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雙流寺

南宋年間,龍圖閣學士王十朋暫居於饒平老縣城南郊的千年古剎雙流寺。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據當地縣誌記載,夜半時分,王十朋突然被一陣神秘的鼓角聲驚醒,走出門外,只見山川奇秀、滿天星斗,於是寫下:“天下大旱,此處半收。天下大亂,此處無憂。”

當地人將這個事蹟鐫刻成碑,並以王十朋的別號“梅溪”,將其命名為《梅溪碑記》。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這塊碑刻,作為有關饒平地名的早期實物佐證,依然保存在雙流寺內。

對於物阜民豐的祈盼,在王十朋到來的數百年以後,成為了這片土地的名稱。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朝廷為打擊寇盜,增設縣治,取《梅溪碑記》“饒永不瘠,平永不亂”的寓意,定縣名為“饒平”。

烽煙是往昔,海近古城昏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四門建重樓,四角各建敵臺。” ——《東里志》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明洪武年間,為了安定海疆,朱元璋在東南沿海建立了一系列衛所。《東里志》中所描寫的,便是潮汕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海防城堡建築之一——大埕所城。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與今天的饒平縣城隔海相望的南澳島上,保留著一塊名為《漢壽亭侯祠記》的石碑。據碑文記載,明嘉靖四十四年,朝廷命都督俞大猷率領舟師三萬人討伐海盜,又命都督戚繼光帶兵五千從浙江前來援助。次年,東南沿海賊患、倭患基本平息。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此後,大埕所城作為廣東省沿海最東部的一個衛所,與修築於南澳島上的吳平寨互為掎角之勢,在數百年間共同發揮著抵禦外敵的重要功用。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今天的大埕所城已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布馬舞,遊旱龍,山海小城蘊傳奇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充滿吉慶色彩的布馬舞,是許多饒平人對於家鄉節日最熟悉的記憶。這種形似北方“跑旱船”的民間舞蹈,以歡騰跳躍的舞步,模仿著 “抖鞭走馬”、“抽鞭縱跳”等動作。

宋末元初,當時的饒平瓷鄉九村延請江西制瓷師傅前來傳藝,隨之將布馬舞帶到了這裡。清朝中葉,漢劇傳入饒平北部,布馬舞受其影響,表演時有了更加豐富的隊形變化。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1980年春節,饒平縣文化館將布馬舞改編為《昭君出塞》,首次融入了潮州大鑼鼓的伴奏形式。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研究者們同時計劃進行記錄和傳承的,還有大埕所城中的另一種民俗——遊旱龍。

從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扮成明朝士兵的居民們每天按照固定路線,分別巡遊粉、褐、青、紫、紅、黃六種顏色的旱龍,象徵著人們對於不同神靈的祭祀。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每年端午,離鄉在外的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回到故鄉,加入遊旱龍的隊伍。

龍窯爐火今不熄

作為廣東,乃至全國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饒平有著極為紮實的陶瓷產業基礎。從饒平出產的瓷器還曾遠銷歐洲、南洋等地。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廣東省非遺項目“紅釉彩瓷燒製技藝的”傳承人劉權輝和團隊一道,用科技手段還原了傳統的高溫陶瓷色釉技術,並在產品中融入了更加富有時代氣息的設計。這個團隊的作品被屢屢選為國宴用瓷。

出產自饒平的陶瓷產品,也已經從傳統的用具發展出了通花藝術瓷、西洋美術瓷等十大類、兩千多個花色品種,產品銷往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風吹嶺上,矗立六百餘年的寶塔,守望著漁歌起伏。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南海之濱,綿延家族文脈的古宅,沁潤了遍野茶香。

金戈鐵馬的記憶,埋藏於堅固的堡壘,也躍然於歡慶的舞步;闖蕩革新的精神,沉澱於歷史的筆尖,也崛起在嶄新的港口。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潮汕登陸央視《中國影像方誌》!

山與海,是譜寫在饒平生命深處的韻律。群峰盤繞,滄海在目。這座城市,走過風潮激盪的歲月,遠眺著鋪滿海嶠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