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印記】迎陽山下話張通

每當經過石岐街道迎陽社區的南下市場時,您是否曾被附近的一道風景所吸引,一塊刻著“迎陽”二字的大石頭前立著一名壯漢和一艘船的雕像,您是否瞭解過這雕像背後的一段故事

......

【香山印記】迎陽山下話張通

迎陽石下的壯漢與船的雕像(圖源網絡)

南下位於石岐區南部,舊時以南門至三級石路路段為“南上”,三級石以南為“南下”,故取名為南下村,村內有東林山、迎陽山和西林山,而接下來我們即將提到的迎陽山、迎陽石便位於南下麻洲街南端。過去,迎陽山東面為一片海灘,往外是獅子洋。漁民常在此紡麻織漁網,故此地又稱“麻洲”,迎陽山也叫“曬麻山”。說到這裡,有人就開始猜測,既然過去迎陽山靠海,莫非這雕像代表的是一個剛乘船捕魚歸來的漁夫形象?不是的。且聽小編來為你揭開事情的真相吧。

相傳在明代天順、成化年間,有倭寇侵犯南部沿海地區,放火燒燬了儲兵糧的大船。地處南海之濱的香山,就成了海防的戰略要地。於是當時的皇帝就派巡海都督張通到香山鐵城沿海一帶巡護疆土,抵抗倭寇。

張通到迎陽山一帶視察,發現迎陽山東、南、西三面臨海地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實在是個駐守兵營的好地方。一日早晨,張通見紅日冉冉升起,瞬間豪情萬丈,用戰戟在一塊大石頭上刻畫“迎陽”二字,時人稱此石為“掛榜石”。後人將字鑿深,“迎陽石”“迎陽山” 由此得名。

【香山印記】迎陽山下話張通

上世紀30年代的迎陽石舊貌(中山市檔案館藏)

張通最終領兵將倭寇打敗,成功回防香山。清康熙元年(1662年),颱風把迎陽石旁的古榕樹吹倒,樹幹把迎陽石砸裂,“陽”字被壓倒並傾斜於地。直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在當地鄉民的要求下,縣衙撥款60兩修復迎陽石,成為鐵城人文景觀之一。

1920年,迎陽山被闢為迎陽公園,園內景色優美,建有亭臺樓閣、臺、石凳和假石山,植有名花和盆景,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詩題詞。後來,迎陽公園逐漸荒廢,迎陽山上的許多古廟也被拆毀。

1967年,“迎陽石”因修建排灌站而被炸燬。迎陽石景觀後來在南下新碼頭重建,同時也配有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張通和漁船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