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農村,用普通話和二舅爺聊天,竟被莫名其妙打了一巴掌,是因為說得不夠標準嗎?

忽而今秋


每個農村都有自己的方言,讀了幾年書,竟然用普通話和二舅聊天。“莫裝x,裝x被雷劈”,“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舅舅)”,舅舅是替雷公打,打了一點都沒有錯,叫你得瑟。

1、回農村不要方言,用普通話交流,是能顯示優越感嗎?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回到農村就用方言交流。推廣普通話沒有錯,但也不一定要在農村顯擺。現在很多農村老人其實都會說普通話,也聽得懂普通話。但平時交流在本村都是用方言,在外也會說普通話。方言代表一種農村文化,不能因為推廣普通話,方言就應該取消。時不時說幾句普通話也沒有大礙,畢竟好久不說方言,有時還真的反應不過來。但全程用普通話聊天,那讓人覺得是拉開與農村人的距離,心裡感受是不一樣的。

2、捱打並不是普通話標準不標準。

農村俗語“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四年不認得爹和娘”,說的就是這種人。出去讀個大學才幾個月,就洋裡洋氣了,那等你出了社會是不是爹孃都不認識了。在農村全程說普通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用農村老人的話是“忘本”,和普通話不標準無關。有些人甚至出去幾年,滿口普通話,經常還隨口說出幾句英語,甚至還要求農村的親朋好友叫自己的英文名。這是硬生生地和農村人劃清界限,體現出自己的優越感,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農村老話說“入鄉隨俗”,方言是農村文化的根,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農村卻滿口普通話,這是鄉音嗎?這是入鄉隨俗嗎?“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鄉音是農村文化的根,即便幾十年未回農村,鄉音還記得。而不是出去念個大學才幾個月就滿口普通話。


結語:農村年輕人長期在外,普通話是交流的工具,回到農村很難說出標準的鄉音,時不時說出幾句普通話,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全程和農村老人用普通話交流,就叫忘本了。


昕瑞生態


這是一種自卑心理吧?

上海的小朋友,上了幼兒園就不會說上海話了。回家都是普通話。也沒見誰抽他一巴掌的。一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跟在後面,也被訓練出一口搞笑的滬式普通話。更搞笑的是,小朋友學英語,爺爺奶奶也跟著學英語。小朋友學鋼琴,爺爺奶奶也跟著學樂譜~

小時候,有次去外地親戚家玩,我看一個電視入迷了,親戚家的小朋友問我電視情節,我一路給她解說。她說當地方言,我說上海話,全程溝通無障礙,彼此都聽得懂。我媽在旁邊被我們的蠢萌逗樂了。我們才意識到我們原來在說方言,然後無縫切換成普通話。那小朋友完全沒有認為我說上海話有什麼不妥,絲毫不影響我們的友誼。因為她內心中沒有自卑。可是有的小朋友自尊心就非常脆弱,總覺得我高人一等,不好相處。甚至還嘲笑我們 “大城市的孩子見識少”,就因為我們看見紅燈停下了。有個小朋友,我送她自己都捨不得吃的黑巧克力,她竟然當我的面扔掉了!那是一個有 iPad 那麼大的黑巧克力啊!她沒有說一聲謝謝,把包裝全部剝掉,咬了一口,立刻“呸”吐掉,然後鄙視的看了我一眼,挑釁的把胳膊輪圓了,“瀟灑”的把巧克力“投擲”了~ 大人們都在場,他們什麼都沒有說。我強忍著眼淚。這個姑娘是哪個親戚的孩子,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我已經完全不記得了。我唯一記得的是那份掏心窩的心疼。除了心疼巧克力,還心疼別的什麼。

現在長大了,我只和第一個那個孩子保持了友誼。她家境好,人也非常漂亮。現在嫁給了一個美國的博士,生活得非常幸福。她的 Q Q 簽名是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人的語言能力是會隨著環境改變的,這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父親年輕時是石油勘探工作者,經常打一槍換個地方。我有段時間跟著父親,出來時一口上海話,就是個上海小娃娃。然後,到一個地方就換一種方言,等我回到我媽身邊時,已經是個一口蘇北話的農村妞了。

長大後,有次全國巡迴講課,全中國幾乎兜了一圈。回到上海後,下了飛機,上了出租車。心裡明明很清楚目的地地名怎麼說,但是舌頭怎麼都轉不過來。最後,還是用普通話說了目的地。司機以為我是外地人,一路用普通話跟我交流。直到最後下車了,我用上海話跟他說了 “謝謝”。

有次美國總部的全球副總裁蒞臨上海,總經理開心的把我引薦給他,介紹我說是英文專業的。要知道,我們的郵件都是英文往來的,可是我太久沒有開口說英語了,竟然連最起碼的打招呼都卡殼了!要知道我讀書時可是英語像母語一樣,外教說閉起眼睛根本意識不到是中國人在跟他說話。總經理很沒面子,我也想找個地洞鑽進去。可能跟我同樣經歷的同事不少,從那天起,我們午飯時間自動變成 “English corner ”。可是,這樣的副作用是,有時候我們又突然忘記這個詞的中文是什麼,於是說話間會夾 “英文”,有的人又會以為是 “裝逼”~

有次我們去麥當勞,有個同事跟服務員要配咖啡的 creamer. 服務員聽不懂,我們抓耳撓腮了半天,最後跟她要配咖啡的 “奶”。終於拿到了。吃飯時,我們就在想 creamer 的中文翻譯到底是什麼?後來有個同事想到了 “咖啡伴侶”,瞬間鬨笑。

還有一次,我們在回公司的路上還在 English corner 因為之前討論的話題還沒討論完,我們意猶未盡。這時有個路人跟我們問路,我們就詳細的跟他指明瞭路線。路人走後我們才發現,我們竟然是用英文給人家指路!神奇的是,對方也聽懂了!

所以,我覺得農村出去的年輕人,在外面接觸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你在農村,一成不變,為什麼不能接受別人的改變呢?也許對於小鄉村出去的年輕人來說,外面的世界對他的衝擊猶如天翻地覆。回家後,有變化的應該不止是口音,可能對於整個世界的看法都變了。如果你害怕這種改變,不如把你的孩子用籠子關起來,這樣保證不會變!


白薇軒


我有一個戰友,當兵兩年回家探家,到了村口問一個老頭,“大爺,這是查查某某村嗎”?後來這個老頭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爸爸,他爸用鐵鍬追著打他,回部隊還不敢說普通話呢?



我也曾經問一個溫州的朋友,普通話不是從小就學嗎,為什麼還那樣差,他說在家裡都不敢說普通話的,不然就會被村裡人笑話“講官話”。


我也有過一段經歷,說普通話說久了,然後回到家裡講家鄉話就轉不過來。由於害羞。就很少說話,直到很久以後,才轉化自如,有一次一個戰友來我家找我,我說家鄉話,讓他感覺好像對我很陌生。

你二舅打你,不是因為你的普通話不標準,而是覺得你忘了本,而且有點裝,出去說普通話是因為要方便交流,跟二叔聊天沒有必要用普通話呀。有句話說“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其實也不完全是貶義。


我是焱垚


寒假回家就應該用家鄉話和二舅爺聊天,這時不應該說普通話,否則讓二舅爺覺得你和他在保持距離。這種情形我也遇到過。我是 “移民”去了一個以東北話為普通話的包頭市,家鄉話並不是東北話。剛上大學時,我們舉辦了一個老鄉會,這個學院也以東北人為主,所以我就用東北話和老鄉交流,他們偏偏說家鄉話,其實他們也會說東北話的,只是還帶著濃重的方言。我也不好意思起來,就就用家鄉話和他們交流。
要說學會東北話,也不易,至少我是這樣。我七歲時,我家搬到包頭。東北話真是好難學。幸好有一個來的較早的同學。有時需要表達“非常好”, “特別好”的意思時,就用“倍兒好”。我剛開始只會說:“倍好”,他就熱情地教我:“倍兒好”,我怎麼也說不好,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我……



東北話好不容易練好了,可又來到這個東北大學,碰到了老鄉。自從發現老鄉們認可家鄉話之後,我只要見到他們也就使用家鄉話。要是有人用東北話和我說話,我趕緊用東北話和他們說話。 其實在遇到老鄉時,用家鄉話說起來還是顯得親近一些,說明你們說的一樣,至少是同類。父母雖然來包頭幾十年了,他們還在說著家鄉話。我回家就用家鄉話和父母說話,這樣感覺像是一家人,假如一不小心說了一句東北話,感覺有點兒“假”,還有點 “嬲”,這“嬲”還是我的一個老鄉當我和他說話使用東北話時,他說給我聽的。


周恩來會六種語言,但在會見外國元首時,不說英語,還需要翻譯,我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而非英語,與外國友人交流時,必須用中文。我們中國人最好別順著外國人,也順著他們說外語。國家領導人這麼做,對我們或許有可鑑之處。我們說著自己的方言,在說普通話的場合再說普通話吧。呵呵。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路飛71567026


這個話語權還是有的。我兒子一直在北方長大,回老家都說普通話我爸媽說不好,但也努力跟他對話,他出去跟小朋友玩都是普通話,沒有人覺得不對,因為他從小接觸的就是普通話,在老家待了一個多月,四川話已經學的七七八八了,他可以在我面前說,但回到北方在外面他不會說四川話。同樣,不說我說我老公,他很年輕就出來工作了一直在北方,但回老家不會跟家裡人說普通話,都是說方言,這是對家裡親朋好友的尊重。遊子走千里,不忘家長味不改家長話。也有我表妹她們,出去沒兩年,回家聊天就總帶著外地的方言,我很聽不慣,而且她們連名字也改了,這不說忘不忘本,起碼是對自己的家鄉的否定。我老公在外二十多年,我也在外十多年了,但回老家,從來不跟父母親人說普通話。


兩棵豆苗


不冤,打得一點都不冤,不僅不冤,反而是打得少了,因為你還是沒被打醒。

出去讀了幾天書,就把家鄉話忘了,跟你的二舅爺說普通話,你說,你跟個年輕同鄉咧咧兩句也行,跟個長輩,可能這輩子沒出過遠門的長輩,說普通話,你打算飄多高?一巴掌看樣子也沒打明白你。

我覺得,人幾乎都有這種本能,在外面說普通話槓槓的,但是回老家,立刻切換回去了,反正我接觸的人都是如此,離家二十年,回家也是一嘴土話,多親啊!

你在你二舅爺眼前裝啥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你沒讀過書?還是讀糊塗了?人賀知章不比你學問高?

別飄了,好好說話,行不?


會呼吸的魚51


哈哈😄,打的好!我也見識過這樣的!就不說了,說一下我自己,06年去無錫上大學,剛去的時候不習慣,各個地方的方言滿天飛,都是一臉懵逼的聽,不懂的就笑笑,後來沒兩天全講的不標準的普通話,因為方言完全懵逼啊!😄,就這樣過了半學期,碰到徐州老鄉了,不知道該講方言還是普通話了😭,講方言吧,彆扭,說不出來,總感覺入鄉隨俗,在外就該講普通話!以至於後來見了老鄉都不會說話了!放假回家見到一個老同學,一開口就是滿口操著地方口音的不標準的普通話,感覺就是特別扭,才出去幾天啊,家鄉話就不會說了,然後其他老同學一頓埋汰,第二天標準的家鄉話!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什麼意思,你懂嗎


A演員300


這個是有點尷尬。好在我一家人都會說普通話,回到家鄉,我們儘量用家鄉話表達;當家鄉話表達不出那層意思時,我們就用普通話救場。

更搞笑的是,我幾兄妹的子女幾乎都不會說家鄉話,並且還不是很能聽得懂。一到假期,孩子就會去老家撒歡,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我的一個是哥哥的孩子,回到城市跟我們講話時,偶爾會蹦出半句家鄉話,是半句,不是一句,直接人笑得斷氣。

我是湖南懷化辰溪人,我孩子的傑作:媽媽,外公家的酸蘿蔔實在是太好吃了,只需要放(開始辰溪話了)COCO辣子(又來普通話)風味更可口。

我侄子的傑作(跟我哥哥對話):爸爸,我剛剛看到奶奶(後面是辰溪話)胎雀兒把藥給潑脫了。

可能只有會說辰溪話的人才能找到笑點,祝大家都開心。


那盞燈講婆媳關係


打你打的一點兒也不冤。因為入鄉隨俗,你才出去幾天就變得連自己的家鄉話都不會說了。在老舅面前撇著你的普通話,老舅能不生氣嗎?在這裡要聲明一下,並不是說普通話不好,而是家裡人認為你有點裝逼。你又不是不會說當地話,跟親人聊天還普通話,不累嗎?

這使我想起一個事兒:那還是二十年前了吧,那時我還小,還在家上學。有一個我們本家的哥哥去外面打工,那時候才興起打工吧。有一次他請假回家,碰見村裡的一個大爺,大爺問早兒上吃飯了沒?他說我還沒有早餐呢?一下子把大爺給“早”住了。撇著半生不熟的廣普給大爺給氣的沒理他就走了。哈哈,後來逢人便說:這娃長出息了,說著聽不懂的話。

所以,無論你在外面怎麼的說,回家了,記住還要跟大家一樣。因為這樣才覺得親,交流起來也方便。要不就顯得見外了不是。難不成你要是出國學了幾門外語,你回家還跟家裡人說外語不成。所以,人呀,要入鄉隨俗。這點錯不了。


美文故事小說人生感悟


才上大一,回去就說普通話,你二舅也是替你父母揍你是應該的,也不冤。雖說全民學說普通話,但你離家才多久?這麼快就忘本?

說個我自己經歷的事:我97年開始出外打工,三、四年才回老家幾天,同事基本上都是近老鄉,客戶全是香港人和外國人,見到不認識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說普通話,08年回去,往鄰村路過,見一不認識的老婦,就上前用普通話問她村裡有一個我熟悉的人,她怔怔地看著我,後面我反應過來趕緊用家鄉話說,不好意思,我。。。。。

還有一件事,我先生94年出外,他每天和員工都說普通話,同我打電話也喜歡說普通話,今年回去買材料準備裝修房子,和他去看了幾家價格,他總是說普通話,我提醒他幾次別說普通話,這樣價錢會高些,可他就改不過來,搞的他很不開心。

所以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