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去拜访一位僧人,到了寺中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名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综观苏轼的文学作品,其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苏轼的2700余首诗歌作品,这类题材十分突出。所以我们读苏轼的诗,往往能够看到它智慧的一面,读后发人深省。小编今天便通过苏轼的一首千古名作《於潜僧绿筠轩》,来和大家一起看看其中智慧的一面。

苏轼去拜访一位僧人,到了寺中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名作!

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曾到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县(今浙江临安市境内)丰国乡寂照寺有一位僧人名孜,字惠觉。苏轼当时便去拜访了这位僧人,到了寺中苏轼与惠觉同游绿筠轩时,苏轼便写下了《於潜僧绿筠轩》。这首诗是一首杂言古诗,其主要内容为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出语精警,发人深省。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去拜访一位僧人,到了寺中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名作!

诗的前六句为一部分,它是苏轼所发出的精辟议论。首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用了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的典故,来赞颂惠觉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晋书·王徽之传》中记载,王徽之寄居一座空宅时,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其次,“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则是对“不可居无竹”的进一步阐述,且富含哲理意蕴,是苏轼智慧的体现。即人没有肉吃,充其量不过会瘦而已,但人一旦没有了竹子的气节,就会变得庸俗。它是苏轼就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所发出的议论,且在比较中让人们知道其价值的轻重。同时,它也是苏轼对惠觉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人的示警之语。

苏轼去拜访一位僧人,到了寺中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名作!

而“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则出语精警,发人深省。即人瘦了还可以变得肥起来,但庸俗了的人就难以医治了。言下之意,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而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人有了高尚的情操,自然便会有竹的气节,有超然不俗的形象。而诗歌作品中一般有议论之语,都不会通篇议论,以免陷入说教之嫌,所以苏轼这首诗前两句可为一部分来看。

苏轼去拜访一位僧人,到了寺中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名作!

紧接着的两句“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则是苏轼引入了别人对以上观点的看法。即别人看到了我所说的这段话,可能会笑着问是高明之语还是痴妄之言?由此可见,这个“旁人”便是前面所说的庸俗之人,他们为人世故、圆滑,发表看法,也只会用模棱两可的语气,绝不会在论辩中以肯定句来树敌。

最后两句“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则是苏轼对此类俗人的反问。即又想种竹得清高之名,又要获得食欲之乐,这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其中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言,意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苏轼去拜访一位僧人,到了寺中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名作!

诗到这里,这首诗的意思便和明朗了。如惠觉这样节气高的人,自然就难得富有,而富有的人也难得有和惠觉一样高的节气。包括做官的人无暇修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等等。旨在两种或多种好处不能兼得。即便是在今天,这类智慧之语,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这首诗,你可以不会背,但意思你得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