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大门向外挪了十几公里,想进景区,必须附加四十元的车费,你还会来吗?

做个专业房产经纪人


我从业旅游行业8年,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喜欢旅行,喜欢冒险,关注我给你分享我旅途中的趣事。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去的,但是如果景区的景色不错,我可能会还是回会,毕竟景区大门到入口处有十几公里的路程,走路过去,要浪费太多时间。


现在好多山岳景区,景区入口和景区的大门都会隔的一段距离,空出这段距离,让游客坐景交。不过这样的景区对于交通规制管理的还不错,因为到达景区大门,不论你是自驾,还是坐车过来的,都要不能从景区大门开车到景区入口处,这样最大限度的限制了交通流畅,并且山岳景区山路崎岖,也进一步的保障了游客安全。

比如说安徽的黄山景区就是这样,从大门到入口就有一段好长的盘山公路,你要不坐景区交通,要不就步行,不过那一段路不给机动车上去,但是自行车可以上去。


大咖旅行君


景区大门向外挪了十几公里,想进景区,必须附加40元车费,你还会来吗?前两天,我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也是讨论景区小交通的,我对这个问题也确实有点看法,在这再说一说。

景区小交通现在已经是很普遍了,一个景区不搞个观光车好像有点对不起游客似的,这其中有为了游客安全考虑设置的景区交通,比如说稻城亚丁,毕竟是几十公里盘山路,而且盘山路的宽度十分有限,自驾到景区确实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景区交通统一调度指挥,行进的速度,对向来车,会车位置都是研究好的,安全系数要高一些,这样的景区交通我是比较赞同的,花点钱认可。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些不要脸的景区,大门建的贼远,进去不坐车得走一个小时,没办法,掏钱买票吧,之前我吐槽过山西壶口瀑布景区,我觉得对它也不算公平,毕竟还有很多这样做的,今天我就事论事,不点名说了,现在这景区都为了增加评级而扩大景区规模,评级上去了,门票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景区的收入就高了,这也是政策导向产生的问题,我对这一点真的是很反感,应该从更深层次来考虑这个问题,景区的硬件是一方面,景区的软件我觉得更重要,去一会,大家都吐槽,现在信息如此发达,搞得臭名远扬对你们景区的发展应该是不会有利吧。

其实上不光是景区交通的问题,现在有部分景区拦路收费,我2016年去敦煌魔鬼城,开车路过玉门关和汉长城遗址,拦路就给修了一个道卡,想过去一律得买玉门关门票,不去这景区也得买票,我靠,这不就是拦路抢劫么,恶心不?

现在国内旅游市场的问题真的是太多了,导游辱骂游客,景区物价离谱,小交通,门票定价,宰客等等,要改进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要搞到最后大家都去国外玩了才想起来整改。

上就是我的回答

我会不断分享新鲜的旅游资讯和我旅途的见闻


爱玩的老朱同学


我走过全国很多景点,确实发现景点都有这种现象,景区电瓶车,已经成为景区除门票以外的第二挣钱方式了。有些景点就像题主说的,原来没有电瓶车,后来增加了这个项目。

比如安徽黄山,最早自驾车都可以开上去,开到索道处的停车场,后来就不给上了,游客必须在山下换乘景区大巴,问了一下原因,说是山上停车场太小,停不了那么多私家车,就干脆统一改成景区的电瓶车,我倒觉得这不是坏事。

黄山上去的盘山路蜿蜒曲折,遇到大雾,能见度只有几米,如果是不熟悉地形的外地自驾车司机,还是挺危险的,我以前坐自驾车上去,遇到拐弯会车,都会倒吸一口凉气,眼睛一直盯着旁边的悬崖,生怕出事,我是宁愿花20块钱坐当地司机开的大巴车上去,至少放心些。

西安兵马俑的大门也开得离停车场好远,还在停车场和大门中间建了一段商业街,为了让游客下车可以一路逛到景区,拉动消费,可对于我这样不爱买东西的游客,宁愿坐5块钱的电瓶车直接到景区门口,不然走得累死。

还有昆明石林也是这样,从大门口到真正的石林景区,也得坐电瓶车,虽说电瓶车是自愿消费不强迫,可是没有人不坐,因为景区大门离核心景区太远了啊。

黄果树瀑布,从电瓶车上车点开到大瀑布要开十几分钟,也都是山路,想走路过去几乎不可能。

总之,现在国内大多数景点都需要换乘电瓶车,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像上面提到的景点,到了当地又不能不去,因为都是标志性景点,而且,对于所有的免门票优惠人群,电瓶车都是不优惠的。

景区这么做有利有弊,好处就是便于统一管理,减少拥堵,保证了游客安全,弊处就是收费过高,引起游客不满,使游客对景点大减印象分。

建议景点可以降低电瓶车票价,让优惠人群继续享受优惠政策,老百姓出门旅游,就是图个能省则省,现在发改委在推行景区门票降价政策,有的门票降了一半儿,电瓶车降价也该走一波了!


看小明


以前我也非常反对这种远离核心景区大门口的昂贵小交通,又贵又不方便。

但这次一个山村景区的出游遭遇让我改变了想法,换位思考一下,这样可以确保各位出游有序,安全!

上周踏春,该景区里面场地有限,不好大规模扩建停车场,停车位有限;关键是去景区5公里山路上也就2车道比较狭窄 。虽然景区已安排很对人维护秩序,但是周末私家车太多了,好多人乱开乱停,驾车水平不高,人为事故拥堵严重,大巴到后来就堵的不动了。全车人下来走了几公里。晚上出景区时还是拥堵严重。

等候聊天时,景区管理人员也头痛的不得了,小车驾驶员水平参差不齐,随便一个小的乱停车、擦碰就会导致大面积拥堵,游客们都会气急暴躁,再不管理小交通,他们景区就要完了。


relaxyang


对于此类不公平收费的景点,我是不会去的。

本来游人去玩,怀着愉悦的心情,是为了看当地的美景。

而突然加收额外的不合理收费,这是一种霸王条款,逼着你给钱。

你说是为了整顿景区,统一管理,不破坏景色,但本来要收的门票钱不就包含所有的这些理由吗?你加收钱还理所当然的表情,真是让人厌恶。

说到底,这些景点是大自然的,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并不是属于某一个集团和机构的商品,所以随意乱加收费用,这本身就不合理。并且人为的在远离景区的地方做个大门收费,是一个违法行为。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现象,我宁愿不去,全世界那么多地方,这里又不是不可替代。

如果景区想增加收入,可以从增加各种服务来实现,这种一刀切的收费不可取,建议取消大门。

1.停车场和按路程付费的观光游览车。

规划一片地区专门停车,按时间收费,买门票的适当优惠。对于长途而来的自驾游游客,也不会在乎这点小钱,体验还好。而且每隔一段路程设置一个停靠站,按路程收费,像广州白云山一样,游客的体验也好。

2.景区内导游。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的,你可以在景区门口配备一些付费导游,有群体的和单人的,当然费用不一样。一来能统一管理游客,二来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禁止携带食物,景区内贩卖食品。

由于在景区内,你可以稍微卖贵一点,而且景区食品贵一直都是中国的特色,虽然会抱怨,但该吃的还是要吃,这样能给景区带来最重要的一笔收入。

4.开发游玩项目。

有很多自然景点,并不需要投入多少的资金,就可以开发游玩项目了。比如深林的泡温泉,度假景区,漂流,游船等,这也是一笔重要的收入项目。

景区开发不能走一次性的,要走持续性发展,要让游客来了还想来,且自发地为你宣传,这个地方的旅游业才能发展下来。


爱好旅行的绅士


我觉得价钱不是问题,毕竟旅游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事情,旅游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人们达到一定物质需求后,对美好事物的情感追求才是旅游,我相信我说这些,绝对会有喷子各种哔哔哔,现在很多国家都要求征收旅游税了,如果能在高价里有高品,包含了旅游税的话,大交通便宜,门票高,房价高,这是正常的,市场决定的,消费品便宜实惠的话,社会各类消费才能拉动,买得起的愿意花的,看美好风景点,不愿意花费的,觉得价高的,看路边风景,戈壁荒漠哪里没有美景,就像住店,不可能每个人能住豪华酒店,景区不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见仁见智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好风景需要保护,其实价高有时能起到保护环境的左右,才能延续绿水青山,毕竟中国人太多了。


三进野人山


这不就是说的藏区的很多景区,藏区的景区都是这样安排的,其他地方不清楚是不是如此,而且观光车的门票,都是百元以上,奇葩的是去的人还很多,即使是春节,下雪,都阻挡不了这些驴友们的热情,不是会不会去的问题,而是什么时间去,人更少,更方便的问题?



比较近一点的是,川西这边甘孜的一些景区,亚丁稻城,海螺沟,木格措,香格里拉这边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巴拉格宗,远一点儿的到了西藏以后更是如此,包括珠峰大本营,雅鲁藏布大峡谷,等等景区,都是如此,买票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会分为门票和观光车的票,基本上都是景区门口,距离核心景区,都有20分钟,甚至半小时,更长的会需要坐一个小时的车,才会到达,特别是去亚丁稻城的时候。

坐上观光车以后,穿越丛山峻岭,可以让你观看到很多的奇观,真是最后的香格里拉,一路上所见所闻,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讲,都是从未见到过的,大巴车在羊肠小道上行驶,时而摆动来摆动去,再往下观察一下,就是深渊,对于恐高的人来讲,可能连眼睛都不敢睁。

关于景区大门,距离景区很远,在藏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其他地方不清楚,藏区的景区,基本上在大山里,景区门口会距离公路边或者距离村镇比较近,而真正的景区,距离景区门口有很大的距离,这样设计,一方面景区的观光车可以是一部分很大的收入,另外一方面,景区门口距离公路或者村镇比较近,更容易吸引游客,关键还有一点,越是这样的景区,显得越神秘,本身坐观光车,一路上有很多的观光点,这些也都是卖点,在路上的感觉,油然而生,就觉得非常值得,这些都是经过心理专家,专门设计过,去了就让人满意。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到西藏自驾,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关注公众号,藏区自驾游,回复关键词,自驾西藏,就会有一系列关于自驾西藏的一些小常识,等你来哦。


川藏自驾游


原来都在玩儿这套路啊,怪不得呢,前几天骑车去了趟我们当地著名老景点儿,二三十年前去时是自然景观,奇峰、凉亭、飞鸟丶海水大自然鬼斧神工让人慨叹不已,松树绿草山坡到达峰顶凉亭举目四望那叫一个爽,后来改革开放圈起建门收费,虽这多年常从门前过但没进去,这回心血来潮把自行车停门口想进去,才知道门已改别处了,顺指标骑了阵车到另一相邻景点儿,进去一看原来俩景点儿成一事了,问题是相邻这个根本啥也算不上,大多是声光电人为一些标本什么的,大面积土地修成电控恐龙之类的,进去后全是木栈道连通两地,自然景观面目全非,各种售货亭娱乐设施商业建筑,树木草地山坡都没了,秃秃一座奇峰石头风化的随时有掉下的可能,连棵草都难找…失望致极岀来了,这就是收了这么多年钱卖了这么多年票的一个著名自然景区的变迁史


千里马158747963


很显然,即便自驾也不可能让游客把车开进去,要是走着进去显然不太现实。

这是明显的敛钱行为,说疏导交通什么的根本说不过去。难道距离近一点一两公里就没有空间了?分明是“占山为王”,收“买路钱”嘛。

北京的一个景区白草畔就有点类似,上山需要坐电瓶车开半个小时,一路上山。不过也可以自己爬山,但要走很长的路,倒不是景区故意把大门设在山下,还可以理解。

这种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不便,景区加电瓶车,有情可原。像上边说的,离景区十几公里,太过份了。景区附近,不可能必须要距离十几公里以上才有空地。


十几公里什么概念,在人烟稍微稠密一点的平原农村地带,十几公里长的距离可能有十几个村子,每隔二里地就是一个自然村,很正常。一个乡镇辐射管辖也就几十公里而已。

你可以想想,你家离县城有多远?除了山沟里的,有超过50公里的吗?距离县城有几个乡几个镇?

像这种明目张胆抢钱的景区,实在没必要去了。再美的景色,也有点儿让人心里隔应。

我是酷妹儿,一个业余旅行爱好者,本职工作是宣传物料服务商。如果我的回答您还满意,请顺手点赞!谢谢!

如果有问题建议,请关注:酷妹儿圈,查看其他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酷妹儿圈


作为河南人,还是很关心河南旅游的。所以,特意看了一下地图。总得来说,景区开发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他们现在的这种开发模式,我们称之为工业化旅游开发,就是用工业生产的模式进行旅游开发。很多景区都是这样做的,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大景区,他们只需要提供统一化的旅游产品即可,这样,一是降低产品开发成本,二是便于管理。旅游者是消费所谓的旅游快餐。但这样的景区,旅游消费其实并不高,只是因为你得消费没有得到实体的体验而已。景区门票就是这样,门票和景区旅游产品购买之间不是直接的,购买门票只是间接购买了旅游服务,不是直接的,因此,旅游体验是大打折扣的。景区的旅游交通也是这样。乘坐这样的景区车辆,谈不上旅游体验,甚至赶不上城市公交,城市公交这样的距离也就2块钱,你敢收40块,而且旅游体验很恶劣,自然会被诟病。

景区把景区大门外移,是正确的,应该这样。这样做解决了很多问题。收取较高的交通费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段路的修建成本是很高的,这个成本旅游者要买单,因此,车票价格会比较高,这其中还有垄断价格的因素。当然,这样赤裸裸的收高价车费是不明智的。景区重新进行发展布局,是为了发展的大格局,但依然沿用小旅游的发展路子,这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大旅游要有大格局,小旅游要有小格局,不能搞串了。

当然,景区有定价权,旅游者有选择权,这样的景区有很多,你完全可以不去选择。南太行的很多景区,其自然和文化景观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为他们的成因是类似的。

这里顺便给景区提几点建议:

1、观光旅游虽然很重要,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但靠基础是走不到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的,要思考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景区的发展还是两张皮,社区和企业没有跟进区域的旅游开发,景区还是原来的旅游开发者(可能是地方政府)在唱独角戏。这可不是发展大旅游的路子。

2、要想办法让游客的脚部慢下来。快进快出的旅游,虽然旅游周转快,但旅游收入全靠门票,相关旅游消费很难起来,也就无所谓大旅游了。

3、既然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外移到了景区外面,用地条件好了,其实就有很多大文章可以做了。那条河,要搞梯级蓄水,改善环境,规划沿河的旅游小镇,这才是大旅游的格局,别总是盯着门票。

4、旅游交通方式不要搞得太单调。曲卷在车里的感觉真的不好。试着把这条路作为景观路来打造,把旅游运输向着休闲观光方向转变,带动沿线一些资源的开发。十几里的路,能没一点资源?休闲自行车、观光小火车,观光电瓶车,这些都可以考虑,既然收费那么高,就该提供好点的服务,质次价高不是旅游所需要的。

5、景区内部,山体海拔在1000米以上,具有很好的避暑效果,发展度假旅游的条件是很好的。琢磨一下可以这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