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清明踏青扫墓,难免会缅怀故人。

在脚下这片土地里,深埋着每个人爱着的,却去往他乡的人。

人死后,无非有两种选择,一种土葬,一种火葬,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如古时所强调的【入土为安】。

每段生命旅途的尽头,陪伴在他们身旁的,严格算起来,其实不是亲人朋友,而是这么一群人,默默陪在身旁。

他们,被称为生命摆渡人。

他们,是殡仪馆的工作者。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在众人眼里,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备受争议和异样眼光。

很多人都说,就算钱再多,都不会去殡仪馆工作,阴森森的,指不定惹上什么鬼东西。

事实上,殡仪馆的存在,在当今社会真的很重要,因为人有生就有死,生是医院的事,死就是殡仪馆的工作。

如何让逝者,死得体面,去得安详,就是他们要手头认真做的事。

在所谓高薪资的背后,隐藏着它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值得人们同等的尊重,值得更多的鲜花与掌声,真心令人敬佩。

01

入殓师:给予生者慰藉,给予死者尊严

什么是入殓师?

又名葬仪师,为逝者还原未死之时的状态。

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遭遇意外事故逝世的人,都要耐心、细心为其整修面容和身体,尽可能还原生前最自然好看的面貌。

入殓师,就如逝者的化妆师,用爱和手中的工具,让逝者能干净,有尊严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作为遗体化妆师,最重要的,就是让逝者的遗容变得“好看”。

通常来说,正常逝世的遗容,整理起来相对简单。

可如果遇到车祸、跳楼、凶杀等非自然死亡事件,送来的遗体往往支零破碎,面目全非。

有的甚至因为时间问题,已经浮肿腐烂,爬满蛆虫,刺鼻的腐臭味,令人作呕。

即便看起来触目心惊,他们都要按照修复工艺,一点点还原生前面貌。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这不仅考验入殓师的经验水准,更是考验他们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毕竟是人皆有恐惧,面对感官冲击的事物,涌现的不适,也是人之常情。

这种感觉,入殓师不是没有,而是死者家属的痛苦,使他们尽全力消除恐惧心理,耐着性子,让逝者能体面远走。

“人人都有父母朋友,干这行也要换位思考。家属肯定希望死者走得有尊严。”

当看到无法辨认原样的家人,在离别的最后时刻,变回自己熟悉的模样时,家属们流下的泪水,就是对入殓师最好的肯定。

逝者家属的认可,所有的不理解和偏见都不重要了,这便是入殓师的觉悟、责任与当担。

殡仪馆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般要求24小时待命,几乎365天不休息。

因为死者逝世的时间无法预料,随机待命就是他们生活的日常,就算是深夜熟睡,接到电话,就要整装待发去工作。

无论五一、十一还是春节,只要有悲痛家庭需要,他们就会出发,进行伤口缝合,修饰五官,整理服装,为死者举办告别仪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个中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晓,默默咽下。

02

遗体火化师:尘归尘,土归土,还原生命质朴

遗体火化师,顾名思义,就是将逝者的遗体火化成灰,安装在骨灰盒里,正式入土为安。

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火化室魏童说:“在这里,只谈生死,不说你好,不道再见。”

逝者已逝,生者仍需坚强,其他言语,不过隔靴搔痒。

对火化师来说,对家属最好的安慰,就是收到洁白的逝者骨灰,让其带着骨灰盒,踏上回家的路。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在大众眼里,火化师或许只要将遗体放进火化房,就不用操心了。

可实际上,并没外人想象中那般简单。

火化前,要事先掌握逝者的基本情况。

比如年龄、身高、骨骼以及生前的健康状况,熟知死亡原因、冷藏的时间,以及随葬的物品。

火化中,需要对火化炉,进行随时处置和调整。

其中,但凡哪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会影响到火化时间和流程。

火化室内,火化炉一字排开,温度常达40多度,闷热的环境,机器轰鸣声,呛人的烟气……

长期工作下,实在令人烦躁难耐,但火化师们依旧胆大心细,一丝不苟地工作。

因为火化工作一般集中在上午,于是从七点开始,就忙碌不停歇,遗体调度、扫码、入炉、观察炉压、收敛骨灰、清理灶面……

一天下来,白口罩变黑,工作服蒙灰,精神疲惫。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与入殓师一样,火化师是全天24小时轮班制,平均每天要完成大约70具遗体的火化任务。

火化师工作人员说:“最多的,一天能达到119具,节假日更不能休息。”

正常来说,一具遗体火化时间在1小时左右,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时间就得延长。

时间的延长,就会导致体力消耗变多。

火化可不仅仅只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

每具遗体,他们需要拿3米多长、15公斤左右的铁铲,翻动遗体平均5次,每天平均工作时长达12小时。

在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拿又长又重的铁铲,翻动150次以上。

火化师说:“每天面对逝去的人,也要搞好自己仪容仪表,因为这是对逝者的一份尊重。”

殡葬工作里的苦和泪,这群人从来都不和外人说,即便付出,不被大众认可,也依旧认真送亡者最后一程,让逝者走得干干净净。

03

殡仪馆:生命摆渡人,难渡己

人人都说,殡仪馆工资高得很,轻轻松松月入上万。

可殡仪馆的人坦言,报酬真没有外人说的这么高,主要还是看经验,有多少经验,拿多少报酬,大部分都是正常五六千。

撇开薪资不说,当就现实里,大众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态度,和深入骨髓里的偏见,就知道他们目前的状态:

殡葬人员的辛苦,没有换来同等的尊重和理解。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但凡殡仪馆工作的人,很难租到满意的房子,因为房东会忌讳,觉得不吉利,拒绝出租。

所以有的人到现在,只能长期租住在家庭旅馆的房间,提到自己工作,都得遮遮掩掩,不敢直说。

自从干了这个职业,受邀参加的聚会少了,喜庆的婚礼就更不会被邀请,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不待见。

用尽心思与力气,送逝者上路,还得忍受某些家属,因亲人去世而产生的过激言行举止。

找对象就更不好找,对方一听是殡仪馆,不说脏话就很好了,谈何接受。

更绝的,有的人因为嫌脏,连握手也不愿意,生怕沾染上什么疾病和厄运。

……

这边,是外界的不认可,那边,还得忍受个中危险。

殡仪馆工作,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也是一项比较高危的职业。

过程中难免要接触到人体骨骼,人体的骨骼里面,也是有很多细菌的,还有遇到腐烂遗体,或者传染病遗体时,还得面临遗体释放的毒素、病菌风险。

明明这份工作,充斥着强压力、难听的反对和潜在的生命危险,他们却甘之如饴。

为什么?

因为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社会的运转,需要医生接待【生】,就需要殡仪馆接待【死】。

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去给予亡者最终的人性关怀,逝者家属的悲痛也就得不到慰藉,逝世的人也就无法入土为安,早登极乐。

让遗体从化妆、告别到火化过程中,不出任何差错,这便是他们胸中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他们一直默默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或许有人说,做这行,必须心理不太阳光的人适合,才能忍受这些黑暗。

恰恰相反,殡仪馆的员工,比常人更容易体会到爱的温暖,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生活真的不易,可当你经历的生离死别多了,就越发明白,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希望,只要还有人爱着自己,还有自己所爱的人存在。

那活着,就是快乐。

作为殡葬人员,他们其实更懂生活,更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

殡仪馆的日常种种,真的一点都不肮脏,相反,它很神圣。

他们是一个个“送行者”,将逝去的“远行者”,一个个体面地送到彼岸,淡化了死亡的悲痛,抚慰生者,告慰逝者。

这群生命摆渡人,难渡己,也依然坚持渡人,看惯了生死,也选择热气腾腾地活着。

实录:生命摆渡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想起《入殓师》里说的: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走向下一程。

作为看门人,送很多人穿过那扇门,对他们说声,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

愿这个时代,能有越来越多人,可以理解尊重殡仪馆里,站在生门与死门前,默默无闻贡献力量的看门人。

这群看门人,值得掌声,值得鲜花,也值得转发呐喊。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殡仪馆工作人员?

注: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