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要让西湖大学5年内比肩清华,你觉得能办到吗?

夜丶未明


绝对不可能!

因为施一公可能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生物学家,但绝对不是一位教育家。

当年蔡元培先生以一己之力,仅用了11年时间,就将北京大学这样一个旧式学堂转变成为闻名于世的大学,所以,只有适合的条件,以一人之力造就一所世界级的大学,完全是可能的。

办大学,说到底,是办教育。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教育理念还是相当落后的,如果没有革命性的理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就一所世界级的大学的 。

而从公开资料来看,并没有发现施一公有什么开创性的教育思想。


Sunny亲子英语


施一公任校长的西湖大学,根本不可能比肩清华大学,再过50年都不可能。这是因为它们的定位就不一样。

清华大学是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注意是,清华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内部有很多的学院和研究所,学科琳琅满目,分类非常的多,否则就不叫综合性大学。而西湖大学,定位是类似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小而精”,也就是重点发展二三个优势学科,走的是精英路线。

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不叫大学呢?叫加州理工大学岂不是更加阔气?原因就在于人家不想搞那么大,而是卯足了劲就做精品学科。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人数很少,连研究生七七八八加起来,不过2000人左右,每年就招收200人。在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来看,他们一个学院的学生都比加州理工学院多。但就是这样的“小麻雀”,却已经培养出了74个诺贝尔奖得主。每1000个学生就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可见其精英的程度。

而我们国内任何一个综合性大学,在校人数动辄三四万,校友一二十万才算起步,可是又出了多少个诺贝尔奖得主呢?



施一公的西湖大学,定位就是精英,起点也高,面向全世界招收一流的科学家做教师,校董会有杨振宁这样的大科学家坐镇。唯一让人担忧的是,就是怕西湖大学以后重走“综合性大学”的老路,一味的扩招,追求“大而全”,违背了“小而精”的宗旨。如果那样做,西湖大学作为民办高校,很快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泯然众人矣”,更别说比肩清华大学了。清华大学是公办高校,资源丰富,又有100多年的深厚历史沉淀,西湖大学如果和清华大学拼规模、拼“综合性”,完全是异想天开。


怀疑探索者


看了这么多回答,没有我满意的,所以我说说我的观点。

西湖大学在未来5-10年不可能超过清华大学,理由如下:

1,最根本原因是资金不到位,西湖大学每年都靠捐赠,学生也没几个,学费估计连维持大学基本水暖电的开销都不行,怎么可持续发展?再看看清华大学,每年200亿左右的经费,还有大量的社会捐助。

2,背景不行,西湖大学也就是几个有情怀的商界大佬,拿出来个起步资金,由施一公牵头来赚个眼球,以后随着事态慢慢淡化,影响也会淡化,没有影响谁给你捐款?再看清华,国家政治局常委中有了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后,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多的时候9个政治局常委7个清华大学毕业,要钱给钱要人有人要政策给政策,西湖大学估计到关门的时候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背景。

3,社会不认可,西湖大学在即将高考的孩子以及其家长眼中还是民办院校,谁家孩子要能考上清华,都不可能去西湖大学,而且这种定型的思维10,8年都不会改变,而且社会上还有90%的人不知道有西湖大学。再看看清华大学,你去偏远山区找个农民问问,你看看不知道清华大学的有几个人。

4,师资力量不稳定,西湖大学刚成立,不论现在招聘的老师多么厉害,目前他在西湖大学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是随着时间而加深的,清华大学的老教师可能在清华大学任教一辈子,他们生是清华的人,死是清华的鬼,而这种精神一直也在传递着。


96971009


首先,我们先分析西湖大学能不能很快地发展,所以我们分析一下另一所快速崛起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于1991年,但是却用很短的时间就做到了亚洲第一(我能够查到的数据有限,但是早在2001年,其部分学科如MBA就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曾经连续多年蝉联QS亚洲大学排名第一位)。

↑香港科技大学世界/亚洲大学排名↑

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

而白手起家的香港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够快速获得如此的认可,跟以下几个因素分不开:

  1. 精准的定位。香港大学从一开始就定位好了自己要做小而精的大学,即便到现在,学校只有600-700名教员,14000余学生,相对而言规模确实不是很大。同时在学科选择上,瞄准了纳米材料、工商管理等当时国际热门学科,在学术研究方向上也符合历史发

  2. 强大的师资。利用香港优良的地理位置,加上本身在待遇上也十分优厚(比如说下面的香港高校教职员年薪统计表,虽然香港科技大学获得高薪的教职员绝对人数少于香港大学,但是考虑到香港大学教员数量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十倍,就可以知道香港科技大学对人才的重视了),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教职人员,其中不少人都是美国院士,造就了香港客家大学当时国际上最顶尖的科研能力。

  3. 政府的强大支持。早在成立初期的时候,香港政府就给予了香港科技大学将近20亿美元的资金——这可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而且是美元,与之对比的是,整个中国大陆在1990年对全国科教文卫的支出不过才120亿美元,由此可以知道当年香港科技大学在资金上的富足。

  4. 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几乎是香港发展的黄金时期,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造就了这所大学的快速成长,同时也反哺了整个社会。

↑香港各大学教职工待遇↑

西湖大学的优势。

而我们再来看看西湖大学。

该大学预计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聚焦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或其他顶尖人才领衔组建相关院系,首先以研究院的名义完成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偏重理工科,随后面向本科生。

可见,西湖大学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同时从博士研究生开始起招,可以较快速地获得相关的科研成果,帮助自身的成长。

此外,西湖大学的创始人也是各个来头不小:

西湖大学的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等科学家发起筹建。

这些人自身的研究实力当然在国内都是最顶尖的,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会有相当的号召力,会有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其中。

而在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从2015年年初相关筹建人员提出建立西湖大学的概念,年底就能够在杭州注册成立其前身西湖高研院就可以看出,相关的政策支持还是很明显的。资金方面马化腾、吴亚军、王东辉、王健林等多位企业家都对该大学进行了捐赠,而且这种关系可能日后也会继续下去。

总的来说,西湖大学在各方面都有潜力快速发展。

五年超过清华不太可能。

评价一个大学的好坏,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大学排名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对这个大学的认可度。

如果说西湖大学在五年之内有几个指标能够赶上清华大学,那是有可能的,比如说Q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考虑了学校的学术互评、师生比、教职员引文量、雇主评价、国际生比例、国际教职员比例等一系列的指标,至少在师生比、国际生比例、国际教员比例上,西湖大学很快就可以超过体量庞大的清华大学。

但是毕竟清华在国内作为TOP2已经是历史悠久,西湖大学想要在五年内全面压制清华,几乎是不可能。而且你要知道,清华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是快速提升的,并不是在原地踏步,所以西湖大学说五年超过清华,应该是雄心壮志,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小。

但是怎么说呢,只要敢于尝试,就是胜利,我也相信西湖大学可以利用体量小和朝气蓬勃的优势,做出有足够分量的科研成绩。


SilentTurbine


不要觉得北大清华是很牛逼的学校,严格说起来,如果扣除名气和历史,这个学校的师资以及真正的实力,甚至还不如很多省内的一流大学,众所周知,北大清华有地域保护措施,这个学校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是北京本地的,用其他大学称呼他们的话,叫做痴傻呆。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北大清华高材生,成绩甚至不如二流大学,而换一个方面说,另外的半成学生,那真是大浪淘沙,精英中的精英。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北大清华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一直很低。

以前北京清华是搞学术的,现在是搞金钱和权力,一半痴傻呆花钱给另一半的精英创业,这就造就了一个圈子。

再说西湖大学,那走的是研究生路线,纯粹的研究学术。

如果西湖大学能够摒弃门户之见,前途不可限量,当然了,五年肯定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让他们发展50年,中国第一大学的头衔不见得是谁的。


颢清琴清的老爹


在这里,首先向西湖大学和施先生致敬!不管施先生这句话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或者想表达什么,我们都应该给予宽容。想当年,清华也只是一所留美大学预科;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由于院系调整,清华也是承担了一所工学院的角色,文化底蕴更是与北大无法相比。但是,现在清华与北大还有差距吗?同理,还千万不能轻视西湖大学。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西湖大学不可能出现念错别字的校长,不可能养着那些滥竽充数的所谓大师,更不可能招收那些混文凭的博士和博士后,投资人也决不充许把钱花在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地方。西湖大学只要摆脱了许多民办大学那种以赚钱为目的的办学方式,前途不可限量。更重要的是,它会为中国高等教育开拓出一方新的天地。在浙江那样一片敢于和善于创新与创造的土地上,从来就不缺少奇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把优秀的孩子送进西湖大学,也就是西湖大学如何吸收更多优秀学子。西湖大学有着标本意义,值得我们关注和支持。


第一军情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施一公是一介书生,并不了解管理和并不了解社会。他是一个被体制宠坏的头脑发热的人。

1.平台很重要,平台的搭建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施一公原来在清华大学当教授,副校长,可能感觉不到清华大学的优势,整天生活其中,并不感觉到有什么高不可攀之处,但就凭清华大学这个名字,在中国就足可以让西湖大学奋斗五十年!平台很关键,身在平台上的人有时候并不知道,总认为是自己的努力造就了平台,其实平台让你站在了一个高低上。天时地利人和,资源的丰富和享用,不是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够得到的。

我原来的邻居,高中教师好好的,有车有房,工资也不低,学校的骨干教师。突然就感觉学校里放不下他了,在这里属于大材小用,于是辞职就到了一所海滨城市,中间的过程就不叙述了,当人们再见到他的时候,头发乱蓬蓬的,已经没有了往日教师的温文尔雅,成为一个为生活而拼命的人。他只不过是在一个小公司里干职员,年龄渐大,不敢辞职了。

2.文化底蕴没法复制。一所名校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很关键的一点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文化底蕴是无法复制的。

3.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大学一样,进程可以加快,但绝不可能速成。一切速成都有隐患。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要有出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一所学校的成长也一样,都要有一个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这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大学,这种文化传承的承担者来说,更是需要慢慢地积累才能成功。

纵观世界上有名的大学,还没有一个通过五年就成为世界闻名的学校。施一公也没有这个能耐!


寐语小筑


原话大致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香港科技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

可见施一公的原意是:五年后西湖大学教师科研团队的成果水平,比肩清华之类的亚洲一流大学。

以施一公团队的生命科学水平,潘建伟的量子通信团队……我认为施一公的话实在很保守。

中国不缺大学,缺的是能让大师一展所长,培养一代又一代大师的大学,施校长的努力让人敬佩,也祝西湖大学早日成功!

中国的强大,必然需要有一流的人才,他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敢当天下先的勇气,独立的人格,成为各行各业领导的能力。清华北大虽强,但培养这种人才的能力还远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西湖大学是一个希望,我们需要更多的施一公,更多的西湖大学。





钟鼎文拓片


中国教育要解决最本质的两个问题:

第一,精神培育层面,现代教育培育出的学子既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要具有与时俱进的革命创新性精神,精神层面的教育是灵魂的培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目前绝大部分学校或者学子已经忘记了这个初衷。

第二,专业知识培育。这个容易理解,在目前教育环境下,滥竽充数的各种假(野鸡大学,洋学历,高学历)充斥人们视野,其成因,我就不加叙述了,都知道,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拒绝造假,宽进严出。没有3两3,我让你出不了梁山。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稳定教育根本,然后才能谈学校是否强大,否则完全靠资本运作,金钱堆彻是万万难以建设出一个强力大学的。

另外目前中国高校有两大顽疾:

1,体制内权力干预过多,该管的不该管的没有度,极大的僵化了高校应该具有的生机与活力。

2,各种考核与教师队伍的职务晋级,工资福利挂钩不合理。教师队伍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氛围专心搞技术研究与教育改革,弄的教师,学生都有心魔了,都钻到乌烟瘴气市场经济中了,去干嘛?挣钱呗。

个人愚见且呼吁:至于多少年超过清华北大,甚至哈佛大学,这不是问题关键,关键是中国教育工作不能那么急功近利。教育工作从来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工作不能简单的物质化,更不能毫无底线的市场化运作,如果没有那个管理创新能力,我建议宁愿选择不要市场化运作也不能乱了教育的根本。


36850902自由飞翔


查了一下,这应该是施一公在某一次公开演讲中说的话。原话大致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香港科技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

请注意,施一公说的是“教师科研水平比肩清华”,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为要实现这个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把一些比较牛的科学家、一些比较尖端的项目引进来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学校科研成果,那五年之内,西湖大学是肯定赶不上清华的。我估计五十年也不一定能赶得上。

如果再说到学校的底蕴和气质,那再过一百五十年,估计西湖大学也比不过清华。

西湖大学的意义,在于做了一次体制外大学的新尝试。不管怎么说,真心希望这次尝试能够成功。


专注教育,专注成长,我是牛皮社。欢迎关注、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