

八旗的地位

要說明這個問題,必須要確定一點,八旗制度和其他政治管理體系一樣,是維護皇權統治權力的工具。所以,在滿清還在關外的時候,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大貝勒代善主兩紅旗、二貝勒阿敏主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主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主正白旗、努爾哈赤長孫杜度主鑲白旗,可見八旗旗主全是皇子皇孫,貝勒王爺。但是八旗的排序和這些皇族王爺的排序一樣,也體現了各旗在權力中心的地位。就官爵來說,旗主均為一品,權力較大的統領也能官封從一品,佐領一般為三品。

在多爾袞之後,八旗的排序也相對穩定下來。八旗的順序至此變更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至此,終清一代再未有所變更。順治帝為了加強皇權,親自統領了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上三旗”,皇帝的戶口登記在鑲黃旗內,稱“鑲黃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上御名”,故鑲黃旗為頭旗。由諸王公、貝勒掌控的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五旗則被稱作“下五旗”,其中正紅旗主為禮親王、鑲白旗主為肅親王、鑲紅旗主為克勤郡王、正藍旗主為豫親王、鑲藍旗主為鄭親王。因八旗順序有別,所以旗人由於戰功或與皇室恩賜等原因從下五旗改隸上三旗者,稱之為“抬旗”。

八旗的變革

順治皇帝以此開始剝奪旗主和入八分王公領主在各自旗內的權力,以王公薪俸製取代旗主均分制,八旗議政之制也被取消。不僅如此,下五旗旗主對本旗軍隊的統領權也遭到了削弱。雍正年間,清世宗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他以儒家“天無二日”之論發佈諭旨,將下五旗旗人官員與旗主王公、貝勒的從屬關係徹底廢除,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也由皇帝直轄。旗主對於本旗官員的任免權也被剝奪,八旗都統在康熙年間起施行跨旗擔任,以防旗主王公掣肘。從此後,下五旗旗主在旗中僅僅是名義上的老大,既沒錢也沒權,實質控制權全在皇帝手上。

八旗制度伴隨了整個滿清的興起直至衰亡。民國初年,八旗衙門因《清室優待條件》獲得保留部分職能。1938年,隨著最後一支八旗組織新疆錫伯旗營被改編為縣治,八旗正式成為歷史。

謝謝!


知行鏘鏘


和今天中常委差不多


烏陵與土明


八大方面軍的司令


安平144796971


就是各大軍區司令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