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王小民新作:憶起菜園子

大荔王小民新作:憶起菜園子

我是70年代生人,那時生產隊為了使群眾能夠吃上一些新鮮蔬菜,大都開有一個菜園子,也叫菜地、菜井等。菜園子一般選擇在離村子不很遠,土地又比較肥沃,水利條件也比較好的地方。大多種植的是那些最普通的大路菜品種,根據季節的不同,有辣椒、茄子、黃瓜、菜瓜、芹菜、西紅柿、蘿蔔、白菜、大蔥等等,有時候也會夾雜栽種上一些桃樹、李樹、杏樹和西瓜、香瓜、甜瓜。

大荔王小民新作:憶起菜園子

菜園子一般都有手藝好的“菜把式”作務和看守,我們村的這項任務就是由德夫爺承擔的。但遇到比較集中的勞作任務時,都會由生產隊加派勞力支援。在菜園子裡幹活是一種享受,往往在休息的時候,經過一番死纏爛打,倒是可以採摘一些能夠生吃的應時菜蔬犒勞一下參加勞動的男男女女。不過,由於菜園子的種植量一般都不很大,並且許多活計還需要專門的經驗,所以去菜園子幹活的人和機會並不是很多。蔬菜需要大面積澆水的時候,隊裡會派一些婦女去幫忙,主要是推水車。水車是架在井上的,井架上安著兩根可以推著繞井臺轉圈的槓子,依靠人力或著畜力連續轉動,帶動一根均勻分佈著裝有皮墊的圓形鐵板上下週而復始循環的鐵鏈子,通過鐵管把井水抽吸上來。菜園子澆水一般都是安排在午後,十幾個人輪換著推,一個下午都不停息。不過,大夥邊推水車邊張家長李家短地大聲說笑著,倒也不顯得怎麼疲倦。常言道三個女人一臺戲,尤其都是一些家庭主婦湊在了一起,那個熱鬧就別提了,拌著水車嘩啦啦的響聲和不斷流向水渠的涓涓井水,不時有女人們肆無忌憚的笑聲迅速地飛向四面八方。到了後半晌,就會有人提議去摘些瓜果、西紅柿之類的東西來消渴充飢,常常是去上三四個人,用上衣兜來一堆,眾人哄搶到手後,有的在水渠裡洗洗,有的洗也不洗,在衣襟上稍微一擦便大口吃了起來。

大荔王小民新作:憶起菜園子

等到蔬菜成熟的時候,生產隊便會經常給群眾分菜。分菜的標準人勞兼顧,適度照顧孤寡和家中缺少勞動力的家庭。分菜往往是在下午快下工的時候,生產隊長和保管(會計)找上幾個貼心人幫忙,把需要分的蔬菜歸攏到路邊或者便於出進的空地上,然後按照名單一戶一戶地秤量,有時候就用一個籃子或筐子大致均等地分一分。分到各戶的蔬菜一堆一堆地一拉溜擺開,菜上壓著一張寫有戶主名字的紙條或者就用樹枝直接寫在旁邊的地上。一些在附近勞動的群眾得到通知後便在下工的時候順路把自己家的菜拿走了,而且在數量不多的時候,有人還把本家或鄰居的也捎帶回去。有時候也會發生拿錯的現象,個別得到消息比較晚的人來的很遲,天都黑了,找來找去,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那份,這個時候隊裡負責的人也都不在場了,他們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揀一堆看上去量比較大些的裝起來就走。我曾經也去為家裡領過菜,但卻沒有幹過亂拿的事,膽小。

大荔王小民新作:憶起菜園子

隨著時光的流轉,儘管這些生活已經成為塵封的歷史,但每一次細細地回憶和品味起來,卻總使人感慨萬千。

大荔王小民新作:憶起菜園子

王小民,大荔縣人,渭南作協會員,現任大荔縣城管執法局局長。多年來堅持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先後編輯出版《風情大荔》、《沙苑滄桑》、《夢裡故鄉》、《我們走在大路上》等10多部作品。近期出版了鄉土文化散文集《小民看大荔》,得到讀者的普遍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